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厄尔以及将死的女孩》精彩书评:将死的文字比影像更愤世嫉俗

小说封面上画着三支三色雪糕,各有红白蓝,左右两支正竖着,中间那支倒挂着,还被咬掉了几口,看咬痕应该是女孩的樱桃小嘴。右面那支正竖着的雪糕,有点化了,糖汁像泪一样垂着,三支雪糕无疑对应着书名中的三位,《我和厄尔以及将死的女孩》。

老生常谈,小说与电影是两种不同的形式与表达,虽然小说里可以有很电影化的描写,而电影里也可以来大段的旁白,甚至像昆汀那样标明小说式的章节。在看这本小说之前,是先看了电影,说实话虽然此片在圣丹斯电影节上备受肯定,但对我的吸引力有限。我其实是很喜欢美国小成本,或独立电影的,常常带有一种闷骚的古怪气质,如《阳光小美女》《朱诺》等。《我和厄尔以及将死的女孩》照理也应属于此类,但不知为何,接受起来总有一层隔膜,分了好几次才看完。

所以后来准备看原著小说时,期待值并没有那么高,只是想多了解些电影因为时长而没交待的那些细节,从而完整的了解来龙去脉,罢了。看到书中写道,这故事真实又不失趣味,温情又不显做作,用纯粹的写作手法鲜活的展现了当下年轻人的世界,被台湾评论界称为“下一个世代的《麦田守望者》”,开始时觉得这样的评论,实在是自卖自夸,但慢慢读下来,观感却完全不同了。

故事还是同样一个故事,一个有点类似国内《滚蛋吧肿瘤君》的濒死温情题材,不过主角由女孩,变成了男孩,由设身处地,变成冷静旁观。如果说《滚》虽然是由真实人物事件改编而成,但因为加入了太多幻想情节,人工淡化了悲剧色彩,而《我》中虽然几乎都是从男主角的旁观视角出发,跟患病女孩之间谈不上爱情,甚至大多数时间里,连友情都有点模棱两可,但也因为这份疏离与谨慎,契合当下年轻人的孤僻心态,又从另一个侧面烘托出生命的脆弱,与感情的矜贵。

文中充斥着男主角很浑不吝的内心絮语,调侃着自己的生活,文字,拍的短片,既毒舌又脆弱,文体也一直在变,有时是评论,有时是描述,还常常会写成剧本的格式。同名电影中虽然也保留了不少的内心独白,但整体气质变了,少了那种直面电脑屏幕,以及人生的愤世嫉俗的腔调,更多的只是自怨自艾,与自我安慰。

故事本身是非常极简的,一个女孩要死了,和她并不太熟的男孩在父母的要求下,去安慰她。和另一个黑人男孩一起拍短片,陪伴女孩走完人生最后的旅程。光看故事的话,比《滚蛋吧肿瘤君》还要无聊,没有励志,爱情,甚至没有大悲大喜。作者杰西·安德鲁斯显然是有审美上的洁癖的,他隐藏在男主角的身后,当故事发展到标准套路时,比如当男孩女孩四目相对,四下无人时,就会忍不住调侃一番,要是换成通常那种俗套故事,这时肯定是你侬我侬,吻戏上演,但《我》不走寻常路,对烂俗情节免疫。

格雷格和厄尔一起鼓捣的那些短片,大多是对经典电影的恶搞与调侃,比当下那种网大,或是之前的微电影什么的也好不了太多,比如《乱2》《且待启示录》《星球和平》《猫咪谍影》《2002》《猫影迷魂》什么的。后来有另一个女孩提议,男主角应该替病中的女主角拍一部片子里,这让他大伤脑筋,想了很多版本,包括袜子玩偶版,还有“超级无敌掌门狗”的版本……到后来还是感觉不对劲,决定剔除那些无谓的伎俩与噱头,就用最简单的,对着镜头把自己要对女孩说的话,讲出来。

业余拍片的故事,在全书中占的比重不小,但洗尽铅华之外,男主角最后对生命与生活的领悟,才是重要的,拍片本身反倒成了一种形式,就如同《心灵捕手》里的数学一般。读完全书,我才意识到书前面写的台湾评论界所称道的“下一个世代的《麦田守望者》”并不算过誉,虽然作者也是以发泄表达为主,并不注重故事,比如故事的起始,男主角的父母竭尽全力劝说儿子去安慰那个并不相熟的病中女孩,此处就算铺垫的再好,也是有点刻意,更不用说男主角此时即将高中毕业考大学,家长这么做,好象是成心要让他分心,耽误学业,相信即使是在相对宽松的美国教育,家庭环境里,这样的举动和心态都是有点古怪,难心捉摸的。

来自: 李翼

1、推书网发布的文章《《我和厄尔以及将死的女孩》精彩书评:将死的文字比影像更愤世嫉俗》为推书网注册网友“推书网”原创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推书网文章《《我和厄尔以及将死的女孩》精彩书评:将死的文字比影像更愤世嫉俗》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作者文责自负。

3、推书网一直无私为图书馆转载发布活动及资讯动态。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推书网不承担责任。

4、本文转载链接:https://tuibook.com/shuping/21093.html

(0)
上一篇 2024-09-04 10:05
下一篇 2024-09-04

相关推荐

  • 24个比利精彩书评:他们叫我比利,我大概没有名字

    1979年8月4日,阿森斯医院的电梯坏了,一个正在医院接受心理治疗的小女孩被困在了电梯里,尖声哭叫。门外的配电器冒出了火花,伴着噼里啪啦的爆裂声,场面一片混乱。这时候另一个在医院接受精神治疗的病人,人们一般叫他比利,突然沿着缆绳滑到下面,打开通风口跳进电梯,一边检查电梯内部,一边站在小女孩的身边安慰她,“你读过诗吗?”比利问那个小女孩。“我读过《圣经》”。“能给我背诵里面的章节吗?”比利和她说话,一直等到维修人员到来,半个小时以后,在比利的陪伴下,小女孩终于安全离开了电梯。 这一幕发生在阿森斯医院,它通常又…

  • 《故事工程》书评:在建筑的格局中写作

    如同天才和凡人间的不同,有天赋的作家凭借直觉写作,笔下生花,情节走向自成体系,一个成熟的故事框架与格局如浑然天成,这是天赋使然。而缺少这种敏锐感觉的作家也未必写不出好作品,在对故事架构和写作过程仔细推敲的基础上,写出的故事亦能大放光彩。有此种灵性的作家毕竟为少数,加之出版业僧多肉少,竞争激烈,如何让自己的作品跳出窠臼,获得编辑的亲睐成为作家乃至各种写手最关心的事。在这样的情况下,各种写作指导书层出不穷,意在阐释写作的模式和方法,为致力于创作的人提供一个门槛。 这里的关键在于“门槛”二字,并不是说你…

    2024-03-21
    00
  • 《更好的人生》精彩书评:巴黎是一席流动的盛宴

    “假如你有幸年轻时在巴黎生活过,那么此后一生无论你去到哪里,它都与你同在。因为,巴黎是一席流动的盛宴。” 海明威在临终的前几年用他硬汉柔情的笔触回忆了1920年代在巴黎渡过的青年时光,写成了著名的《流动的盛宴》。“巴黎是一座非常非常古老的城市,而我们却很年轻,这里什么都不简单,甚至贫穷,意外所得的钱财,月光,是与非,以及那在月光下睡在你身边的人的呼吸,都不简单。” 安娜.戈华达正是用一本《更好的人生》讲述了两位年轻的简单的青年在巴黎不简单的青春。毕加索和梵高,王尔德和塞尚都说过,如果你在你的家乡很孤独,那…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