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尔斯泰:永远不要结婚

托尔斯泰:永远不要结婚

最近在看《战争与和平》,书中的安德烈公爵对皮埃尔说:

永远,永远不要结婚,我的朋友。

说这段话的时候,他的妻子正在孕期,为了逃离婚姻,他准备去参加战争。

我很少写关于婚姻的观点,因为我自己的婚姻,其实是糊里糊涂的,既谈不上十分幸福,也说不上悲惨,就跟父辈们一样,努力奋斗抚养孩子,日复一日而已。

但我认为,婚姻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结婚可以让两个人更幸福,而不是为了所谓的传宗接代。

如果达不到这个目的,那结婚自然没有什么意义。

托尔斯泰借安德烈之口,说出了一条关于婚姻十分可信的真理:

如果你不十分了解一个人,也不十分爱他/她,那就千万不要结婚。一旦结婚,就像戴上脚镣的囚犯,会失去一切自由。所有期待的一切,都会在琐碎的小事上消磨掉。

男女角色互换,也是一样的。

我一直认为,结婚不是那么重要。那些为了与某些人较劲,让父母安心的婚姻,更没有意义。

 

自古以来,人们对婚姻趋之若鹜,把此作为人生必要完成的一件重任。

其实,婚姻的本质到底是什么,无数文学作品足以可见一斑。

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开头,有这样一句话:幸福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很多人一生中幸福的巅峰,或许是被无数祝福包围的那个结婚的瞬间。

倒不是说人婚后会变,而是人本身就是社会性的动物,婚后的柴米油盐,孩子本身的不可控,每一项单拿出来,顺心就是幸福,不如意则足以让一个人处于崩溃边缘。

不幸,好像真的是大部分家庭的主调。

正是那句俗语: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

《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安娜,一位上层社会的贵族妇女,丈夫是政府的高级官员,这桩婚姻让外人评说,必然是幸福的。

但安娜最终却卧轨自杀。丈夫的冷漠,贵族阶级的束缚,背叛婚姻后换来另一个男人的摧残,这些,共同加剧了安娜的绝望。

毛姆的《面纱》,实际上也是一出婚姻的悲剧。

25岁的吉蒂因为年龄而匆忙嫁给了医生沃尔特,婚后却发现两人无法友好相处,于是,背叛,被惩罚,最终却阴差阳错害死了丈夫。

陀思妥耶夫斯基《白痴》,纳斯塔西娅和罗戈任的情感纠葛,你逃我追,你藏我找,最终,罗戈任为了拥有她永远的爱情,竟然杀了纳斯塔西纳。

《月亮和六便士》,40岁的斯特里克兰逃离家庭,远走他乡学习画画,这种行为却被很多人看作不负责任。

陀翁《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人》中因为婚姻而产生的悲剧更甚。

徒有其表的公爵,结婚之后,把妻子家里所有的财产都骗过来,还抛弃妻女,独自逍遥,最终造成妻子、岳父、女儿三人的死亡。

这是文学作品中悲惨的婚姻。

在现实生活中,结婚率、生育率逐年降低,恰恰也正说明了婚姻在大部分人心中的样子。

婚姻最大的特点是不可控。

一个是有了一个朝夕相处的伴侣,一个是需要负起养育家庭的责任。

如果有孩子,他健康还好,若真的有一些闪失,一个人毕生可能都会处于痛苦自责之中。

婚姻有风险,结婚需谨慎。

 

 

但不结婚就是明智的选择吗?并不是。

不能说害怕花落,就不种花啊。有人把婚姻当作人生的体验,我觉得就挺好。

既然是体验,那就没有过高的期待和幻想,而是作为如登上台阶一般的必经之路看待。

如此,会更坦然面对一切。

当然,如果你的人生体验足够,那结婚与否也不那么重要。

在担负着巨大责任的同时,婚姻也真的能让一个人变得更好。

这个月,我们的读书群共读的书目是《爱,需要学习》。

书的核心是教我们如何拥有一段亲密关系。

开头有一个观点,说亲密关系有两个重点,一个是关系,一个是处理。

所谓关系,就是说家庭里有什么难题,这不是你的事,也不是我的事,而是我们两个人的事。

想通了这点,其实推脱也就不存在了。

另一个核心:处理,就是说,遇到问题,我们要去解决,而不是一味地抱怨。

把这两点做好,即使遇到狂风暴雨,婚姻也是一个很好的避风港。在这里,我们不是逃避后退,而是一起面对所有,共同成为暴风雨之后的强者。

但事实上,大部分人不会去学习如何爱,如何处理。

冷战,语言暴力,甚至背叛,抛家弃子,在互联网上屡见不鲜。

我常刷到一些视频,一个母亲抱着患病的孩子,一边摆摊赚钱,一边给孩子治病。有人问孩子父亲呢?母亲说,离了。

我也见到一些新闻,有人在厕所里生下孩子,竟然把孩子捂死!

感觉世界颠了,疯了,人好像什么事情都能做的出来。

以前一纸婚姻就是一辈子,如今不合适就是离。

这是时代的进步,还是倒退?

 

 

如果让我选,我一定不会选择在26岁结婚。

我婚后的生活很单一,有过一些梦想但都没实现,就是按部就班地上班,争分夺秒地照顾孩子。

对我来说,最最珍贵的就是时间。而不结婚可以满足这一点。

那时候很期待有一个家庭,拥有一种归属感,也很想当一个妈妈,因为自己很弱,希望母爱能让自己变强。

后来我才发现,我变好的速度,跟不上孩子成长的脚步。

很多时候会质疑自己,如果结婚前先好好努力怎样怎样,现在孩子的生活就会更好一点吧!

婚姻好像没有让我变得更好,而是让我更累。

并不是说我对婚姻失望透顶,而是我这样的人,或许更适合一个人生活吧!

但一个人生活如今就会更好吗?我不能确定。

不过,我还没有放弃。

不管是读书,情绪管理,为人处世,我都一直在学习。

如今的生活确实毫无趣味,但我依旧向往第二天的太阳。

我觉得一个人不管是结婚与否,都不能失去希望与自由。

希望,是对自己、家人、未来的希望。

自由,是有独属于自己的时间、事业、爱好。

如今,我偶尔还会烦躁,生气,但我对一件事情的完成越来越坚定了。

包括给孩子和他爸做减肥餐,读一些大块头的书,见缝插针地构思文章等。

我拥有了一种以前从来没有过的信心,可能是没有退路的倒逼,也可能是我真的成长了。

算起来,结婚已经8年了。没赚到什么钱,养了一个6岁的孩子,好像一无所成。

但我收获了一种信念。

不管以后会面对什么,这种信念就是我面对生活的底气。

或许真的,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1、推书网发布的文章《托尔斯泰:永远不要结婚》为推书网注册网友“蔷薇书屋”原创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推书网文章《托尔斯泰:永远不要结婚》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作者文责自负。

3、推书网一直无私为图书馆转载发布活动及资讯动态。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推书网不承担责任。

4、本文转载链接:https://tuibook.com/duhougan/33358.html

(0)
上一篇 2024-09-04 10:36
下一篇 2024-09-04 15:37

相关推荐

  • 凌晨看完《鲟鱼》,让我久久不能平静

    有一种鱼,它允许自己奋斗一生,却最终回到起点。 中华鲟出生于长江上游,幼时顺流而下进入大海,成年后却要逆流而上,穿越三千公里激流,回到那片熟悉的水域。 这样的生命轨迹不仅是鲟鱼的坚韧写照,也隐喻着我们每个人对归属和自我的追寻。 《东方早报》和《澎湃新闻》的创始人邱兵,通过一系列平凡而真实的人生故事,带我们思考: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要到哪里去? 《鲟鱼》 作者: 邱兵 出版年:2025-6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 大方 中华鲟是一种古老而坚韧的鱼类,它们数百万年来逆流而上,完成生命中最重…

    2025-08-13 读后感悟
    00243
  • 裸辞第3年,终于有了5.0版读书笔记!

    这是我裸辞的第3年,也是我开始读书的第4年。 这些年,虽然读了200多本书,但读书路之坎坷,跟我的前半生一样,经常后知后觉。 比如读书笔记这件事。 我从2022年刚读书时就知道它的重要性,但一直没有找到好方法。 所以,我的读书笔记一共经历了4个阶段,到今天,终于迎来了它的第5.0版本,且我认为是相对满意的一个版本。 先说下我最新的5.0版本读书笔记法的内容。 分为两部分:读书中,和读书后。 01.读书中 (1)在书的空白处,最好是最前面或者结束页,写上阅读动机、阅读日期。 (2)金句划线:用荧光…

    2025-03-02 读后感悟
    00374
  • 稻盛和夫《心》这本书,给每个人一把打开幸福人生之门的钥匙

    今天,继续为大家分享好书—— 稻盛和夫先生的《心》。 这篇文章围绕三个关键词展开分享——心根、心灵、本心 01.心根 稻盛先生分享了自己在经营企业时,对下任领导者的选择,看他是否合适最关键的一个基准,就是看他拥有怎样的心根。 他说: “不管一个人才华多么出众,只要表现出“只为自己”的野心,我都会敬而远之的,我所推举的是多少有点愚钝,但既谦虚又勤奋的好人。” 有的人尽管原本具备高尚的人格,但在获得成功后,傲慢起来,难得磨练好的人格,却不能维持,结果走向没落。 那么,什么样的…

    2024-04-13
    00327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