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谈读书

谈读书

老舍

老舍:谈读书

我有个很大的毛病:读书不求甚解

从前看过的书,十之八九都不记得;我每每归过于记忆力不强,其实是因为阅读时马马虎虎,自然随看随忘。这叫我吃了亏——光翻动了书页,而没吸收到应得的营养,好似把好食品用凉水冲下去,没有细细咀嚼。因此,有人问我读过某部好书没有,我虽读过,也不敢点头,怕人家追问下去,无辞以答。这是个毛病,应当矫正!丢脸倒是小事,白费了时光实在可惜!

矫正之法有二:一曰随读随作笔记。这不仅大有助于记忆,而且是自己考试自己,看看到底有何心得。我曾这么办过,确有好处。不管自己的了解正确与否,意见成熟与否,反正写过笔记必得到较深的印象。及至日子长了,读书多了,再翻翻旧笔记看一看,就能发现昔非而今是,看法不同,有了进步。可惜,我没有坚持下去,所以有许多读过的著作都忘得一干二净。既然忘掉,当然说不上什么心得与收获,浪费了时间!

第二个办法是:读了一本文艺作品,或同一作家的几本作品,最好找些有关于这些作品的研究、评论等著述来读。也应读一读这个作家的传记。这实在有好处。这会使我们把文艺作品和文艺理论结合起来,把作品与作家结合起来,引起研究兴趣,尽管我们并不想作专家。有了这点兴趣,用不着说,会使我们对那些作品与那个作家得到更深刻的了解,吸取更多的营养。孤立地读一本作品,我们多半是凭个人的喜恶去评断,自己所喜则捧入云霄,自己所恶则弃如粪土。事实上,这未必正确。及至读了有关这本作品的一些著述,我们就会发现自己的错误。这并不是说我们应该采取人云亦云的态度,不便自作主张。不是的。这是说,我们看了别人的意见,会重新去想一想。这么再想一想便大有好处。至少它会使我们不完全凭感情去判断,减少了偏见。去掉偏见,我们才能够吸取营养,扔掉糟粕——个人感情上所喜爱的那些未必不正是糟粕。

我年轻的时候,我极喜读英国大小说家狄更斯的作品,爱不释手。我初习写作,也有些效仿他。他的伟大究竟在哪里?我不知道。我只学来些耍字眼儿,故意逗笑等等“窍门”,扬扬得意。后来,读了些狄更斯研究之类的著作,我才晓得原来我所摹拟的正是那个大作家的短处。他之所以不朽并不在乎他会故意逗笑——假若他能够控制自己,减少些绕着弯子逗笑儿,他会更伟大!特别使我高兴的是近几年来看到些以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点写成的评论。这些评论是以科学的分析方法把狄更斯和别的名家安放在文学史中最合适的地位,既说明他们的所以伟大,也指出他们的局限与缺点。他们仍然是些了不起的巨人,但不再是完美无缺的神像。这使我不再迷信,多么好啊!是的,有关于大作家的著作有很多,我们读不过来,其中某些旧作读了也不见得有好处。读那些新的吧。

真的,假若(还暂以狄更斯为例)我们选读了他的两三本代表作,又去读一本或两本他的传记,又去读几篇近年来发表的对他的评论,我们对于他一定会得到些正确的了解,从而取精去粕地吸收营养。这样,我们的学习便比较深入、细致,逐渐丰富我们的文学修养。这当然需要时间,可是细嚼烂咽总比囫囵吞枣强得多。

此外,我想因地制宜,各处都成立几个人的读书小组,约定时间举行座谈,交换意见,必有好处。我们必须多读书,可是工作又很忙,不易博览群书。假若有读书小组呢,就可以各将所得,告诉别人;或同读一书,各抒己见;或一人读《红楼梦》,另一人读《曹雪芹传》,另一人读《红楼梦研究》,而后座谈,献宝取经。我想这该是个不错的方法,何妨试试呢。


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中国现代小说家、文学家,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代表作品:《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剧本《茶馆》等。

1、推书网发布的文章《老舍:谈读书》为推书网注册网友“推书网”原创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推书网文章《老舍:谈读书》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作者文责自负。

3、推书网一直无私为图书馆转载发布活动及资讯动态。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推书网不承担责任。

4、本文转载链接:https://tuibook.com/duihua/25346.html

(0)
上一篇 2024-04-13 09:35
下一篇 2024-04-13 09:42

相关推荐

  • 数字教育时代的图书馆:内容仍然为王

    大学图书馆有极大的机会实现自身发展并强化自身作用。 要做到这一点,它们必须通过推动数字馆藏的使用,以展示其数字内容的价值,从而吸引、启发并促进学习。 大约30年前,科技领域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比尔・盖茨在一篇文章中创造了 “内容为王” (Content is King) 这一概念。 盖茨指出,在线领域最大的成功机遇之一将基于高质量内容的制作与分发。这些内容既能娱乐大众,又能提供信息。这一预测揭示了一种将在未来多年影响商业模式的趋势。 在他的著作《未来之路》(The Roa…

    2025-08-13
    0070
  • 偷师马伯庸的写作秘诀,你也能写出爆款

    从《长安十二时辰》到《长安的荔枝》,再到《太白金星有点烦》,马伯庸爆款频出,他的作品既有精彩的故事情节,又有复杂的人性探究,还能用古人的故事来展现当代人的心理和行为困境,引发当代人的共鸣,戳中时下的痛点。当然,这一切都是他常年坚持不懈写作的成果,他的写作方法也许对你而言,有借鉴的意义。 01、不要等万事俱备再开始写 很多人觉得自己的写作技巧还不够娴熟,故事构思还不够成熟,或者担心自己的作品不够完美,于是迟迟不肯动笔。 其实我们不需要等待完美的时机来开始写作。先完成,再完美。意味着我们要采取行动,…

    2024-02-27
    00615
  • 余华最清醒的9句话,带你看清世间真相

    01.生命就像是一个疗伤的过程,我们受伤,痊愈,再受伤,再痊愈。每一次的痊愈好像都是为了迎接下一次的受伤。或许总要彻彻底底的绝望一次,才能重新再活一次。 《活着》中,福贵的一生充满了坎坷。意外中失去了父亲,妻子因难产而去世,女儿也在一次事故中不幸丧生。他遭受了贫穷和疾病的折磨。每一次的受伤都让福贵痛苦不已,但他从未放弃希望,而是在每一次痊愈后,以更加坚定的信念,迎接下一次伤痛的袭击。 生活中,我们也在不断受伤,然后痊愈,再受伤,再痊愈。正是这一次次的受伤和痊愈,让我们更加坚强,更加勇敢地面对生活…

    2024-04-03
    00458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