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察最精微最深层的心理问题-24个比利精彩书评

文/王芳
已刊《南方日报》

《24个比利》讲述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威廉·米利根(比利)臭名昭著:1977年10月,两周内,他在俄亥俄州立大学校园内犯下三起强暴抢劫案,人称“校园之狼”。警方在重压下迅速地破了案,威廉·米利根身陷囹圄。

  犯罪证据十分充足。

  这似乎是一个庆祝正义得到伸张的时刻,但公辩律师在和比利接触的过程中,发现比利精神异常,不久,比利用拳砸碎马桶企图自杀,许多细节都显示出比利与众不同。

  比利确实与众不同。母亲放荡、生父自杀、继父长期的虐待与性侵让比利的童年充满苦难,他启动自我防御机制,制定自我教育计划,陆续为自己创造了23个国籍、年龄、才能、性格各异的人格(男女都有)用以承受痛苦、保护身体、学习逃脱、辨别方位、享受关爱、表现快乐、关爱弱势群体甚至反叛社会……这些人格再加上完整融合的“教师”,构成了24个比利,其中汤姆、亚伦、丹尼均具有卓越的绘画才能,“家族”保护人里根是一位南斯拉夫人,能够控制肾上腺素,拥有强大的体能,是武器及军事权威和空手道专家,和平时期的管理者阿瑟是个英国贵族,精通物理、化学和医学,能够流利地说写阿拉伯语。这些具有超能的人格和数名招人怜悯的无助儿童,以及数名“惹人厌的人格”一起构成了比利丰富的内心世界和充满血泪的个人成长史。

  四位一流的精神科医师和一位心理学家共同宣誓证明比利是多重人格分裂患者,威廉·米利根最终被判无罪,成为美国史上第一位犯下重罪,结果却获判无罪的嫌犯。

  获得无罪判决的比利被转到雅典心理健康中心接受治疗,在考尔医师的帮助下,13个被压制隐藏的“惹人厌的人格”作为人性中的必要构成部分,得到了正视,完整融合的“教师”首次出现。然而故事还没有结束,“教师”在追溯自己“从哪里来”时,发现了父亲自杀的真相和母亲品行的瑕疵,精神受到极大的刺激,而媒体持续的隐含敌意的报道,给公众带来了恐慌,一名男子试图枪杀比利,幸亏雷根及时出现逃过一劫。比利的人格再次分裂,这给他带来了毁灭性的灾难—比利再度沦为囚徒,被关在戴顿司法中心(四周有两层围墙环绕,还架上带刺铁丝网,安全设施甚至比大部分的监狱都来得严格)。在比利精神的深处,聚光灯边不再是各行其是的各个人格,而是一具具尚未封闭的棺木,有些棺木里躺着等待命运的人格,有些棺木则因为一些年轻孩子对生命还抱有希望而空着:

  “那是什么地方?”我问他。

  “戴维为它取了个名字,”他说道,“因为那是他创造的,戴维称它是死亡之地。”

  这真是一个伤感的结尾。

  读完《24个比利》,我们早已原谅了比利给社会带来的恐慌,即使这条“校园之狼”还曾经犯下另一些不为人知的罪行,我们也仍然为他感到抱歉。这就是叙述的力量。丹尼尔·凯斯耗费两年时间重建起来的、可能比利自己都无法理清的个人成长史,让我们看到了成年人对孩子的伤害如何扭曲了一个天才儿童的心灵,看到了人类社群的芜杂粗暴对一个敏感儿童的深刻影响,看到了人类社会制度与机构的局限,也看到了比利自救的努力,看到了人的脆弱与尊严。

  《24个比利》是一本典型的纪实小说:关注有深远影响的热点新闻事件,作家花大量的时间做调查、访谈,并且作为某些资料、信息的来源出现在小说中,叙述时使用第三人称客观叙述,小说中的人物、地点与相关机构绝大多数均为真实名称。丹尼尔·凯斯宣称自己严守事实:“书中并无我自己杜撰或改编的内容。”尽管如此,我们仍能从材料筛选和小说的叙述特点看到作家的主体性。我们注意到,丹尼尔·凯斯对于比利的自我管理与自救给予了相当多的关注,他详细地罗列了亚瑟管理“家庭”的戒律,这些戒律既是自律的,也是勤奋上进的;叙述也非常关注不同人格出现造成的“时间缺失”,从一个人格转换成另一个人格时的短暂迷惘得到了叙述的强调;在第三部,媒体的敌意报道造成了比利人格的再次分裂,两周后,作家与比利在墓园散步,随着谈话的深入到对死亡与生命价值的思考,代表人格融合的“教师”再次出现。这些隐含在客观叙述底下的特点和小说中许多其他细节,都显示出了1980年尚处于比利事件漩涡中心的丹尼尔·凯斯,在写作《24个比利》时表现出来的巨大勇气与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也表现出丹尼尔·凯斯对于人类最精微、最深层心理问题的敏锐洞察与理解能力。

  显然,不仅仅是比利需要“重新学习认识生命的意义”,每一个人都需要“重新学习认识生命的意义”,学习爱与宽容。

1、推书网发布的文章《洞察最精微最深层的心理问题-24个比利精彩书评》为推书网注册网友“推书小编”原创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推书网文章《洞察最精微最深层的心理问题-24个比利精彩书评》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作者文责自负。

3、推书网一直无私为图书馆转载发布活动及资讯动态。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推书网不承担责任。

4、本文转载链接:https://tuibook.com/uncategorized/20868.html

(0)
上一篇 2024-02-17 23:32
下一篇 2024-02-17 23:32

相关推荐

  • 墨宝非宝黑白影画精彩书评-心有猛虎,细嗅蔷薇

    噢,佛性。 最近英语开始教一个新的单元——Behind beliefs,是讲一些宗教起源和圣地什么的。 我却想到了一些别的什么。 信仰背后。 有人遁入空门,终身常伴青灯古佛旁;有人踏上了漫漫朝圣路,艰难非常却恒心不改;更多的人过着最普通的生活,心内纯净,心中有佛,这也是是信仰。 程牧云半生杀戮无数,温寒却觉得他是她见过最有佛性的男人,我对此也深信不疑。 只是方式不同罢了。 遥想当日他离开避开人群独自静坐,仿佛远在尘世喧嚣之外,已可见端倪。 也记得彼时象队所见,他闭着眼睛悠然走过,沉浸在寂寂佛乐中,随手投给行乞的尼泊尔…

    未分类 2024-02-17
    00122
  • silent emotion-墨宝非宝密室困游鱼精彩书评

    虽然这篇文主流是热血竞技,但是被dt忠犬从始至终,一开始就萌在忠犬起跑线上的我写这篇长评是完全为了dt 提到dt的性格,大概是很多读者想像的,沉默的,不善言辞的,宅男的,戴cap帽,不被看到情绪的,连说话和玩游戏的时候也是。silent emotion dt的家庭背景和求学背景只大抵知道是在国外,大概求学过程也是和我想像的一样。作为同样很小就在国外读书的孩子,遇到过同样玩游戏的沉默的,不爱social的,却很有人缘的英文很溜的一个台湾帅哥。所以大概可以想像的到,作为“妲己”一样,被国外各竞技高手称作美人祸水的人际关系却很好的dt的…

    2024-02-17
    00148
  • 一个人没有影子是怎么回事?-手机里的男朋友精彩书评

    文/凯风自南 不得不说这是一次非常棒的阅读体验。酣畅淋漓。 方慧是个会讲故事的人。《手机里的男朋友》中每一个短篇开篇的第一句话,也便只是这一句话,便足以使得读者的眼球就不自觉地紧紧地钉在书上。通篇读下来,一气呵成,很是痛快。这样的开头总让人想起狄更斯在《双城记》中的开篇“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张慧写故事也有这样的魔力,而且戏剧性极强。如《时空复仇记》中“一觉醒来,我又站在了这里,和五年前一模一样”;或者是《私人侦探》“箐箐感觉到有人在看她”;《男朋友的前女友》“万万没想到,男朋友是这样的人”。…

    未分类 2024-02-17
    00138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