书影漫谈: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中思考人生命题

有书籍和电影相伴,我们时时在路上,人生处处是风景。在交流中传承,在传承中创新。

本届书评影片大赛中,山民们跟随着书籍和电影里各色人物的脚步,有的关心历史、反思现实,有的放眼世界、畅想未来。本期将继续为大家带来书评影评大赛优秀作品节选,和小编一起从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视角解读动漫《中国奇谭》和电影《孙子从美国来》,思考人生命题。

奇谭之外,传统文化的另一种想象

文学院   黄欣琳

NO.1《中国奇谭》

书影漫谈: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中思考人生命题

上映时间:2023年

类型:国产动漫

获奖:2023年白玉兰奖最佳动画剧本

荧幕无处不在,在前所未有的影像时代,动画仍是重要的一环。2023年,一部名为《中国奇谭》的动画集正式上线,它背后的出品方就是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1957年,上美正式成立,从此刻开始,它建造了几代国人的动漫世界。2023年,上美凭借《中国奇谭》重回大众视野,很多人在看完《中国奇谭》都感慨道:“这才是中国动画!”那么《中国奇谭》何以获得如此高的评价?或者说,它又何以能够代表中国动画呢?

作为可视可听的动画,最为直观的就是画面与音乐。动画集以传统艺术为切口,处处蕴含传统特色的元素。比如《小满》使用了剪纸动画,剪纸动画历史悠久,它借鉴了皮影戏、民间剪纸等民间艺术,需要进行绘制、镂刻、剪形等系列制作。整部动画基本以鲜艳的“中国红”作为背景色,配乐还使用了古典的唐乐。纸片的灵动在光影之间,中式留白与美学相应,回味又平添怅然。《鹅鹅鹅》的背景只用黑白灰三色就勾勒出烟云掩映、风雨摇曳之感,灵动的水墨变幻颇有烟雨江南的味道,有人曾分析部分背景参考了米芾的山水画。《小妖怪的夏天》像是翻开了语文课本的一页,深山树林是中国式青绿泼墨,飘渺云气环绕山腰,小妖怪的故事在此悄然上演。科幻背景的《玉兔》久违地使用了定格动画,定格动画一般是由黏土偶、木偶的角色来演出,上世纪的《阿凡提的故事》采用的就是这种传统技术。从上美首创的水墨动画到市场上几乎绝迹的剪纸和定格,再到融合中式美学的音乐和色彩,《中国奇谭》充分发挥了动画的可视性、可听性,将传统艺术、民族审美融会贯通,重拾国漫的纯正风格。

书影漫谈: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中思考人生命题

书影漫谈: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中思考人生命题

书影漫谈: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中思考人生命题

动画集由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故事组成,充满东方的美学与想象。《小妖怪的夏天》就与《西游记》有关,讲述了一群想吃唐僧肉而布下重重陷阱的妖怪们的故事。备受好评的《鹅鹅鹅》是根据中国志怪小说集《续齐谐记》的《鹅笼书生》进行改编,讲述了一位货郎在阴森诡异的鹅山偶遇瘸腿的狐狸公子后发生的故事。《小满》源于三潭印月(鲁班和黑鱼精)的传说,是一个名为“小满”的小孩对一条巨大的鲶鱼精的一场梦。《飞鸟与鱼》是导演从《田螺姑娘》里获取灵感,讲述了地球男孩与外星女孩的际遇。《玉兔》是对嫦娥奔月神话的延申,它叙述了航天员与玉兔机器人的故事。

书影漫谈: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中思考人生命题

书影漫谈: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中思考人生命题

书影漫谈: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中思考人生命题

除了直接的取材,动画集也运用了传统民间故事里常见的母题,或借用了民间生活的生动元素。比如《林林》的主角本是一只狼,却能变成人形混入人类孩童中,还渴望与人类成为朋友,这种动物能自在变形成人、人与动物之间交往的情节在民间故事里处处可见。《乡村巴士带走了王孩儿和神仙》随处可见乡村的旧时风景:大人们在田间日复一日地劳作,小孩们听着那些流传至今的民间故事,乡间田野遍布着可见小而破的庙宇,那些被供奉着的神仙和游走的小妖怪会在夜里“复活”“现身”。这些情节虽是天马行空的幻想,但对于每一个谙熟中国传统文化的人而言却并不荒谬,反而更因取材的本土性而具备文化的共通性,让观众看到了文化沉淀的过去。

一味地挖掘传统可能会落入窠臼,最重要的是用旧瓶装新酒,让古老的故事焕发新意。《中国奇谭》可谓是一个“妖怪”故事集,总导演曾表示:“妖怪并不单指传统的、古代山林里凶神恶煞的,也有科幻的外星人和当下胡同里的小妖怪。从任一维度来解读,妖怪其实是人类对未知的一种想象,也是人类内心的一种投射。”八个故事都涉及到了不同的“妖”,但直指的却是每个平凡人。

《小妖怪的夏天》另辟蹊径,以全新视角来讲西游路上的故事。它不关注师徒四人如何历经磨难以取得真经,而是讲述一只无足轻重的小猪妖的打工人生,比起塑造“盖世英雄”,它更倾向于看见那些岌岌无名、不那么“英雄”却真实的人。小猪妖没日没夜地为上级打工:当它提出创新方法时却被熊主管否定批评;它被熊主管拿来当刷子洗锅,一身猪鬃毛差点被磨得秃了皮;上级妖怪突然改变方案,它只能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去干新的活……小猪妖在打工途中回了趟家,给家人买包子、被妈妈念叨,是故事里难得的温情时刻。与其说这是一则讲述小妖怪如何捉唐僧的故事,不如说这是每个无名无姓打工人悲催日常的真实写照,引发了打工人的共鸣,和许多短视频软件上流行的“打工歌”有不谋而合之处。《鹅鹅鹅》的解读则更多样,原著中,货郎目睹人心层层套嵌的深不可测,但并未参与,始终是个旁观者;短片增添了货郎与鹅女的感情羁绊——两人一见钟情,相逢恨晚;鹅女央求货郎带她逃走,货郎面临瞬间选择的挣扎,但随即狐妖醒来将一切吞入口中,一切消弭于无,只剩鹅女的一只耳环,平添伤感。那种一刹犹豫间就与命运擦肩而过的失落感,让人会想到爱情、梦想,亦或是人生的种种得与失,最后只能徒留感慨:“人间何事不鹅笼?”《乡村巴士带走了王孩儿和神仙》似乎是一个没有跌宕情节的故事,却展现了逝去的乡村风景和童年记忆,很多人说在里面看到了“失落”和“乡愁”。短片的结尾,妖怪和神仙乘着巴士离开了村落,小时候听到的那些荒诞诡异的乡村传说、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平静的旧时乡村文化都已悄然消逝。这个故事简单却富有生活气息,重绘了孩童的成长历程和人们向往又回不去的生活。

书影漫谈: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中思考人生命题

动画照进现实,再看已是画中人。“重要的不是神话讲述的年代,而是讲述神话的年代”,那些源自传统故事的剧集都或多或少地进行了改编,甚至对原有故事进行了重构或颠覆,这看似是对传统的“叛逆”,其实是另一种形式的“回归”。改编让传统与时代、大众契合,透过屏幕和观众直接对话,表达着当代人的所思所感,是时代的珍贵注脚。随着播放量的高涨,关于动画集的讨论也达到新的高度,这些形式丰富的讨论和延申,包含着观众的理解和想象,是对原著的延续,观众与制作人员共同编织出一部丰富且立体的“奇谭”,让这部由上美官方出品的作品走向民间,成为大众传情达意、表达自我的媒介。

1922年,万氏兄弟制作出中国第一部动画片,开启了中国动画的筑梦之路。至今,中国动画已走过百年光影,留下无数经典之作。作为中国经典民间故事动漫创作工程的重点扶持项目,《中国奇谭》从取材、美术、改编和大众的再创作,都不断回归传统美学,实现了对传统文化的创新传承,承载着民间精神的创意性表达。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的动画作品,正为中国动画的第二个百年提供更多的想象空间。

在交流中传承——评《孙子从美国来》的文化传承表达

文学院 万淑婷

NO.2《孙子从美国来》

书影漫谈: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中思考人生命题

 

上映时间:2012

导演:曲江涛

制片人:田壮壮

主演:罗京民、刘天佐

又名:当孙悟空遇上蜘蛛侠

《孙子从美国来》这部影片以皮影匠人杨树德接纳美国男孩布鲁克斯的故事为主线,探讨了皮影戏这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今时代的传承问题。影片巧妙地选择了文化交流这个独特的视角,不仅展现了皮影传承的困境,同时也在文化差异的剧烈碰撞之中揭示了优秀传统文化民族性与世界性统一的特质,指出了文化传承的希望与可能。

一、传统文化的传承困境

影片多处展示了杨树德的孤独处境。空落的小院占据了画面的大部分空间,老人的身影在俯拍镜头中显得尤为单薄而寂寞。屋中的躺椅与老人一样以单数形式兀自存在,默默承受着岁月流逝的重量。杨树德的孤独是双重的——作为一个父亲,他的儿子常年在外工作,缺席了他的老年生活;作为一位皮影戏艺人,他已多年不再表演,制作、表演皮影的技艺后继无人。他的快乐、荣光和期盼,全都藏进了不见天日的木箱,只能在梦里偶尔回望,而这也正是杨树德本人的困境象征。

作为德高望重的皮影大师,杨树德屡次拒绝重新出山的邀请。当他终于作为皮影培训班的老师站上讲台,却发现来学习皮影的都是白发苍苍的老年人,难以掩饰的失望使他愤然离席。正如杨树德所说,皮影制作需要良好的绘画与雕刻功底,需要长时间的学习与训练。在城乡与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背景之下,农村青年人口大量流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农村不仅缺乏青年传承者,也缺乏以青年为主体的受众群体。与杨树德合作的皮影戏班成员都已不再年轻,体现了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老龄化严重及年轻人才缺失的问题。除此之外,外来文化也对传统文化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杨树德从皮影戏的梦中醒来,电视屏幕上正播放着蜘蛛侠的动画影片。这种并置极具震撼力地揭示了以皮影戏为代表的传统文化所遭遇的危机。

书影漫谈: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中思考人生命题

对于皮影戏这项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和政府的态度是明确的,即保护、传承、发扬。开办培训班、举行表演、发展相关旅游业等等都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举措,是建立传统文化传播的系统流程的尝试,当然,这并非易事。在影片当中,王馆长的介入就具体表现了这项任务的紧迫性和艰巨性,他对皮影艺人的动员意在唤醒传承人的主体意识,而他所遭遇的困难也正体现了农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面临着极其复杂的境况。

二、文化差异的碰撞与交流

在祖孙感情与手艺传承这两条线索的交织之中,贯穿影片的是以孙悟空和蜘蛛侠为代表的两种文化符号的碰撞,这也是东西方文化差异的一种缩影。孙悟空身上好奇活泼、勇于冒险的天性和反抗权威、不屈不挠的精神,已经成为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印记。任性顽皮的布鲁克斯与大闹天宫的孙悟空之间的相似性,恰恰是对“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这一理论逻辑的具体说明,而布鲁克斯对皮影的喜爱,则指认了皮影这种艺术的世界性。

如果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仅仅通过将自身抽象为奇观化的东方符号的方式走向世界,那么这样的文化交流和传播将是无效的。真正的身份认同的构建,必须以强烈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为基础。影片当中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细节:布鲁克斯痴迷蜘蛛侠的故事,因此他主动向蜘蛛伸出手,渴望拥有蜘蛛侠那样的超能力。在被蜘蛛咬了手指之后,他醒来的第一件事是做出蜘蛛侠发射蛛丝的手势,当然,什么也没有发生。他开始明白故事和现实之间存在的距离,这是一个孩子悄然成长的萌芽,而这也成为他真正对皮影产生兴趣的契机。皮影让他喜爱的超级英雄以另一种方式出现在现实生活之中。可以说,蜘蛛侠的皮影形象反映出以皮影戏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包容性和开放性。

书影漫谈: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中思考人生命题

事实上,“蜘蛛侠”这个译名本身,就在语言的层面留下了两种文化交流的痕迹。蜘蛛侠的英文原称为“Spider-Man”,直译为“蜘蛛人”,而“侠”的译法展现出中文世界对该形象精神内核的理解,即惩恶扬善,维护正义。语言文字是一种最基本的文化符号,代表着一个民族独特的世界观。影片当中,杨树德提到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语境中——尤其是孙悟空形象所植根的作品《西游记》——“蜘蛛精”代表邪恶才是成立的,这与蜘蛛侠拯救世界的使命背道而驰。作为英雄形象的典范,“侠”的命名让美国的个人主义超级英雄与中国的齐天大圣孙悟空具有了可比性,尽管二者仍然存在本质差异。他们的相遇与和谐共处,是对世界文化多样性的美好期待。

文化符号的激烈碰撞既揭示了传统文化在当今时代面临的新的挑战,同时也展现了文化交流的新的机遇。优秀文化向人们揭示出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统一的可能,也为民族文化如何“走出去”提供了重要启发。

三、文化传承的希望与可能

如果说正反对打镜头是对杨树德和布鲁克斯共处空间的分割,表现了祖孙二人的隔膜甚至敌意,那么后期二人其乐融融、亲密无间的相处画面就是走近对方、彼此认同的最佳证明。杨树德遍寻玩具蜘蛛侠无果,为使男孩重拾快乐,老人戴上老花镜细细端详着身首异处的蜘蛛侠,开始了漫长的皮影制作工序:画图、裁剪、雕刻、着色、压平、装配。一个栩栩如生的皮影蜘蛛侠诞生了。以皮影为联结中介,布鲁克斯与杨树德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耐人寻味的是,影片中唯一长时间展示皮影制作过程的情节段落,是由没有血缘关系的中国老人与美国男孩之间的情感逻辑来推动的。在观看皮影戏的人群当中,这个外国小男孩的专注暗示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今天仍具有非凡的吸引力。而在儿童的身上,我们看到了文化传承的希望与可能。老人将《大闹天宫》的皮影送给布鲁克斯,可以看作传统艺术向世界敞开自身的一小步,也使人重新反思在现代化和全球化的背景之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应该以何种方式进行。故步自封是不可取的,唯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以更为自信和包容的心态拥抱世界,才能真正走向未来。

书影漫谈: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中思考人生命题

在影片结尾,杨树德表演的皮影戏唱词含义深刻:“走遍天涯,到处是吾家……这也是一种文化,任凭他庸夫俗子耻笑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审美理念和精神基因,它们与当今流行的娱乐文化格格不入之处,也正是其最宝贵的地方。跨文化交流让不同的文化更加清晰地意识到自身的独特,从而能够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自身的民族特质。在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的基础上,我们应有放眼天下的气度和胸襟,在文化交流中传承并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END

排版 | 付方方

图片 | 百度网

审核 | 吴德能

 

1、推书网发布的文章《书影漫谈: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中思考人生命题》为推书网注册网友“推书网”原创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推书网文章《书影漫谈: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中思考人生命题》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作者文责自负。

3、推书网一直无私为图书馆转载发布活动及资讯动态。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推书网不承担责任。

4、本文转载链接:https://tuibook.com/shuping/9472.html

(0)
上一篇 2023-06-28 00:03
下一篇 2023-06-28 00:12

相关推荐

  • 《小谎言》精彩书评:埋在大小谎言下的不堪

    莉安·莫利亚提的《小谎言》封面上醒目地展示着一根硕大、斑斓的棒棒糖,正在碎成千片万片。以这样的封面呈现来展示书中人物看起来甜美的生活,以及他们藏起来的糖衣包裹的谎言是如何碎成齑粉这件事,是一个绝好的暗喻。 在《小谎言》及其前作,包括2013年撼人心魄的《别对我撒谎》(The Husband’s Secret),莫利亚提按时间顺序叙述的这个故事,起初似乎是简单而不足提的,写的不过是在她的祖国澳大利亚的人妻与母亲们每天重复的日常生活。除了她们偶然使用“李好”(gidday)以及澳洲的其他俗语,住在悉尼附近彼立威半岛的女人们如此闲适…

  • 张嘉骅:给孩子一个缤纷的传统中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少儿绘本大系》由山东省委宣传部策划指导、青岛市委宣传部组织青岛出版集团编纂出版,是山东文化“两创”重大标志性出版工程,入选中宣部2023年度主题出版重点出版项目和2024年度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 近日,《中华读书报》刊发儿童文学作家张嘉骅书评,从形式、内容、思想等方面给予《绘本大系》高度评价。 本文刊发于《中华读书报》2024年9月18日 本文作者:儿童文学作家张嘉骅 从事儿童文学工作近 40年,我一直有个基本的认识:童书不怕做得小,就怕没有做出该有的情怀。反过来说,要是一部童书能做出独特的情怀又…

    2024-10-10 图书评论
    0068
  • 行动真的需要勇气:《行动的勇气》精彩书评

    拿到这本书时,第一个感觉就体会到握在手里的这份厚重,能够开始翻阅并认真读完这本书真的需要勇气,对于作者本·伯南克来说,将这些如此珍贵的经历写满一页页篇章,想必没有足够强大到付诸实践的勇气,也很难完成如此详细深刻的叙述与记载。译者蒋宗强的语言还是蛮有还原性的,符合伯南克相对平和的性格特征。整本书记述了美联储面对各种不同的经济现象做出相应措施的全部过程,不管是对于了解金融危机,还是做危机的研究,或者说学习西方经济运行的方式,这本《行动的勇气》都将是不错的选择。 本·伯南克的形象给人以稳重友好的印象,一…

    图书评论 2023-07-11
    0046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