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自己的灵魂去守护-晓英·赝说·鹿鸣馆精彩书评

这本书和绫辻行人的馆系列不同,中村青司的十角馆、黑暗馆这些都是小说杜撰出来的,可鹿鸣馆是历史上确有存在的。鹿鸣馆是日本明治时代的传奇建筑,很多人听说过这三个字,它也在很多日本影视剧中出现过,但大家在影像中见到的所谓真身也只不过是后来人根据想象猜测复原的,那是因为关于这栋建筑的资料、原址残迹、建筑图纸,完全找不到任何踪影,留下的只有只言片语。现实的谜团才是最吸引人的,北森鸿大师的这部未竟之作,讲述的就是这座充满谜团的神秘之馆,借由书中作家津岛之手,一一写下。

虽然在本书中,鹿鸣馆的建造者康德的经历只是“作者”笔下的小说,可能是真的,也可能完全是臆测,但是我就是知道,这一定就是康德的真实经历了,这就是鹿鸣馆的秘密真相,“作中作”的阅读体验很奇妙。

其实,一部小说的情感才是一部小说的灵魂。你可能会因为这本书中描绘的历史文化浮世绘、描绘的建筑艺术而不可自拔,但我想,书中的情感才是最让人震撼的。康德与晓斋之间的知音之情,康德对于日本这片土地发自心底的热爱,还有康德为了守护自己想要守护之人时所付出的一切,都让人无比动容。或许比喻并不恰当,但是在我看来,这本书中的康德和东野圭吾《嫌疑人X的献身》中的石神很像,为了守护自己的心爱之人,付出自己所有的一切,阴谋也好,冷酷无情也好,分离也罢,付出生命也罢,这就是自己对爱人,对这片土地最好的守护。井上大人在和其他人谈论起康德的选择时,留下了眼泪,一个异邦人,却为了爱,做出了人生最大的赌注,哪怕身为日本人都不一定能做到,怎能不让人敬佩。

以这部书所涵盖领域的深度、文字的力度和感情的描绘,如若能够完成,一定是大师的又一杰作,当初这部作品能够早一点连载,我们就可以看到只差临门一脚的结局了。可是,北森鸿大师带着他的构思永远离开了我们,可也正是因为这样,就像是断臂维纳斯,因为是大师的绝唱,这本书对于读者的意义,我们在阅读时所怀揣的郑重感,注定了,这不仅仅是一本小说,阅读它,更是一次对大师的致敬之旅。

其实,在看完后,我在心中有自己的解答,我的解答的出发点立足于“为什么康德要用已死的华达士的建筑图纸”,在仔细思考完这一点后,我想出了一种解释,不过,最后的结局在北森鸿大师的脑海当中,不知道你看完后,你想的结局是什么?大家可以一起讨论一下哈。

来自: 我是小书虫

1、推书网发布的文章《用自己的灵魂去守护-晓英·赝说·鹿鸣馆精彩书评》为推书网注册网友“推书小编”原创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推书网文章《用自己的灵魂去守护-晓英·赝说·鹿鸣馆精彩书评》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作者文责自负。

3、推书网一直无私为图书馆转载发布活动及资讯动态。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推书网不承担责任。

4、本文转载链接:https://tuibook.com/uncategorized/20979.html

(0)
上一篇 2024-02-17 23:34
下一篇 2024-02-17 23:34

相关推荐

  • 每个人都是一座孤独的岛屿-穿越孤独精彩书评

    在任何人身上都可能出现孤独。每个人都是独立的,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范围内,这种既独立又有限制的自由,就很可能导致孤独。 在《穿越孤独》这本书中,作者通过精神分析师眼中的孤独与孤单,为我们展现了很多孤独的实例。让我们了解了孤独,渐渐的接受自己的孤独,承认孤独,理解孤独,同时,理解我们自己,接纳自己的脆弱。 只要是有思想的人类,可能都会面临孤独的境地。孤独是一个人类的普遍经验。如何与孤独相处,可能是人类一生的课题。它跟我们的身体,心理,客观的,主观的因素有很大的关系,不管是什么样的人,处在什么样的位…

    未分类 2024-02-17
    00214
  • 青春落幕时大梦初醒-花与爱丽丝精彩书评

    ——《花与爱丽丝》 文/塞北1573 喜欢上岩井俊二的时候还是高中,一部《关于莉莉周的一切》,男孩站在麦田里带着耳机的画面像他的名字一样美丽,情节却是残酷而晦涩,清澈到透明的画面和迷茫而破碎的感情,那是我初次接触日本电影的印象,“岩井俊二”这个名字久久不能忘记。 后来又补了《燕尾蝶》《情书》《四月物语》,看《花与爱丽丝》已经是大学,已到了会怀念青春,怀念单纯的年纪,感情自然也不一样。像是一部青春纪实,折射着校园女孩子们的友情和小心思,折射着活力开朗的年轻时光以及唯美温柔的初恋,女孩子穿着校服,脸…

    未分类 2024-02-17
    00225
  •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我们仨精彩书评

    读完杨绛先生的《我们仨》好一阵子,一直没敢多写心得,怕一写触动了心头上脆弱的神经,对老人形单影只的处境涌上不可收拾的哀愁。有时整理书架,一眼望见台湾时报繁体版和北京三联简体版的《我们仨》并列,就只想见分别在封面及封底杨绛微颤的笔触写下的:“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刻骨的心酸涌得人心疼。鼻头一酸,眼睛就模糊了。硬忍着就是不让泪流下来,一把年纪了,再这么轻易就流泪,怎么说都觉得“不要鼻子”。 才刚读了季季在中国时报人间副刊上登出的〈九五杨绛〉,头段里写到: 新旧交替年间,照例给深居简出的前辈文友打电话…

    未分类 2024-02-17
    00232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