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法国女人学雅致》书评:内在与外在最熨帖的时候

《跟法国女人学雅致》书评:内在与外在最熨帖的时候

前段时间参加一个研讨会,结识了几位优雅的女性,她们年龄都在30-40岁之间,事业上有小成,而最让人目不转睛的是她们的仪态,不会画过浓的妆,也没有锋芒毕露的感觉,淡雅的妆容和恰到好处衬托出身体曲线的服饰,举手投足间的从容与自信,无一不在道出她们的美。我也一直觉得这个阶段的女人是最有魅力的,也许少了年轻时的张扬,但无疑已经与内心的自己达成和解与共识,知道真正适合自己的是什么,也明了自己要的是什么,不多一分,也不少一分,也许这是内在与外在最熨帖的时候。

《跟法国女人学雅致》一书就是在介绍处于中年的法国女人是如何优雅做自己的,这是给年过40岁的女性的礼物,但在我看来,这本书对年轻女性意义更大,我们漫不经心,不知有些小习惯将会深刻地影响着自己以后的状态,人总是在一个不可逆的方向前进着,但能够延长优雅的时间,何乐而不为!书中囊括了从护肤到化妆,从穿戴至健身的各种妙招,也因为作者是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来分享这些技巧,所以列举的产品和建议实用性的都很强。

时尚简单智慧宽容,这是作者冠以美丽生活的关键词,也是她观察到的法国女人的优雅之道,让我深表叹服,前两者是她们表现出来的状态,简单,但这简单背后的功夫是精细的,费时的,就像她们会公然否认花费时间打扮,但有意思的是,这是一个圈内的笑话。要保持优雅,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需要的是长期的自律,但这并不意味着她们的生活缺乏生机。后两者是在人有一定阅历后,心态上的臻至成熟。年龄渐长以后,气质发挥着比相貌更重要的作用,而气质正是一个人精神面貌、生活阅历、脾性心智的集中体现。

法国人对于“正念饮食”的观点很是有意思,简单来说,就是吃的时候不要有罪恶感,用积极正面的态度来对待吃的欲望。有些人克制不了大快朵颐的念头,付诸行动后又觉后悔,实在是种百害而无一益的心理体验。不如学学法国女人,她们保持着健康的饮食习惯,却也不会拒绝偶尔享受高卡路里食物带来的愉悦感,这种实用主义与乐活态度的完美结合,正是法国女人保持优雅的秘诀。

具体通过什么来维持年轻漂亮呢?她们的回答是爱情、美食、好酒、运动、不断的脑力训练、偶尔的放松消遣、深刻的友谊,以及能够正确面对困境的生活态度,其实从中不难发现,这就是始终积极的参与感,为自己营造精彩的生活,同时在这过程中,对当下的自己不断加深认同度。了解自己、欣赏自己,也是需要锲而不舍追求的。

1、推书网发布的文章《《跟法国女人学雅致》书评:内在与外在最熨帖的时候》为推书网注册网友“推书小编”原创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推书网文章《《跟法国女人学雅致》书评:内在与外在最熨帖的时候》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作者文责自负。

3、推书网一直无私为图书馆转载发布活动及资讯动态。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推书网不承担责任。

4、本文转载链接:https://tuibook.com/shuping/23396.html

(0)
上一篇 2024-03-21 21:06
下一篇 2024-03-21 21:18

相关推荐

  •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书评:以热爱守护热爱——评叶谦《冰川之下》

    本文刊发于《中国出版传媒商报》2024年8月30日 本文作者: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 严程 作为大学里的通识教育工作者,我常常与同学们讨论科普写作的话题,希望大家在走上专业研究的道路时,还可以兼作科普学者,为广大读者提供前沿、准确、易读的科学信息。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有部分已经进入大学的青年朋友甚至没有读过多少科普读物。当我好奇在课堂之外,他们去哪里获得更多科学知识时,很多人的回答是网络搜索、视频网站,也有人会查论文、读文献。但是,前者在保证知识准确性方面的困境与后者对专业门槛的要求,使得这些回答并不令人…

    2024-09-09 图书评论
    00285
  • 张嘉骅:给孩子一个缤纷的传统中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少儿绘本大系》由山东省委宣传部策划指导、青岛市委宣传部组织青岛出版集团编纂出版,是山东文化“两创”重大标志性出版工程,入选中宣部2023年度主题出版重点出版项目和2024年度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 近日,《中华读书报》刊发儿童文学作家张嘉骅书评,从形式、内容、思想等方面给予《绘本大系》高度评价。 本文刊发于《中华读书报》2024年9月18日 本文作者:儿童文学作家张嘉骅 从事儿童文学工作近 40年,我一直有个基本的认识:童书不怕做得小,就怕没有做出该有的情怀。反过来说,要是一部童书能做出独特的情怀又…

    2024-10-10 图书评论
    00231
  • 李浩白:日本侵华时期最想掠夺的资源居然是它!——《盐战》创作谈

    我的抗日谍战小说《盐战》终于出版了,我写这部小说的动机和初念,发始于我参加的一个座谈会。会上有位嘉宾谈到了我的家乡——重庆市忠县。他讲到,在抗日战争时期,忠县作为川东地域的盐业基地,为突破日寇的“盐封锁”战略,积极开掘制盐、冒险长途运输,向湖北前线每年供奉八百余吨的食盐,事迹可歌可泣,功绩有目共睹。 这段故事深深震撼了我。开始调查和搜集相关资料。 据史料记载,日本在侵华期间,从中国掠走最多的是四大工业原料:煤、铁、原棉、盐。 前三项不必多说,单说盐。首先“人不可一日无盐”。其次,盐在近现代工业体系中的地…

    2018-12-10
    00216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