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9.0,《洛丽塔原型》这本书揭秘了世纪禁书背后的真实案件,简直不可描述......

这是一本集结了愤怒的书。

因愤怒而动笔,由愤怒而终结。

萨拉·魏恩曼是位老道的记者和编辑,靠讲述犯罪故事为生,尤其关注与女性相关的犯罪故事。在犯罪写作领域,魏恩曼是不多见的女性权威作者。

每天,魏恩曼都会花费大量时间阅读那些恶性事件,她痴迷于找出某种线索,来解释人们突然从理智堕入疯狂原因。这种追寻会带给她情绪上的冲击,每当这时,魏恩曼便会变身讲述者,投入情感或使命感,让冲击化为或长或短的文字。

但,从来没有一个故事,让她坐立难安。

这就是隐藏在《洛丽塔》身后的真实犯罪。

豆瓣9.0,《洛丽塔原型》这本书揭秘了世纪禁书背后的真实案件,简直不可描述......

《洛丽塔原型》

作者: [美]萨拉·魏恩曼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品方: 真故图书

01/ 缺爱女孩破烂的一生

1943年,不到6岁的萨利·霍纳目睹父亲在家中自缢,孀居的母亲独自拉扯她长大。贫穷和沉重的生存压力,让母亲变得疲惫冷漠。由于母亲经常需要加班,已经五年级的萨莉渴望陪伴,她迫切想融入女孩们的小团体,所以当这个团体要她偷笔记本时,她答应了。萨莉忐忑地从小卖部选了本5分钱的笔记本,准备偷偷带出门。然而,就是这个举动,永久改变了她的一生。

豆瓣9.0,《洛丽塔原型》这本书揭秘了世纪禁书背后的真实案件,简直不可描述......

她遇到刚出狱54岁儿童猥亵犯。男人谎称自己是警察,只要萨利定期找他汇报就可以网开一面。女孩以为自己遇上真警察,只感觉“耻辱感如狂风骤雨涌上心头”,同时庆幸自己不用被关进少管所,连累疲劳过度的母亲了。

3个月后,萨莉还是被从母亲身边毫无防备地“绑架”带走。男人强迫萨莉向母亲撒谎,说自己是萨莉朋友的父亲,邀请萨莉同自己女儿一起远游。虽然百般担忧,但家里经济紧迫,萨莉母亲觉得,这或许是女儿唯一一次旅行的机会,犹豫着地答应了。旅行变成噩梦,11岁的萨利经历了第一次被性侵,“从那以后就经常有了”,奴隶般的日子仿佛没有尽头。

这是上世纪在美国发生的真实绑架案,1948年11岁的女孩萨莉·霍纳被54岁的恋童癖弗兰克·拉萨尔诱骗,进行了一场横跨美国的“旅行”。全美国的媒体对此做了铺天盖地的报道,少女和中年男子的“旅行”引发无限遐想,萨莉身上贴满了与受害者无关的标签。四年后,15岁的萨莉因车祸匆匆离世。而此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正值手头小说创作的关键时期,他得知这一新闻后,在便签卡上写下一则简短的案情介绍。

豆瓣9.0,《洛丽塔原型》这本书揭秘了世纪禁书背后的真实案件,简直不可描述......

1958年,《洛丽塔》在美国正式出版,成为20世纪最经典、最重要的作品之一。时至今日,这本书在全世界范围卖出超过6000册。纳博科夫虚构出的多洛蕾丝·黑兹(Dolores Haze)有着与萨莉·霍纳相同的深色头发,同样由孀居的母亲带大,都被比自己年长许多的恋童癖囚禁了近两年时间。

纳博科夫生前对此予以坚决否认,“洛丽塔原型”也成为了世界文学史上的最大公案之一;萨莉·霍纳的故事支撑起了《洛丽塔》的后半段 ,魏恩曼要让站在洛丽塔身后的少女现身。

于是,便有了非虚构作品《洛丽塔原型》。该书首次将萨莉•霍纳绑架案的始末细节呈现在读者面前,力图纠正亿万读者对《洛丽塔》的阅读印象。

萨莉的悲剧,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她好像模糊记忆里的童年玩伴,又像是街角小店老板家的女儿,或者是因为父母离异,在班上沉默的女同学,只是她们比萨莉幸运,但会不会在人生某刻,她们也和这种危险擦肩而过?

《洛丽塔原型》复述的是一个普通女孩,差点可以平凡度过的一生。洛丽塔,或者说萨莉,简短的生命被分成了两段,绑架前和绑架后。但无论在哪一段里,女孩都足够努力:她努力做出成绩,讨好母亲;偷个本子,讨好同学,她全力填满生活的索取,无限压缩自己的需求。这种女孩总是战战兢兢,生怕走错一步,可命运的无常总是自己找上来。

有谁会问问萨莉,她是什么感受吗?没有人。哪怕《洛丽塔》畅销半个世纪,她无人记得,无人在意。

魏恩曼很在意,她的书更在意。在《洛丽塔原型》里,魏恩曼想让读者记住的,是除了那段地狱旅行之外,萨莉克服困境,挣脱牢笼,在颠沛流离的持续恐怖中幸存下来,却还是落得了过早夭亡结局的完整人生故事。她想归还萨莉的名字,有名字的人,就拿回了自己的人生,如同从“千”变回自己的千寻。她大声搞得告诉每个听过《洛丽塔》的人,亨伯特·亨伯特对多洛蕾丝·黑兹的事,就是弗兰克·拉萨尔1948年对萨莉·霍纳做的事。

“是时候弄明白她是如何活下来的了”。魏恩曼的文学调查,让一个在文字中已经消失了的女孩再次复活,只不过这次,萨莉·霍纳才是故事的主角,像纳博科夫最爱的蝴蝶,她的形象从虚构与现实的双重牢笼中浮现,飞向自由。

02/ 林奕含的发问还在回荡

林奕含生前问过一个问题:艺术会不会从来都只是巧言令色?这个问句用来诘问《洛丽塔》再合适不过。毕竟纳博科夫在采访中说过:“坏的人不是我,是亨伯特,我一点都不关心什么社会公德。”

《洛丽塔》以一个男人的视角自述了他对小女孩的“爱情”故事,而故事背面,隐藏着房思琪式的悲剧。通过语言运用和形式上的创新,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把这个虚构世界的权力交到了恋童癖手中,这样的写作曾使数百万读者陶醉。但诱人的讲述者并不可靠,读过这本书的人几乎都被骗了。

曾经有位作家,在一所重刑监狱带领犯人读书,那天他们读的是《洛丽塔》。这位作家提前阅读了这本小说,坦诚自己爱上了书里的叙述者,她知道自己不应同情恋童者,却无法控制地为之神魂颠倒。而读书会里的犯人们丝毫没有上当,有人一针见血地指出,《洛丽塔》“不是什么爱情故事。把那些优美词句都去掉,就是成年男人在猥亵小女孩儿”。

豆瓣9.0,《洛丽塔原型》这本书揭秘了世纪禁书背后的真实案件,简直不可描述......

如果说《房琪思》是以受害者的角度,让我们看到了邪恶。那《洛丽塔》就是以加害者的角度,将自己伪装成为温柔深情的角色,而受害者洛丽塔则变成一个诱人、魅惑的少女,时刻等待着他的救赎。

“少女诱惑的文化不断滋长,而小说核心的犯罪、压迫却没能得到关注”。《洛丽塔原型》开启了一场全新的文学调查,从此,你和我再也不会像以前那样读《洛丽塔》了。

《洛丽塔原型》将把悬念丛生的犯罪叙事、文化和社会领域的背景,以及文学调查交织在一起,深入挖掘了《洛丽塔》的出版历史,记录了被小说掩盖的真实苦难经历,展示了开创性非虚构写作手法。

魏恩曼像一个执着的私家侦探,查阅了有关纳博科夫的一切资料,其中一些甚至仍在限制期内,纳博科夫的笔记、手稿,以及许多富有时代背景的资料,例如简报、信件、照片和日记……抽丝剥茧,层层展现纳博科夫对该绑架案的了解程度,以及他在撰写和出版《洛丽塔》的过程中,为掩饰他了解这一案情所做的努力。

《洛丽塔原型》细致入微地描绘出萨莉被折磨、被虐待、被攻击的生活,展现出一个普通女孩痛苦却又坚强的一生。魏恩曼揭开虚构的面纱,告诉所有读者真相,那就是,《洛丽塔》中糅进了一个女孩真实的人生,她曾经历多洛蕾丝·黑兹在书中遭受的全部苦难。

03/ 看完这本书的人吃惊又生气

《洛丽塔原型》延续了真故图书对非虚构的热情,也是我们第一次尝试出版外国作者的作品。这本书完整地叙述了《洛丽塔》背后绑架案以及相关人员的人生故事,运用扎实的文学调查,将文学经典和犯罪事件以及对此的反思一并融入写作中。

这本书刚上架不久,我们寄去给不同读者和朋友,请他们说说自己的阅读感受,其中高频出现的词汇,是“大吃一惊”和“愤怒”:惊讶于自己原先的阅读感受并不可靠,惊讶于一本文学书而已,怎么会牵扯出如此多的人生故事。

豆瓣9.0,《洛丽塔原型》这本书揭秘了世纪禁书背后的真实案件,简直不可描述......

《洛丽塔原型》激活了麻木的记忆,我们对他人的苦难到底在意多少?这本书将两条叙述合并在一起,一条回溯萨莉的遭遇,一条追击纳博科夫,出场人物众多,构成一幅相互交织的群像故事,如看电视剧般生趣。

魏恩曼的努力其实不会有回响。纳博科夫无论生前还是死后,都断不会承认虚构作品与现实案件的关系,无论他是否记录下萨莉车祸的新闻,或者在书里提起萨莉的名字,对他看来这些都是令人不齿的八卦。这让《洛丽塔原型》带有一种悲剧英雄的色彩,在茫茫无声的历史中,找寻一种真相,“记住占据小说核心位置的那个小女孩,以及真实世界里所有像萨莉·霍纳一样遭受苦难后幸存下来的女孩们”。

魏恩曼有着质朴的正义感,她最想做的,是在故事里归还萨莉的名字,有名字的人,就拿回了自己的人生,如同从“千”变回自己的千寻。

正如《隐谷路》作者罗伯特·科尔克说,“你和我再也不会像以前那样读《洛丽塔》了。”

1、推书网发布的文章《豆瓣9.0,《洛丽塔原型》这本书揭秘了世纪禁书背后的真实案件,简直不可描述......》为推书网注册网友“推书小编”原创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推书网文章《豆瓣9.0,《洛丽塔原型》这本书揭秘了世纪禁书背后的真实案件,简直不可描述......》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作者文责自负。

3、推书网一直无私为图书馆转载发布活动及资讯动态。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推书网不承担责任。

4、本文转载链接:https://tuibook.com/tuijian/27686.html

(0)
上一篇 2024-06-08 09:43
下一篇 2024-06-08 09:54

相关推荐

  • 好书推荐:《你不懂茶》

      茶文化离年轻人真的很远吗? 提起茶文化,我们总会想到“禅意”“茶道”等一系列很高深难懂的词汇,而追求时尚和快节奏生活的年轻人仿佛和茶无关。大多数商家为了把茶营造成一个高大上的形象更是在广告中把它设定成中老年经典意向,这让年轻人觉得茶离他们很远。 可是茶作为传统文化,真的令中国的年轻人讨厌吗?如果真令年轻人讨厌,那为什么类似奈雪的茶、喜茶、皇茶、贡茶等奶茶店门口怎么会有那么多年轻人排长队呢? 调查显示,年轻人并不讨厌茶,他们只是讨厌茶被广告中的“禅意”等捆绑,好似不体味出一点禅意就不配喝茶一样。在喜茶…

    2019-06-20
    0091
  • 市集上卖得最好的一本书,来听听读者们怎么说?

    通常一本书的呈现需要许多人的努力,除了作者呕心沥血的创作,或译者艰辛的翻译以外,稿件被送到出版社后还要经历文稿的三审、设计、三校、印刷、发行等环节,最终送到读者的手上。而作为内容的载体之一的纸质书的装订形式是我们无法绕开的话题。 随着《装订图鉴》在做書首发并且陆续被送到读者的手中,我们也了解到有不同参与制作书籍的人们在使用这本书,因此我们向参与制作书籍不同岗位的朋友们进行了一次反馈征集。 日本知名的平面设计师白井敬尚《排版造型》(由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中收录了一篇名为“另一个故事”的文章,其中提到“…

    2024-11-01 好书推荐
    00146
  • 好书推荐:《领导者习惯:卓越管理的22个必备技能》

    没有人是天生的“领导者”。养成“领导者习惯”,你就能迅速走向成功。 美国“五大商业书籍”之一 著名组织心理学博士马丁·拉尼克首创领导者习惯公式   书名:《领导者习惯:卓越管理的22个必备技能》 作者:【美】 马丁·拉尼克 译者:王新玲 出版:四川文艺出版社 2019年1月 出品:酷威文化 书号:9787541149191 定价:39.80元 开本:32 上架:畅销 / 成功励志   【编辑推荐】 ★组织心理学博士马丁·拉尼克,首度公开的领导者习惯公式! 马丁·拉尼克博士不但将组织心理学活用,作为Pinsight领导者训练公司首席执行官,也让他有机会接触到…

    2018-12-10
    00227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