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春节前后,统编教材总主编温儒敏教授发布微博视频,呼吁“整本书阅读该降降温了”,“高考有关整本书阅读’的考查也不宜增加分值,要求太高,否则会搞乱一线教学”。
我完全赞同温教授的意见,虽然我自己在语文教育界一直倡导整本书阅读。
2006年就曾写过《跨越一本教材的语文教学——谈班级读书会的组织与开展》的文章,近年来也一直致力于“整本书阅读”的研究。
“整本书阅读”不是一个新词。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中,就提出了“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但是,这一理念多年来并未得到语文教育界的重视,大部分老师也从未把“整本书阅读”当成分内之事。
随着2016年统编教材在全国的逐渐推行,“整本书阅读”热度开始上升。
我觉得有如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政府和民间对“全民阅读”的重视,“整本书阅读”成为“儿童阅读”的重要内容;
二是统编语文教材对“整本书阅读”的重视,小学教材的“快乐读书吧”、初中教材的“名着导读”栏目,是第一次有计划地推荐图书,第一次把“整本书阅读”纳入教学内容;
三是市场力量的推动,有了教育界的推动后,市场力量迅速跟进,一时间“整本书阅读”丛书、“整本书阅读”课程、“整本书阅读” APP满天飞。
学校、老师和家长对这些学习内容相对陌生,在考试开始出现考察“整本书阅读”的试题后,大人们多少有些焦虑,习惯性地用“购买”来消除不安。
“整本书阅读”并没有错。上述的推动力量也没有错。不过,“整本书阅读”的吊诡之处是:本是素质教育倡导的理念,却很快成为应试教育的一部分,最终成为加害童年的工具。
想想看,这些年教育领域提出了多少美好的、重要的理念,只要不考试,就基本得不到真正重视,但只要一考试,学生的压力就急剧上升。
温儒敏教授呼吁“给整本书阅读降温”,也是看到了事情正在走向初衷的反面:学生的课业负担进一步加大;学生的阅读兴趣没有提升;学生并没有阅读太多的“整本书”,反而把《“四大名着”试题集》刷了好几遍。
哪些原因造成了目前的结果?
在我看来主要有:
一是推荐的图书偏难偏深偏旧。
我看过不少学校的推荐书目,窗目追求所谓“经典作品”,这些书离孩子生活远,趣味性差。
二是“整本书阅读”教学繁琐无趣。
“整本书阅读”本应以学生课外自读为主,现在却变成课堂教学来教,教师用教课文的方法来数一本厚书,索然无味。
三是用糟糕的试题来检测回读效果。
例如:
1.《舒克和贝塔》是谁写的书?
A.安徒生 B.郑渊洁 C.格林 D.叶圣陶
2.舒克不愿意当小偷。他决定高开家。到外面闻间。他看中了床头柜上的电动直升机,这家直升机的型料螺旋桨是什么颜色?
A.米黄色 B.红色 C.橘黄色 D.白色
3.舒克把贝搭带到天上,与什么鸟展开了激战后见面的?
A.大雁 B.老雕 C.老魔
这类试题以细节性、事实性的记忆为主,偏离了“整本书阅读”的初心:感受阅读之美,养成阅读习惯,提升阅读兴趣,扩大阅读视野,促进阅读思考,导致了“越提倡学生阅读兴趣越弱;越考试,学生越不想读书”的结果。
这样的“整本书阅读”当然应该降温。
但我也有些担心降温会不会导致冷却?
以中国之大,“整本书阅读”在有的学校已经热到需要降温,但很多学校并未真正热过,甚至并未实施过。
我想,重要的不是降不降温,而是鼓励做得好的学校继续做,走了弯路的学校纠下偏,还没动的学校也动起来。
那么,“好”与“不好”的判断标准在哪里呢?
我只有8个字奉上:兴趣为要,读书为本。
温儒敏教授在微博中的这句话,“若要学生喜欢上“整本书阅读”。就不能太多干预,应当导向自由阅读,个性化阅读”,这句话比“整本书阅读要降温”的观点更值得思考。
1、推书网发布的文章《王林:兴趣为要,读书为本》为推书网注册网友“推书网”原创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推书网文章《王林:兴趣为要,读书为本》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作者文责自负。
3、推书网一直无私为图书馆转载发布活动及资讯动态。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推书网不承担责任。
4、本文转载链接:https://tuibook.com/shuping/24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