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9.0,《洛丽塔原型》这本书揭秘了世纪禁书背后的真实案件,简直不可描述......

这是一本集结了愤怒的书。

因愤怒而动笔,由愤怒而终结。

萨拉·魏恩曼是位老道的记者和编辑,靠讲述犯罪故事为生,尤其关注与女性相关的犯罪故事。在犯罪写作领域,魏恩曼是不多见的女性权威作者。

每天,魏恩曼都会花费大量时间阅读那些恶性事件,她痴迷于找出某种线索,来解释人们突然从理智堕入疯狂原因。这种追寻会带给她情绪上的冲击,每当这时,魏恩曼便会变身讲述者,投入情感或使命感,让冲击化为或长或短的文字。

但,从来没有一个故事,让她坐立难安。

这就是隐藏在《洛丽塔》身后的真实犯罪。

豆瓣9.0,《洛丽塔原型》这本书揭秘了世纪禁书背后的真实案件,简直不可描述......

《洛丽塔原型》

作者: [美]萨拉·魏恩曼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品方: 真故图书

01/ 缺爱女孩破烂的一生

1943年,不到6岁的萨利·霍纳目睹父亲在家中自缢,孀居的母亲独自拉扯她长大。贫穷和沉重的生存压力,让母亲变得疲惫冷漠。由于母亲经常需要加班,已经五年级的萨莉渴望陪伴,她迫切想融入女孩们的小团体,所以当这个团体要她偷笔记本时,她答应了。萨莉忐忑地从小卖部选了本5分钱的笔记本,准备偷偷带出门。然而,就是这个举动,永久改变了她的一生。

豆瓣9.0,《洛丽塔原型》这本书揭秘了世纪禁书背后的真实案件,简直不可描述......

她遇到刚出狱54岁儿童猥亵犯。男人谎称自己是警察,只要萨利定期找他汇报就可以网开一面。女孩以为自己遇上真警察,只感觉“耻辱感如狂风骤雨涌上心头”,同时庆幸自己不用被关进少管所,连累疲劳过度的母亲了。

3个月后,萨莉还是被从母亲身边毫无防备地“绑架”带走。男人强迫萨莉向母亲撒谎,说自己是萨莉朋友的父亲,邀请萨莉同自己女儿一起远游。虽然百般担忧,但家里经济紧迫,萨莉母亲觉得,这或许是女儿唯一一次旅行的机会,犹豫着地答应了。旅行变成噩梦,11岁的萨利经历了第一次被性侵,“从那以后就经常有了”,奴隶般的日子仿佛没有尽头。

这是上世纪在美国发生的真实绑架案,1948年11岁的女孩萨莉·霍纳被54岁的恋童癖弗兰克·拉萨尔诱骗,进行了一场横跨美国的“旅行”。全美国的媒体对此做了铺天盖地的报道,少女和中年男子的“旅行”引发无限遐想,萨莉身上贴满了与受害者无关的标签。四年后,15岁的萨莉因车祸匆匆离世。而此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正值手头小说创作的关键时期,他得知这一新闻后,在便签卡上写下一则简短的案情介绍。

豆瓣9.0,《洛丽塔原型》这本书揭秘了世纪禁书背后的真实案件,简直不可描述......

1958年,《洛丽塔》在美国正式出版,成为20世纪最经典、最重要的作品之一。时至今日,这本书在全世界范围卖出超过6000册。纳博科夫虚构出的多洛蕾丝·黑兹(Dolores Haze)有着与萨莉·霍纳相同的深色头发,同样由孀居的母亲带大,都被比自己年长许多的恋童癖囚禁了近两年时间。

纳博科夫生前对此予以坚决否认,“洛丽塔原型”也成为了世界文学史上的最大公案之一;萨莉·霍纳的故事支撑起了《洛丽塔》的后半段 ,魏恩曼要让站在洛丽塔身后的少女现身。

于是,便有了非虚构作品《洛丽塔原型》。该书首次将萨莉•霍纳绑架案的始末细节呈现在读者面前,力图纠正亿万读者对《洛丽塔》的阅读印象。

萨莉的悲剧,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她好像模糊记忆里的童年玩伴,又像是街角小店老板家的女儿,或者是因为父母离异,在班上沉默的女同学,只是她们比萨莉幸运,但会不会在人生某刻,她们也和这种危险擦肩而过?

《洛丽塔原型》复述的是一个普通女孩,差点可以平凡度过的一生。洛丽塔,或者说萨莉,简短的生命被分成了两段,绑架前和绑架后。但无论在哪一段里,女孩都足够努力:她努力做出成绩,讨好母亲;偷个本子,讨好同学,她全力填满生活的索取,无限压缩自己的需求。这种女孩总是战战兢兢,生怕走错一步,可命运的无常总是自己找上来。

有谁会问问萨莉,她是什么感受吗?没有人。哪怕《洛丽塔》畅销半个世纪,她无人记得,无人在意。

魏恩曼很在意,她的书更在意。在《洛丽塔原型》里,魏恩曼想让读者记住的,是除了那段地狱旅行之外,萨莉克服困境,挣脱牢笼,在颠沛流离的持续恐怖中幸存下来,却还是落得了过早夭亡结局的完整人生故事。她想归还萨莉的名字,有名字的人,就拿回了自己的人生,如同从“千”变回自己的千寻。她大声搞得告诉每个听过《洛丽塔》的人,亨伯特·亨伯特对多洛蕾丝·黑兹的事,就是弗兰克·拉萨尔1948年对萨莉·霍纳做的事。

“是时候弄明白她是如何活下来的了”。魏恩曼的文学调查,让一个在文字中已经消失了的女孩再次复活,只不过这次,萨莉·霍纳才是故事的主角,像纳博科夫最爱的蝴蝶,她的形象从虚构与现实的双重牢笼中浮现,飞向自由。

02/ 林奕含的发问还在回荡

林奕含生前问过一个问题:艺术会不会从来都只是巧言令色?这个问句用来诘问《洛丽塔》再合适不过。毕竟纳博科夫在采访中说过:“坏的人不是我,是亨伯特,我一点都不关心什么社会公德。”

《洛丽塔》以一个男人的视角自述了他对小女孩的“爱情”故事,而故事背面,隐藏着房思琪式的悲剧。通过语言运用和形式上的创新,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把这个虚构世界的权力交到了恋童癖手中,这样的写作曾使数百万读者陶醉。但诱人的讲述者并不可靠,读过这本书的人几乎都被骗了。

曾经有位作家,在一所重刑监狱带领犯人读书,那天他们读的是《洛丽塔》。这位作家提前阅读了这本小说,坦诚自己爱上了书里的叙述者,她知道自己不应同情恋童者,却无法控制地为之神魂颠倒。而读书会里的犯人们丝毫没有上当,有人一针见血地指出,《洛丽塔》“不是什么爱情故事。把那些优美词句都去掉,就是成年男人在猥亵小女孩儿”。

豆瓣9.0,《洛丽塔原型》这本书揭秘了世纪禁书背后的真实案件,简直不可描述......

如果说《房琪思》是以受害者的角度,让我们看到了邪恶。那《洛丽塔》就是以加害者的角度,将自己伪装成为温柔深情的角色,而受害者洛丽塔则变成一个诱人、魅惑的少女,时刻等待着他的救赎。

“少女诱惑的文化不断滋长,而小说核心的犯罪、压迫却没能得到关注”。《洛丽塔原型》开启了一场全新的文学调查,从此,你和我再也不会像以前那样读《洛丽塔》了。

《洛丽塔原型》将把悬念丛生的犯罪叙事、文化和社会领域的背景,以及文学调查交织在一起,深入挖掘了《洛丽塔》的出版历史,记录了被小说掩盖的真实苦难经历,展示了开创性非虚构写作手法。

魏恩曼像一个执着的私家侦探,查阅了有关纳博科夫的一切资料,其中一些甚至仍在限制期内,纳博科夫的笔记、手稿,以及许多富有时代背景的资料,例如简报、信件、照片和日记……抽丝剥茧,层层展现纳博科夫对该绑架案的了解程度,以及他在撰写和出版《洛丽塔》的过程中,为掩饰他了解这一案情所做的努力。

《洛丽塔原型》细致入微地描绘出萨莉被折磨、被虐待、被攻击的生活,展现出一个普通女孩痛苦却又坚强的一生。魏恩曼揭开虚构的面纱,告诉所有读者真相,那就是,《洛丽塔》中糅进了一个女孩真实的人生,她曾经历多洛蕾丝·黑兹在书中遭受的全部苦难。

03/ 看完这本书的人吃惊又生气

《洛丽塔原型》延续了真故图书对非虚构的热情,也是我们第一次尝试出版外国作者的作品。这本书完整地叙述了《洛丽塔》背后绑架案以及相关人员的人生故事,运用扎实的文学调查,将文学经典和犯罪事件以及对此的反思一并融入写作中。

这本书刚上架不久,我们寄去给不同读者和朋友,请他们说说自己的阅读感受,其中高频出现的词汇,是“大吃一惊”和“愤怒”:惊讶于自己原先的阅读感受并不可靠,惊讶于一本文学书而已,怎么会牵扯出如此多的人生故事。

豆瓣9.0,《洛丽塔原型》这本书揭秘了世纪禁书背后的真实案件,简直不可描述......

《洛丽塔原型》激活了麻木的记忆,我们对他人的苦难到底在意多少?这本书将两条叙述合并在一起,一条回溯萨莉的遭遇,一条追击纳博科夫,出场人物众多,构成一幅相互交织的群像故事,如看电视剧般生趣。

魏恩曼的努力其实不会有回响。纳博科夫无论生前还是死后,都断不会承认虚构作品与现实案件的关系,无论他是否记录下萨莉车祸的新闻,或者在书里提起萨莉的名字,对他看来这些都是令人不齿的八卦。这让《洛丽塔原型》带有一种悲剧英雄的色彩,在茫茫无声的历史中,找寻一种真相,“记住占据小说核心位置的那个小女孩,以及真实世界里所有像萨莉·霍纳一样遭受苦难后幸存下来的女孩们”。

魏恩曼有着质朴的正义感,她最想做的,是在故事里归还萨莉的名字,有名字的人,就拿回了自己的人生,如同从“千”变回自己的千寻。

正如《隐谷路》作者罗伯特·科尔克说,“你和我再也不会像以前那样读《洛丽塔》了。”

1、推书网发布的文章《豆瓣9.0,《洛丽塔原型》这本书揭秘了世纪禁书背后的真实案件,简直不可描述......》为推书网注册网友“推书小编”原创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推书网文章《豆瓣9.0,《洛丽塔原型》这本书揭秘了世纪禁书背后的真实案件,简直不可描述......》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作者文责自负。

3、推书网一直无私为图书馆转载发布活动及资讯动态。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推书网不承担责任。

4、本文转载链接:https://tuibook.com/tuijian/27686.html

(0)
上一篇 2024-06-08 09:43
下一篇 2024-06-08 09:54

相关推荐

  • 清代的案与刑

    为何清代律例设计精细,却难以避免冤假错案的发生?原本寻常的普通案件,为何会升级成涉及多方、震惊朝野的大案要案? 编辑推荐 ◎“博库·钱江晚报春风悦读盛典”年度新人奖得主郑小悠新作,以重述案件的方式还原和审视历史。 ◎帝王心术、官场规则、制度弊端、人情罗网,如何盘根错节,使得清代法律的天平摇摆不定、案情的走向充满变数? ◎一系列几度反转的惊世奇案,折射出清代的治乱兴衰。 ◎皇帝的政治意图、个人好恶如何影响案件的最终裁决? ◎重现清代一系列典型案件,解析其制度设计的漏洞所在。 内容简介 历史上涉及多方、影响广泛的…

    2024-12-12
    00176
  • 德国大历史:一本书通晓2000年德国史

    全景式追溯德意志的荣光与挫折、保守与变革,复盘德国各时期重大事件,德国史入门书   编辑推荐 【结构简明、形式紧凑,短时间了解德国的前世今生】 本书涵盖的历史范畴从大约2万年前的气候变化,人类重返中欧,旧帝国的建立到20世纪德国的诸多历史大事均有提及,用短时间带你穿越千年德国历史,了解德国的前世今生。 【层次丰富,直观形象,细数德国各时期重大事件】 本书以丰富的层次,细数了德国各时期重大事件,宗教改革和宗教战争,三十年战争之后的政治和宗教秩序,大革命时代、德意志联邦、第二帝国,直到现代,各个时期的重…

    2024-11-21
    00176
  • 咸安区图书馆馆藏推荐第16期:《酒国》

    “汪书记点名要你去调查。” 他心里很兴奋,嘴里却说: “这事该不着我们检察院去干!公安部门睡觉去啦?” 检察长说: “谁让我这里有一位大名鼎鼎的丁钩儿呢?” 丁钩儿有些发窘,问: “我什么时候可以动身呢?” 检察长说: “你随时可以动身。离婚了没有?不离婚同样需要勇气。当然我们希望这是一封望风捕影的诬告信。绝对要保密。你可以采用任何方式,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 “我可以走了吗?”丁钩儿站起来。 检察长也站起来,拿出一条没启封的中华香烟,往桌子上一推。 丁钩儿夹着烟走出检察长的办公室。他跑进电梯。他走出大楼。他想去小学…

    2023-05-19
    00267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