弃长安
张明扬
8.5(10413人评价)
全书以安史之乱中长安的沦陷与收复为主线,通过李林甫、杨国忠、安禄山、颜杲卿、哥舒翰、杨玉环、李亨、张巡等关键人物的“弃长安”经历,串联起唐朝由盛转衰的完整历史图景。
作者摒弃传统史书对全局战争的宏观叙述,转而以微观视角切入,通过个体在乱世中的挣扎与抉择,揭示盛世崩塌的深层原因。
书中还穿插李白、杜甫、王维等诗人的命运,将文学创作与历史变迁交织,赋予文本更丰富的文化厚度
读完才明白,历史从来不是帝王将相的独角戏,而是每个普通人选择的总和
危机与重构
李碧妍
9.1(3613人评价)
以安史之乱为切入点,深度剖析唐代中晚期中央与地方权力博弈的学术力作。该书通过地理空间与政治结构的双重视角,重新解读了唐帝国如何在藩镇割据的危机中实现重构与延续。
作者将安史之乱后的唐帝国危机归纳为四类:中枢权力斗争(如玄宗与肃宗的父子矛盾)、新兴地方军将的崛起、异族威胁(如吐蕃入侵),以及藩镇割据的深化。书中以河南、关中、河北、江淮四大区域为框架,分析不同地理空间下危机的表现形式与应对策略
与传统以时间线为主的历史叙事不同,作者将空间维度引入藩镇研究,提出“地理决定政治性格”的视角。
结合历史政治地理、心态史及社会学理论,书中分析藩镇将领的“地域认同”如何影响其政治选择
长安与河北之间
仇鹿鸣
9.1(2235人评价)
打破“衰落叙事”的政治默契论
本书聚焦安史之乱后唐廷与河北藩镇(核心为河朔三镇:魏博、成德、卢龙)长达150年的博弈,颠覆两大传统史观:
“两个唐朝”论的修正:陈寅恪等认为安史乱后唐朝分裂为“汉化长安”与“胡化河北”两个对立世界。仇鹿鸣通过大量墓志、德政碑等石刻史料证明:河北从未真正脱离唐文化圈,河朔三镇虽拥兵自重,却始终依赖朝廷授予的节度使衔(“节钺”)维持统治合法性。
“藩镇割据=唐朝衰落”的反思:传统观点视藩镇为唐亡主因。本书揭示:长安与河北形成“河朔故事”——一种心照不宣的政治默契:唐廷默认节度使世袭,但需经长安形式册封;藩镇则定期进贡、奉唐正朔,换取自治空间。
1、推书网发布的文章《盛唐到晚唐!推书网推荐3本书,复盘唐帝国崩塌瞬间》为推书网注册网友“似时与书”原创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推书网文章《盛唐到晚唐!推书网推荐3本书,复盘唐帝国崩塌瞬间》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作者文责自负。
3、推书网一直无私为图书馆转载发布活动及资讯动态。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推书网不承担责任。
4、本文转载链接:https://tuibook.com/shudan/581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