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威的森林读后感

《挪威的森林》是日本作家村上春树于1987年所著的一部长篇爱情小说。故事讲述主角纠缠在情绪不稳定且患有精神疾病的直子和开朗活泼的小林绿子之间,展开了自我成长的旅程。

《挪威的森林》读后感(一):仅仅是关于比较好的几个地方的摘录而已

渡边:她所要的不是我的手臂而是某个人的手臂,她所要的不是我的温暖而是某个人的温暖。而我是我自己的这件事,总令我有种内疚的感觉。

直子的死使我明白:无论谙熟怎样的哲理,也无法消除所爱之人的死带来的悲哀。无论怎样的哲理,怎样的真诚,怎样的坚韧,怎样的柔情,也无以排遣这种悲哀。

“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

永泽:

对死后不足三十年的作家,原则上是不屑一顾的。那种书不足为信。不是说我不相信现代文学。我只是不愿意在阅读未经过时间洗礼的书籍方面浪费时间。人生短暂。如果读的东西和别人雷同,思考方式也只能和别人雷同。乡巴佬、小市民才那样。有识之士不会如法炮制,取羞于人。

我并不是仰脸望天静等苹果掉进嘴里,我在尽我一切努力。有时我环顾世人就气不打一处来,这些家伙为什么不知道努力呢?不努力何必还牢骚满腹?他们辛辛苦苦拼死拼活地忙个没完。那不是努力,只是劳动。所谓努力,指的是主动而又目的的活动。

不要同情自己!同情自己是卑劣懦夫的勾当。

玲子:我并不是说你同女孩子睡觉有什么不妥。如果你觉得那样可以,也无所谓。那是你的人生,应该由你决定。我只是希望你不要用不自然的方式磨损自己。那是最得不偿失的。十九二十岁,对人格的成熟是至关重要的时期,如果在这一时期无谓地糟蹋自己,到老时会感到痛苦。你要珍惜自己。

《挪威的森林》读后感(二):忧伤?病态?

不明白里面为什么那么多年轻人后来都自杀了。

可能是文化差异,觉得书中展现的日本一代年轻人都有天生的情绪缺陷,同时又背负过重。

主人公渡边彻虽然特立独行,但确实许多人内心的一种展现,只是他表达的更加旁若无人。主角是个很有青春时代特色的大学生,喝酒、上课、打炮,应有尽有了,但是他又趋于离群,实在有点奇怪。难道这都是为了体现独特的气质?

不是很能理解直子的情绪发展路线,姐姐自杀,青梅竹马的恋人自杀,导致了心态的残缺?但是与渡边一起过的日子应该是温馨而满足的,却始终无法弥合内心的裂缝吗?难以表达情感,文静的外表之下,其实是一个比同龄少女更加有诱惑技巧的性爱老手,矛盾啊。

小林绿是阴晴不定的,散发阳光和生命力等正能量的同时,也有抽烟、嗜酒的不良习惯,而且总是把性事挂在嘴边,明着引诱渡边。但是敢于表达自己的感情,宣泄情绪,所以心理居然是比较健康的。

个人颇喜欢永泽这个觉得,虽然心性过于冷酷,目标过于明确,辜负好女友,但是这种人却总是能散发独特的魅力。

书里的故事是一段淡蓝色的记忆,现实中难见到这么些苍白哀伤的事情,但是,哀伤之余,依然坚强地生活,并且珍惜实实在在、活活生生的人,才能健康地够继续前行吧。

《挪威的森林》读后感(三):再入挪威的森林

得知电影版《挪威的森林》今年底上演,我带著这本小说,在上下班的地铁车厢读,后来在病床上读。应该是第三次读吧。十多年前初读博益版,叶蕙译,大概从同学借来,印象很淡。几年前买了台湾时报纪念版,赖明珠译,上下两册封面分红绿两色,清楚分明,一如日版。绿色我想起女角小林绿(Midori),红色自然是直子了。

怎麽看,《挪威的森林》都是具浓厚自传意味的私小说,儘管情节人物经过合成加工,然而其中捣不散的影子挥不去的气息,笼罩村上的世界。小说的后记裡,村上春树好像要沉住气写完最后一句:「这本小说献给我几位死去的朋友,和几位继续活下去的朋友。」那是写给在世不在世的人。所以有人责怪村上干吗让那麽多角色死去,大部分还是自戕,一点没办法,死和活,在作者一开笔已是命定了。

「死不是以生的对极形式,而是以生的一部分存在著。」村上你好长气啊,这句大可不必。

亦因此,《挪威的森林》成了首本「最不村上」的村上春树小说,相对于《听风的歌》和《世界末日与冷酷异境》而言。

朋友提过,村上小说曾经迷倒他的地方,是小说人物有时无可无不可,有时异常执著的矛盾心态。他多年后觉悟的事,我十多年后有另一番意会。

十多年后三读《挪威的森林》,我著眼已非甚麽躁动的青春、令人叹息的三角关系、大胆的性描写、结他弦上的The Beatles。我发觉我捧著的,原来是一本记录都市病的日记,不只是精神病,还有人性的病(即下文的「歪斜」)。我们愿或不愿,或重或轻都遭受戕害,甚麽戕害?就是存在于建制的僵化、残忍、苟且,存在于世俗的冷漠、愚昧、善变。直子的年长室友石田玲子是最明显的受害者,直子也是。

直子休学,入住乡间的精神疗养院「阿美疗」,渡边走入深山探望她。那裡有菜圃、温室、鸟笼、网球场、奇怪的宫田医师、絮絮不休东京猪肉好吃的老门房。对渡边来说,阿美疗是放在「一个引力不同的行星上似的」。

可是真正令渡边混乱的,是阿美疗外的现实,所谓外边的世界。

探望直子回来那一晚,渡边赶到新宿的唱片行打工,他恍惚地望著店外无数莫名奇妙的人走过——吸强力胶的嬉皮、一脸很睏的卖奇怪性道具的中年人、喝过量酒正在呕吐的学生、蹲著不动脸上污黑的流浪汉、擦粉红口红扭腰跳舞的女生。唱片行外所见,与直子入住的阿美疗,构成强烈对比。直子给渡边的一封信写道:「在外面的世界裡许多人是并未意识到自己的歪斜而过著日子的」,不就是指,渡边望见店外形形色色的人吗?

这个歪斜在后来的《1Q84》,具象化成牛河的歪斜头胪。人的歪斜,是村上春树一直抓紧的命题。

翻开1968年春天,踏著影子追随气息,我来到东京都内的大学宿舍,中庭有一棵天空都被绿叶遮住的大榉树。我打开渡边彻与他室友「突击队」的房门,裡面只有铁製双层床、两套功课桌椅、小咖啡几和架子。我瞥见牆上的阿姆斯特丹运河海报,用作体操衬乐的电源式收音机,海报和收音机是突击队的。因为突击队,渡边爱上整齐清洁,因为突击队的怪异,他可以顺理成章远离那些所谓的「正常」。是的,渡边远离正常,直至突击队送他一瓶萤火虫然后消失为止。

正常,就是拥有绝对大数量和压倒性力量,你要麽融入,要麽沦为异类。时值六零年代末,所有日本学生投入全共斗运动,一张荒诞虚无的捕网。后来村上春树在《海边的卡夫卡》再次深化全共斗运动的暴力和无意义,佐伯小姐的男友死于这场运动,一次派系间的错误虐杀。

绿和渡边在大学中都是异类,两人彼此吸引,或许他们都拥有一种感应,轻易确认这种人间失常,不肯随便低头。

「这家大学的家伙都很虚伪。全都非常怕别人知道自己什麽都不懂而战战兢兢地过日子噢。于是大家都读一样的书,大家都卖弄一样的话。......世上有很多人喜欢把东西硬推给别人或被别人硬推哟。而且吵著硬推给人,或说被别人勉强了。」(绿)

「他们在决议罢课时大放厥辞,把反对罢课的学生臭骂一顿,或群起批斗......就是这些家伙确实拿到学分,走出社会,勤快地製造卑鄙社会。」(渡边)

大学宿舍是现实缩影,渡边从瀰漫沉重气氛的宿舍逃脱,搬进郊外一间,连带荒废庭院和簷廊的独立小房子。躲进去,让他鬆一口气。

「读完信之后,我依然坐在簷廊,眺望著已经春意盎然的庭院。庭院裡有古老的樱树,樱花开得几乎接近盛开的状态。风是温和的,光线朦胧地略带一层不可思议的薄霭。过一会儿『海鸥』(猫)不知从甚麽地方走来,用爪子喀啦喀啦地抓著簷廊的木板一阵子,然后好像很舒服似地在我身边伸伸懒腰睡著了。」

此情此景,让人想起《发条鸟年代记》裡坐在簷廊的冈田亨,望著庭院想著失纵的猫。离开大学,渡边彻大概会碰到绵谷昇这一类人,而且是一大堆一大堆的。

小鱼 2010.10.30

《挪威的森林》读后感(四):直到小鸟开始鸣叫

“我是一口气看完这本书的。看完最后一句的时候天已经快亮了,窗外能听到小鸟的叫声。”

第一次遇见郭杨是在雨夜音乐店,一个有着十分拗口名字的小音像店。我上大学的时候经常去那里买打口磁带和CD,算是常客了。是老板介绍我们认识的,她是电台的主持人,也经常去那里寻找节目里用的上的音乐。不知道为什么我们很快聊到了书,她说最近看了一本书叫《挪威的森林》,“非常非常棒哦!”。那天恰好是周六,而那时的我是拥有大量时间的大学本科生,所以从雨夜出来就去附近的书店去找,应该是叫桂林路新华书店吧,因为我记得我那时买的《挪威的森林》后面还盖了一个书店的图章,一本打开的书和一艘从书的上面飞过太空火箭外加书店名字的那种类型的图章。

我完全不记得第一次看这本书以及第一次读村上的小说是什么感觉了。如果那会儿知道在十几年后的现在我会像朝圣一样按照出版社的编号(蓝小说9xx)一本一本重读他的书的话,我想我当时也许会先斋戒沐浴更衣后在翻开书也不一定。可是我想我多半是躺在上铺我的床上漫不经心的看完这本书的,就像看其他从图书馆借来的小说那样。可以肯定的一点是我也是一口气看完的,因为第二天我就回到那个书店去找其他的村上小说了。那套书一共有5本,可是书店里除了《挪威的森林》只有《青春的舞步》了。后来托同学买到了《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又从漓江出版社邮购了《象的失踪》和《寻羊冒险记》。

大学剩下的时间我把这几本书翻来覆去的看了很多遍,多半也是因为那会儿的生活实在是比较无聊,而且手头有意思的书又不多,而且对我来说,与其费脑子去看一本没看过的书,不如看一本比较熟悉的书来的轻松。所以这样消遣性的读法,只能是主要情节记得比较清楚,很多细节部分反而越来越模糊了。

之后村上的书出版的慢慢多起来了,而对于《挪威的森林》则几乎没有再翻开。甚至我一度认为《挪威的森林》是村上最差的小说。我这样想,是因为我觉得相对于村上其他作品这本小说不够神秘,不过是一本描写青春爱情的轻小说而已。还有一个原因是那时得我对于大众化的东西都有一种抵触,一提到村上,大部分人的第一反映应该就是《挪威的森林》,就像一提到赛林格就只能是《麦田里的守望者》一样。

如果不是后来发现除了林少华以外还有另外一种风格的译作,我可能到现在还是抱有“《挪威的森林》是村上最差的小说”这样的偏见而同时不会再去读这本书了。

这次是第二遍读赖明珠的译本,我很惊讶的发现很多东西是自己第一次感觉到,比如后半部分渡边是在怎样的焦虑和孤独中等待直子和绿的来信,再比如对于绿的存在渡边是怎样的难以取舍,之前我好像是完全忽略的。

我记得大学的时候方小乐问我,如果让你选择,你是会选择直子还是绿?我毫不犹豫的回答当然是直子,而且认为这是个不用问的问题。但是这次我好像第一次感觉到绿是一个比直子还要有血有肉的可爱女孩。而直子与绿代表的正是村上在其他小说中惯用的“两个世界”的对立写法,甚至远比他的其他小说在这方面来的自然。

对于绿和直子,对于书中人物的分析文章已经快赶上红楼梦研究了。我就不班门弄斧了,而且我总觉得对于小说的人物和情节本身过多分析是一件荒谬的事情,因为这一切都是作者虚构的,讨论他们的必然和偶然就像试图从奶牛的花纹中解读资本主义存在的必然性那样毫无意义。一切的一切全都在作者的一念之差罢了。

《挪威的森林》读后感(五):什么都解决了,什么都没解决

在清华呆了一上午,吃过午饭坐地铁回来,路上看完了《挪威的森林》。这次这本书在这样的路上看完,很合适,开始打算看这书是为了要开始对比林少华和台湾的赖明珠的译文风格,但这个目标还实现不了因为林少华在这本书上的风格我已不记得,需要重新看。到现在发现的最大收获是因为看繁体字而来的“慢”,没有遇到不认识的字,竖排版也很好,但是看的时候只能一个字一个字的看不能一目十列。由慢慢看也得到了一些额外的感受,从一次次的英文考试开始就有了看文章跳跳的看的毛病,眼睛踏实不下来,这次没有。

我跟丫头说过我觉得村上写的人物好多都有种“确定性”,总是至少对自己的某些方面或生活的某些方面有确定的观点,而且似乎还都行之有效。《挪威的森林》里边的人物却总是没有这种确定性,他们“不知道”,他们被未知的事情伤害,被别人伤害,想要修复自己修复生活却不知道怎样做才对,他们采取了措施使用了方法,进行了仪式,可是也未必管用,他们用来理清自己与世界的方法,也大都不好使。

Kizuki被成长过程中的未知的事情杀死,留下了努力希望解决问题的直子,有过好转,希望追求美好,最后却失败在专业诊所死在阿美寮,一路上直子带着玲子和主角,每人都有问题要解决,混乱让主角就要错过了绿(而且我隐约觉得主角和绿也没有在一起,虽然很想让他们在一起),绿被一团糟的家里拖拽地也是一团糟。

所有人通过生活总结出的经验与真理,会是时而管用,时而被生活随意的击碎,关于生活的模型是太难建立了,比较起来物理模型什么的都只是光滑的玩具。那如果这样如何:面对生活只要当一个真的猛士就好了,会解决的,It's gonna be ok. 可是这书好看就在这里了,它说这样不行,最终阳光洒满天际的画面是不够用的。生活给出的题,给半路突然扳过去的道岔,也许根本无法解决或复原,方向改变了,痕迹就是留下了,像从玻璃瓶子上揭标签失败的部分,就是留在那儿了。

但路上的快乐与幸福也是确实存在的(林少华爱用“地道”,对应的赖明珠让我觉得喜欢用“确实”),人们之间总有“好”的时光出现,主角和直子,主角和绿,玲子,主角和初美,和绿的父亲,讲戏剧吃小瓜的下午,以及主角说暗暗得意的说自己生活安排得当可以享受不用上发条的周日的时候,都是“好”的。

所以生活是这样的会变好会变糟,有干净闲适和一团乱麻,有志得意满和踌躇不前,真心和伤害同时存在,好转与恶化同时存在,也是所以:“死不是生的对极,而是潜存在我们的生之中。”在这样的生活中怎样才算成长?就是不要这样“你有的时候太过于想把人生往自己的做法拉近。”像玲子说的那样随着生活的浪潮上下浮动吧,谁知道之后有什么,谁知道自己脚下是什么。

以后也未必会有“好”的保证喔。直子经历起伏后死掉,玲子经历了杂乱的过去,带着搞砸过的事情杂乱的心情出来面对未知的现在,主角在不知哪里呼唤绿。什么都解决了,又似乎什么都没解决。

永泽兄认为:“不要同情自己。”

怎么办呢,呆着绝望的乐观,消极的快乐,矛盾着,带着所有相同又相反的一切活着吧,用无奈的自信,诚实的不确定,来看,来幻想,来编造而后拆解,花力气让生活能让自己满意吧,忘掉的同时把一切都记下来吧。

“不要同情自己。”

《挪威的森林》读后感(六):几页写关于萤火虫的段落. 意境极为悠远...

爱情. 永恒的美学主题. 无穷的多变面貌. 写不尽的爱恨火花... 在这多如繁星. 几近彼此混同的众多爱情故事中. 村上春树却能写出他独帜一格的韵味.... 用他细腻的抒情口吻. 他那至死不渝的爱情元素. 让故事在文字与情感的交缠推演中. 始终保有高度的美学意涵...

无疑地. "挪威的森林" 是村上爱情小说的颠峰之作. 相较他近年的另一钜著"1Q84". 这齣故事的结构主轴显得较为简单. 但它散发出更为深远的馀韵. 更引人的情感停驻.... 即便故事裡死亡的阴影被过度渲染 (自杀比例太高. 葬礼太多). 但掩不住故事主角们性格鲜明的戏剧性. 也掩不住那份纯淨爱情的高度吸引力....

只是. 村上的爱情故事. 总距离我所能感受的现实好远. 只得保持一段美学距离去读它. 欣赏它... 我想起. 过往曾读过的日本作家渡边淳一. 他一系列如 "失乐园. 紫丁香冷的街道. 红花.." 等等的小说. 那些故事裡虽少了些文学内裡. 少了些文字卖弄. 但却有著我所能知觉的情感共鸣 ... 关于爱情. 其实我更喜欢那些心有戚戚焉的东西...

村上的爱情故事. 素材是远离凡人的现实的. 是比较刻意式的戏剧性的.(虽说. 挪威的森林是所谓的半自传题裁)... 于是. 我偏向以纯文学的角度去品酌这作品... 而在故事中. 特值一提的. 几页写关于萤火虫的段落. 非关爱情. 是关于记忆的. 是想抓住什麽却什麽都抓不著的馀光的.... 那几段文字写的真美. 意境极为悠远. 该是本书灵魂所在处吧...

《挪威的森林》读后感(七):融合青春、爱情、人性分析于一体吧

算是一部融合了这麽多之后还可以保持清纯状态的小说,所以我也很喜欢,听说赖明珠的译本比林少华贴近原著,我看著也很舒服。封面也是简约而不羁,锋芒毕露却又安静地很美好的样子。

看完之后曾在贴吧裡各种帖子里刷一些看法,或者偶尔交流一下,但是也不很有趣,乾脆来这裡写点评论好了。

我不是很喜欢绿,当然也不讨厌她,我只是觉得表现这样一个角色的手法略显浮夸了,比如她问出来的那些词语,可能是因为本人生活中就是一个离这些东西十万八千裡的刻意的人,或者说就是个戴了有色眼镜的人,所以对这种率直的表露方式喜欢不起来。当然我知道,性与爱是用来探究青春、甚至窥测未来的工具或途径,像玲子最后跟渡边的那一次──但是就是不喜欢像绿这样时常挂在嘴边或者肢体装扮上的表露方式,因为自己的喜好与习惯,至少我会觉得尴尬。

包括起火那裡,绿弹吉他,和主人公接吻,我都觉得不太对劲:大概是在纠结个人主义要怎样融入这个世界,这终究是一个很严肃的问题。像绿这样的女孩,大概跟世界也没能够好好地契合吧。她还太年轻了,也幸亏年轻,而且她有那种自製力,有爱别人的愿望和衝劲。那是直子努力想要抓住却只能无奈看著它溜走的东西,是渡边在努力体认和学习的东西。绿也在探索,只是心态多少有些不同。

关于死亡,有人觉得一连串的死亡太过刻意,非死亡不可的解决方式事实上就是没有体认这个社会的表现。也有人觉得自杀是可以理解的事,因为无法承受,或者说好听一点,就是顺遂了死者的心愿。我只觉得,「未知生,焉知死」倒是很有道理,不过硬要说如何面对死亡会比较畅快的话,大约是死得其所吧。

没错,在我看来,他们的自杀也就等同于失败的死。因为没有能够死得其所。但也不像单纯的反面教科书,不是宣扬要活下去之类的东西,而是劝告读者去正视那些青春很可能会浮现的伤痛的记忆。遇见一个人,爱上一个人,被什麽人牵绊,无法朝著更广大的社会前进,如何依靠和关注自己,这都是不得不面临的问题。直子写信提到歪斜的时候,我以为她已经对此有所体会了,她就是承认了自己的歪斜,还努力地去适应──我觉得是非常清醒的状态,只差努力适应和不去在意其他人的目光,不去用这些假想敌来提醒自己,或者不去嫉妒那些知道自己歪斜却毫不在意或者无知的「正常人」。但是她又把自己封闭了回去,很突然地,但是原本活著就面对活下去还是去死的问题,所以并不在逻辑可以理解的范畴之外。我想我们都会从中看到青春生涯中某一个片段裡的自己,然后参照直子以及其他人的一个可能性,选择一条儘可能正确的道路。

我最佩服的是村上居然把这个故事裡的每一个人都关联起来,哪怕是早在开头就死掉了的木月,那个突击队室友,学长和女神般仍旧自杀了的初美,还有后来的玲子,直子和绿也是通过渡边在情感的体认之中关联起来了,她们是多麽不一样的女孩子啊。而渡边又是多麽一个颓然生活的少年啊。就是这些病态的人物,各自有著各自的苦楚和应对事情的办法,也有了各自的结局。

人类活在这样庞大的交际网络里,活在这样複杂而微妙的社会当中,难免会生病。期待太美好的境遇,或者毫不期待百无聊赖,都容易引致奇怪的想法。要如何迈向社会,与周围的世界契合并保持一个衡度,恐怕是很多青春中的人所不知所措的事。

《挪威的森林》读后感(八):我们最终都没有完成 人类补完

刚刚看完这本书 此时周围一片沉寂 突然忍不住想要说点什么

也许是我理解不够 没有觉得这篇小说有传说中那么好 我只是感到满满的悲凉

孤独 只剩孤独 这是我读完唯一感觉 大概我不适合看悲剧 尤其在这个冰冷的夜里 只是感到无尽的孤寂。

每个人都是在孤独的生存着 每个人。木月 直子 玲子 绿子 渡边 初美 甚至永泽

孤独而相爱 孤独而死去

想起之前看过的eva NERV组织发起第三次冲击 只是想要进行人类补完 人类因为害怕孤独 才会补完 甚至不惜牺牲一切

是不是我们日常说的那些奇奇怪怪的综合症之类的 都是因为孤独

我们都害怕极了寂寞

阿美寮是个好地方 没有秘密 彼此相融 如果真的有第三次冲击 生命之液也是让彼此互融 以为彼此都不再孤独 想来阿美寮应该是差不多的吧

只是最终 第三次冲击没有发生 渡边也只是在电话亭里找不到了自己

最终人类还是没有完成补完 我们依然在孤独的路上 前进或者后退

或者 结束。

《挪威的森林》读后感(九):蓝色的村上

大约在七年前,我第一次读完《挪威的森林》,当时只写了四个字:比较伤感。数年过去,没想到我的情感并未如以前所想不断麻木下去,反而越发细腻澄澈起来,很多模糊的东西开始变得清晰,丢失了一种湿答答的粘滞感。

这本小说是一位奇妙的人推荐给我的,当时看完并未多说什么,大概是因为那时觉得还有很多比这本小说更重要的事。不过很奇怪,后来一两年内陆陆续续读了十几本村上,都看得很顺利,没有烦躁,没有厌倦,但也没有特别喜欢过。我一直认为村上不是绝对一流的作家,但算起来读他的书却是最多的,这里有复杂的因素,一时半会难以分析。

即使在村上的作品里,《挪威的森林》也不算我最喜欢的,但这本小说的确是他最特殊的一本,原因有几个:一,他的大多数故事都带有散乱的、魔幻现实主义的特征,但这本情节相对紧凑,而且是相当完整的现实主义,几乎没有遗留什么问题;二,村上为之写了后记,这很罕见,而且说「这本小说谨献给我几位已经死去的朋友,和几位继续活下去的朋友」,所以这本书对他个人来说肯定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三,村上算是高产作家,但真正为他带来名声与财富的就是这本《挪威的森林》,他曾说这本书卖了几十万册时,觉得有不少人喜欢他,而当书卖到一百几十万册时,他却感到不安,陷入了精神危机。

坦白说,第二次重读《挪威的森林》感觉是相当好的,而且赖明珠的译本相较林少华少了些做作的优雅,多了份朴实的简洁,我非常喜欢这种干净细腻的文字,就像直子的眼眸。读到渡边第一次去疗养院看望直子时,直子说无法爱他,我都想哭。我大概能想象到有人会觉得这个故事矫情、狗血,也许是吧,不过生活中矫情、狗血的事从未少过,如果有人看了自杀、病死、难以回应的感情、无法拥抱的躯体这类事还觉得很稀奇、太夸张,那我都怀疑我们生活在同一个星球吗,还是说你真的生活比较幸福。

所以我觉得这本小说具有实实在在的重量感,即使有些飘渺的浪漫主义情愫,但正如村上的自我评价一般,这还是一本「重」的小说,完全说不上「轻」。故事里的人不多,第二次读完后他们的形象也越发清晰起来,其实渡边、永泽、kizuki都是同一类人,他们难以真正地爱别人,这里面最脆弱的是kizuki,所以他十七岁就选择了死,永泽是个出身好的聪明人,他选择彻底武装自己,而渡边则处于灰色地带,他不想掐死自己,但伸向外界的手也始终处于一个微妙的界限,不长,也不短。

所以这样的渡边怎么会救起直子,在沼泽里蹒跚挪步的人,让他去救徘徊在森林深处的直子,太勉强了。渡边也是需要被救助的人啊,只是没直子那么严重。而书中的女性,大多具有爱的能力,直子爱kizuki,只是他已经死了;初美爱永泽,但永泽是拒绝接受爱的;绿爱渡边,而且成功救起了他。其实重读这本书时偶尔会想到《东京爱情故事》,都是八十年代的经典,但《挪威的森林》中并不存在类似三角、四角恋之类的东西,只是一个个「不完全」的人组合在一起,酿成一种非常蓝调的故事。

相对而言,绿应该算是书中唯一比较「正常」的人,她相信爱情,她从小便目睹父母的相爱,即使因为他们的相爱而忽略了自己的孩子,但那份力量还是深深打动了她。直子则是一位相当纯粹的人,只是她运气不好,姐姐和青梅竹马相继自杀,造成了难以弥补的伤痕;如果渡边别跟着花花公子永泽鬼混,别乱和女孩睡觉,救起直子的可能性也会增加一点,但渡边让她失望了,这个人在回避自己内心的伤痕时有一种不易察觉的巧妙,他既没有像kizuki一样绝望到自杀,也缺乏像永泽一样彻底武装自己的能力,渡边似乎是其中最轻松的一个,毕竟选择死和努力武装自己都是不轻松的。

所以我甚至觉得渡边必须为直子的死负一些责任,什么叫她终于选择了kizuki,那分明是kizuki交给你,你又没守护好,仅此而已。而且这家伙一面觉得需要为直子负责,一面又懦弱地不想失去绿对他的爱,真是具有一种近乎于可耻的狡猾,但为什么在村上笔下的「我」却仿佛无可奈何、轻描淡写般得接受自己的无能呢,似乎出去旅行一个月、随便在地上睡觉就能解决一切似的,这是我感到非常、非常不可思议的事情。不过我想,渡边作为最终能够比较「正常」活下去的人,是需要那种麻木感的,或者说一种可以麻木的能力。但这的确可耻。

最后,我比较喜欢的角色其实是初美,然后是率真又搞笑的突击队,只是这两人的结果很难用「好」来形容,即使是一些虚构的人物,我想生活中还是有这种人的,他们的烦恼、痛苦,仅有的欢乐,而这真令人感到一种深沉的、难以消散的悲剧性。

1、推书网发布的文章《挪威的森林读后感》为推书网注册网友“推书小编”原创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推书网文章《挪威的森林读后感》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作者文责自负。

3、推书网一直无私为图书馆转载发布活动及资讯动态。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推书网不承担责任。

4、本文转载链接:https://tuibook.com/uncategorized/21118.html

(0)
上一篇 2024-02-17 23:36
下一篇 2024-02-17 23:36

相关推荐

  • 重生的力量-真幌站前狂骚曲精彩书评

    每次读三浦紫苑的真幌站前三部曲系列都会惊叹不已。写作手法娴熟的匠心是很容易在书中捕捉到的,她将众多的人物由设定的关系连接,并将自己设定成一个透明的自由人穿梭其间,观察他们,参与他们的生活,并感受他们各自的经历与心理暗角的感受。她将一座虚构的城市中虚构的一群人集结在一起,用生动有趣的文字组合将他们的生活方式呈现出来,让读者阅之有种参与感,仿佛自己也是其中一员。 最近在读的《真幌站前狂骚曲》是真幌站前三部曲的大结局,故事依然延续前两本《真幌站前多田便利屋》和《真幌站前番外地》的风格,多田和行天依然是…

    未分类 2024-02-17
    0065
  • 如愿以偿-北倾美人宜修精彩书评

    喜欢北子笔下每一份如愿以偿的爱情,每一个故事都是那么的温暖。因为有北子的故事,每个北方的冬天都是暖冬。 师生恋的文章真的是好喜欢呀,而且还是北子写的就更喜欢了。喜欢纪教授,高冷孤傲,而有的时候嘴角有总是淬着笑意,纪美人真的很吸引人。看了那么多章了,尤其喜欢北子写的戚年的性格,她有一颗坚持而又执著的心,不管遇到多少困难都一如既往的坚持着,有着一股不追到男神誓不罢休的狠劲。 其实,有的时候,很心疼戚年。‘一见钟情’,这种爱情,也许很多人都不太相信吧,可是只有你遇到了,才能知道真的有没有吧。戚年,从来没…

    未分类 2024-02-17
    0062
  • 白子画人物解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花千骨精彩书评

       很多年前,一次偶然的相遇,白子画就这样从果果的书里云淡风轻的走来,果果的文笔并不算特别的好,但是却生动充满着想象力,闭上眼睛,白子画就仿佛站在面前,白衣翩翩,清冷俊秀。他承受着不能想象的压力和痛苦,却什么都不说,回转身,留给读者一个背影-----       徐徐展开书卷,来到那个时代…六界充满着内忧外患。内忧:仙界纷争不断,佛道两家,各门各派,天兵天将为了利益明争暗斗,人心涣散。外患:魔教众人,一直企图收集神器,不管生灵涂炭,只想放妖神出世,杀光仙界众人,让魔君杀阡陌坐拥天下,因为白子画的阻挠,…

    未分类 2024-02-17
    0068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