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永烈遗作面世 《绝笔·绝响》再现时代情怀

著名作家叶永烈5月15日9时30分在上海长海医院病逝,享年80岁。他的远行,引发众多读者缅怀。

叶永烈,1940年8月生,浙江温州人,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著名小说家、历史学家、报告文学作家,2015年开始,叶永烈从纪实文学转向长篇都市小说的创作,经过三年努力,完成135万字的“上海三部曲”。这三部长篇小说,并无故事上的联系,而是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不同历史时期的上海。叶永烈作品《红色的起点》《历史选择了毛泽东》《毛泽东与蒋介石》构成总字数150万字的“红色三部曲”,输出多种语种版权。“红色起点”这个生动、形象而准确的概括,向全世界告知了上海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作用与意义。

叶永烈遗作面世 《绝笔·绝响》再现时代情怀 叶永烈遗作面世 《绝笔·绝响》再现时代情怀

《绝笔·绝响》遗憾未能看到新书问世

叶永烈以高产著称。他一生出版180多部著作、逾3500万字。早在2016年1月的北京图书订货会上,叶永烈携他的《历史的绝笔名人书信背后的历史侧影》出现在新书发布会上。这本书是叶永烈以直接交往中的第一手资料写成,集数十年采访政坛名人、作家、艺术家、科学家,如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数学家华罗庚、美国科幻巨头海因莱因、“童话大王”郑渊洁、“ 三毛之父”张乐平、音乐家贺绿汀……叶永烈见证了这些名人的传奇人生,抓住了许多转瞬即逝的历史瞬间。

1997 年8 月4 日,笔者与毛泽东的侄子贺麓成(右)合影
1997 年8 月4 日,笔者与毛泽东的侄子贺麓成(右)合影

在叶永烈老生前的数十年里,他从事着当代重大题材纪实文学创作,著述颇丰。因此,也与众多政治家、作家、艺术家、科学家乃至境外友人等等,有着书信交往和采访经历,积累了大量历史和书信资料。2014年,叶老将其多年收藏捐赠给上海图书馆的同时,也整理出他与众多名家多年的往来书信,略作尝试,编辑成《历史的绝笔:名人书信背后的历史侧影》一书,于2016年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

资料珍贵稀缺不忍埋没

时隔4年之后,虽然身体状况已经不好,但叶永烈在患病之际,还不忘对《历史的绝笔:名人书信背后的历史侧影》进行修改。只是他未能赶上看到今年6月份的最新修订版。此次《历史的绝笔:名人书信背后的历史侧影》的修订再版,更正了许多初版未发现的细节错误,主要涉及地名、时间、人名等主要信息均再次进行了严格的查证。全书共分6篇,共82篇文章。

《历史的绝笔》出版后深受读者喜爱。随后,叶永烈深感众多书信及采访资料的珍贵稀有,不忍埋没,遂再作精选,编辑而成《历史的绝笔》的姊妹篇——《历史的绝响:名人书信背后的如烟往事》。

叶永烈遗作面世 《绝笔·绝响》再现时代情怀

作为首次出版的《历史的绝响》与其姊妹篇一脉相承,以作者叶永烈交往、采访中的第一手名人书信为媒介,全书5篇,共54篇文章,用大事亲历者的“往事”,讲述这些书信的来龙去脉,以及作者与众多长者、作家、艺术家、历史人物、科学家和海外人士的书信往来以及书信背后的人与故事,用大事亲历者的回忆还原历史的真相。

叶永烈遗作面世 《绝笔·绝响》再现时代情怀

《历史的绝响》再现叶老时代情怀

叶永烈以自己交往、采访中的第一手名人书信为媒介,讲述这些书信的来龙去脉,以及背后罕为人知的故事。每一个故事也都是一篇人物特写,揭示了大时代背景下不同人物的悲欢命运,以及各种各样的名人风采,同时也重现了隐藏在书信里的时代风云,具有浓重的历史质感和时代情怀。叶永烈善于抓住转瞬即逝的历史瞬间,用温情的笔触、不长的篇幅,记下一段段或波折、或坎坷、或激荡的人生故事,将那些年、那些人的那些事儿娓娓道来,形成回荡的历史绝响和厚重的历史绝笔,既有微笑,也带着泪。通篇感情丰富、流畅,史料真实可信,具有浓重的历史感和时代情怀。

只是可惜,图书尚未出版,叶老即逝,也导致该书成为叶老最后的遗作和绝响。随着纸质书信的消亡,它更可以说是书信的“历史的绝笔”、“最后的绝响”,以后绝少有人写了,也绝少有人回应了。

1、推书网发布的文章《叶永烈遗作面世 《绝笔·绝响》再现时代情怀》为推书网注册网友“推书网”原创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推书网文章《叶永烈遗作面世 《绝笔·绝响》再现时代情怀》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作者文责自负。

3、推书网一直无私为图书馆转载发布活动及资讯动态。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推书网不承担责任。

4、本文转载链接:https://tuibook.com/zixun/1066.html

(0)
上一篇 2020-06-05 10:16
下一篇 2020-06-09 20:05

相关推荐

  • 《长安骊歌》出版上市,道尽李恪悲情一生

    由天地出版社出版的《长安骊歌》近日出版上市,《长安骊歌》以正史为准绳,以大唐李世民三子李恪一生的爱恨情仇为蓝本,以推理探案为叙事形式,将那个风云际会的大时代和大人物及大事件有机串联及演绎,讲述了一段浩浩汤汤、荡气回肠的动人故事。 书名:长安骊歌 作者:郁馥 出版社:天地出版社   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独揽大权,然而危机未除,形势更加复杂,斗争愈发剧烈。既有前朝力量伺机复辟,又有来自兄弟、家庭和朝廷内外的各种压力,更有突厥等势力在外虎视眈眈。故事的主角李恪就是在这种波云诡谲的背景下登场。他身份特殊母…

    2019-09-05
    00201
  • 《武则天传》尘封四十年经典再度再现,迄今最好的武则天传记

    近日,日本著名女作家原百代所著历史小说《武则天传》由天地出版社推出,本书创作历经十一年的时间方才完成。作家原白代也因此书获得了日本“女性文化大奖”。译成中文后,又得到了台湾著名历史小说作家高阳亲自校订,具有极高的史学、文学价值,被认为是迄今最好的武则天传记。   在中国的帝王史上,武则天是一位杰出的帝王;在中国的女权运动史上,更是一位不让须眉、光耀千古的女性。有人褒她、贬她;有人羡慕她、嫉妒她。关于她的政治生命及宫廷生活,更有种种不同的传说。日本作者原百代集一生的学养与精力,花费十一年的时间完…

    2019-02-28
    00435
  • 只为一首歌,唤醒一条河!九旬老人刘兴诗,用笔墨奏响“黄河大合唱”

    1939年的初春,北方的寒气依然凛冽,年轻的音乐家冼星海一夜未眠,白天听到的一首诗在他的脑海中一遍遍浮现: 我站在高山之巅, 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 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 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 从昆仑山下奔向黄海之边, 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 ……   这首诗叫《黄河吟》,创作者是战地宣传工作者、青年诗人光未然。诗里的字,像疾风骤雨,击中了冼星海的心。 青年光未然(左)与冼星海 经过六个寒冷的夜晚,在昏暗的窑洞里,冼星海在原诗基础上多次修改,最终成稿60多页,完成了《黄河大合唱》的谱曲。 《黄河大合…

    2024-04-08 图书资讯
    00312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