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集结了愤怒的书。
因愤怒而动笔,由愤怒而终结。
萨拉·魏恩曼是位老道的记者和编辑,靠讲述犯罪故事为生,尤其关注与女性相关的犯罪故事。在犯罪写作领域,魏恩曼是不多见的女性权威作者。
每天,魏恩曼都会花费大量时间阅读那些恶性事件,她痴迷于找出某种线索,来解释人们突然从理智堕入疯狂原因。这种追寻会带给她情绪上的冲击,每当这时,魏恩曼便会变身讲述者,投入情感或使命感,让冲击化为或长或短的文字。
但,从来没有一个故事,让她坐立难安。
这就是隐藏在《洛丽塔》身后的真实犯罪。
《洛丽塔原型》
作者: [美]萨拉·魏恩曼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品方: 真故图书
01/ 缺爱女孩破烂的一生
1943年,不到6岁的萨利·霍纳目睹父亲在家中自缢,孀居的母亲独自拉扯她长大。贫穷和沉重的生存压力,让母亲变得疲惫冷漠。由于母亲经常需要加班,已经五年级的萨莉渴望陪伴,她迫切想融入女孩们的小团体,所以当这个团体要她偷笔记本时,她答应了。萨莉忐忑地从小卖部选了本5分钱的笔记本,准备偷偷带出门。然而,就是这个举动,永久改变了她的一生。
她遇到刚出狱54岁儿童猥亵犯。男人谎称自己是警察,只要萨利定期找他汇报就可以网开一面。女孩以为自己遇上真警察,只感觉“耻辱感如狂风骤雨涌上心头”,同时庆幸自己不用被关进少管所,连累疲劳过度的母亲了。
3个月后,萨莉还是被从母亲身边毫无防备地“绑架”带走。男人强迫萨莉向母亲撒谎,说自己是萨莉朋友的父亲,邀请萨莉同自己女儿一起远游。虽然百般担忧,但家里经济紧迫,萨莉母亲觉得,这或许是女儿唯一一次旅行的机会,犹豫着地答应了。旅行变成噩梦,11岁的萨利经历了第一次被性侵,“从那以后就经常有了”,奴隶般的日子仿佛没有尽头。
这是上世纪在美国发生的真实绑架案,1948年11岁的女孩萨莉·霍纳被54岁的恋童癖弗兰克·拉萨尔诱骗,进行了一场横跨美国的“旅行”。全美国的媒体对此做了铺天盖地的报道,少女和中年男子的“旅行”引发无限遐想,萨莉身上贴满了与受害者无关的标签。四年后,15岁的萨莉因车祸匆匆离世。而此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正值手头小说创作的关键时期,他得知这一新闻后,在便签卡上写下一则简短的案情介绍。
1958年,《洛丽塔》在美国正式出版,成为20世纪最经典、最重要的作品之一。时至今日,这本书在全世界范围卖出超过6000册。纳博科夫虚构出的多洛蕾丝·黑兹(Dolores Haze)有着与萨莉·霍纳相同的深色头发,同样由孀居的母亲带大,都被比自己年长许多的恋童癖囚禁了近两年时间。
纳博科夫生前对此予以坚决否认,“洛丽塔原型”也成为了世界文学史上的最大公案之一;萨莉·霍纳的故事支撑起了《洛丽塔》的后半段 ,魏恩曼要让站在洛丽塔身后的少女现身。
于是,便有了非虚构作品《洛丽塔原型》。该书首次将萨莉•霍纳绑架案的始末细节呈现在读者面前,力图纠正亿万读者对《洛丽塔》的阅读印象。
萨莉的悲剧,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她好像模糊记忆里的童年玩伴,又像是街角小店老板家的女儿,或者是因为父母离异,在班上沉默的女同学,只是她们比萨莉幸运,但会不会在人生某刻,她们也和这种危险擦肩而过?
《洛丽塔原型》复述的是一个普通女孩,差点可以平凡度过的一生。洛丽塔,或者说萨莉,简短的生命被分成了两段,绑架前和绑架后。但无论在哪一段里,女孩都足够努力:她努力做出成绩,讨好母亲;偷个本子,讨好同学,她全力填满生活的索取,无限压缩自己的需求。这种女孩总是战战兢兢,生怕走错一步,可命运的无常总是自己找上来。
有谁会问问萨莉,她是什么感受吗?没有人。哪怕《洛丽塔》畅销半个世纪,她无人记得,无人在意。
魏恩曼很在意,她的书更在意。在《洛丽塔原型》里,魏恩曼想让读者记住的,是除了那段地狱旅行之外,萨莉克服困境,挣脱牢笼,在颠沛流离的持续恐怖中幸存下来,却还是落得了过早夭亡结局的完整人生故事。她想归还萨莉的名字,有名字的人,就拿回了自己的人生,如同从“千”变回自己的千寻。她大声搞得告诉每个听过《洛丽塔》的人,亨伯特·亨伯特对多洛蕾丝·黑兹的事,就是弗兰克·拉萨尔1948年对萨莉·霍纳做的事。
“是时候弄明白她是如何活下来的了”。魏恩曼的文学调查,让一个在文字中已经消失了的女孩再次复活,只不过这次,萨莉·霍纳才是故事的主角,像纳博科夫最爱的蝴蝶,她的形象从虚构与现实的双重牢笼中浮现,飞向自由。
02/ 林奕含的发问还在回荡
林奕含生前问过一个问题:艺术会不会从来都只是巧言令色?这个问句用来诘问《洛丽塔》再合适不过。毕竟纳博科夫在采访中说过:“坏的人不是我,是亨伯特,我一点都不关心什么社会公德。”
《洛丽塔》以一个男人的视角自述了他对小女孩的“爱情”故事,而故事背面,隐藏着房思琪式的悲剧。通过语言运用和形式上的创新,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把这个虚构世界的权力交到了恋童癖手中,这样的写作曾使数百万读者陶醉。但诱人的讲述者并不可靠,读过这本书的人几乎都被骗了。
曾经有位作家,在一所重刑监狱带领犯人读书,那天他们读的是《洛丽塔》。这位作家提前阅读了这本小说,坦诚自己爱上了书里的叙述者,她知道自己不应同情恋童者,却无法控制地为之神魂颠倒。而读书会里的犯人们丝毫没有上当,有人一针见血地指出,《洛丽塔》“不是什么爱情故事。把那些优美词句都去掉,就是成年男人在猥亵小女孩儿”。
如果说《房琪思》是以受害者的角度,让我们看到了邪恶。那《洛丽塔》就是以加害者的角度,将自己伪装成为温柔深情的角色,而受害者洛丽塔则变成一个诱人、魅惑的少女,时刻等待着他的救赎。
“少女诱惑的文化不断滋长,而小说核心的犯罪、压迫却没能得到关注”。《洛丽塔原型》开启了一场全新的文学调查,从此,你和我再也不会像以前那样读《洛丽塔》了。
《洛丽塔原型》将把悬念丛生的犯罪叙事、文化和社会领域的背景,以及文学调查交织在一起,深入挖掘了《洛丽塔》的出版历史,记录了被小说掩盖的真实苦难经历,展示了开创性非虚构写作手法。
魏恩曼像一个执着的私家侦探,查阅了有关纳博科夫的一切资料,其中一些甚至仍在限制期内,纳博科夫的笔记、手稿,以及许多富有时代背景的资料,例如简报、信件、照片和日记……抽丝剥茧,层层展现纳博科夫对该绑架案的了解程度,以及他在撰写和出版《洛丽塔》的过程中,为掩饰他了解这一案情所做的努力。
《洛丽塔原型》细致入微地描绘出萨莉被折磨、被虐待、被攻击的生活,展现出一个普通女孩痛苦却又坚强的一生。魏恩曼揭开虚构的面纱,告诉所有读者真相,那就是,《洛丽塔》中糅进了一个女孩真实的人生,她曾经历多洛蕾丝·黑兹在书中遭受的全部苦难。
03/ 看完这本书的人吃惊又生气
《洛丽塔原型》延续了真故图书对非虚构的热情,也是我们第一次尝试出版外国作者的作品。这本书完整地叙述了《洛丽塔》背后绑架案以及相关人员的人生故事,运用扎实的文学调查,将文学经典和犯罪事件以及对此的反思一并融入写作中。
这本书刚上架不久,我们寄去给不同读者和朋友,请他们说说自己的阅读感受,其中高频出现的词汇,是“大吃一惊”和“愤怒”:惊讶于自己原先的阅读感受并不可靠,惊讶于一本文学书而已,怎么会牵扯出如此多的人生故事。
《洛丽塔原型》激活了麻木的记忆,我们对他人的苦难到底在意多少?这本书将两条叙述合并在一起,一条回溯萨莉的遭遇,一条追击纳博科夫,出场人物众多,构成一幅相互交织的群像故事,如看电视剧般生趣。
魏恩曼的努力其实不会有回响。纳博科夫无论生前还是死后,都断不会承认虚构作品与现实案件的关系,无论他是否记录下萨莉车祸的新闻,或者在书里提起萨莉的名字,对他看来这些都是令人不齿的八卦。这让《洛丽塔原型》带有一种悲剧英雄的色彩,在茫茫无声的历史中,找寻一种真相,“记住占据小说核心位置的那个小女孩,以及真实世界里所有像萨莉·霍纳一样遭受苦难后幸存下来的女孩们”。
魏恩曼有着质朴的正义感,她最想做的,是在故事里归还萨莉的名字,有名字的人,就拿回了自己的人生,如同从“千”变回自己的千寻。
正如《隐谷路》作者罗伯特·科尔克说,“你和我再也不会像以前那样读《洛丽塔》了。”
1、推书网发布的文章《豆瓣9.0,《洛丽塔原型》这本书揭秘了世纪禁书背后的真实案件,简直不可描述......》为推书网注册网友“推书小编”原创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推书网文章《豆瓣9.0,《洛丽塔原型》这本书揭秘了世纪禁书背后的真实案件,简直不可描述......》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作者文责自负。
3、推书网一直无私为图书馆转载发布活动及资讯动态。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推书网不承担责任。
4、本文转载链接:https://tuibook.com/tuijian/276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