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没有去过日本。说实话,以前我对日本既不了解,也不感兴趣——当然,这个结果更可能是因为我对这个和我们一衣带水的国家怀有一定程度的厌恶感。在这之前,我与日本的联系只在几个方面:
1.经常性的日本代购;
2.看过太多抗日剧,当然近些年的抗日神剧还是无缘一窥的,说白了就是在爱国主义教育下的三观正得不能再正的典型80后对日本的仇视;
3. 出身徐州经历过几场大战的84岁姥姥讲的太多平民百姓尤其是妇女的战争百态。
你看,于这三者来说,第一点我是受益者;后两者也并没有亲身经历,只是从他人的描述和传达中感受到了莫大的恨意、轻视与冷漠。
这也是一种矛盾。就像鲁思·本尼迪克特这本《菊与刀》(The Chrysanthemum and the Sword)展现给人们的日本国民性的特点一样,也是矛盾。这本书的副标题是”日本文化诸模式“,完完全全的一本文化社会学作品,标题却用了”菊与刀“,作者的解释是,这两者都是”日本这幅画的组成部分“。菊是日本皇室的象征,娴雅,高洁,有着清寒傲骨;刀代表的是武士道精神,刚猛,凌厉,透着凶狠决绝。看吧,矛盾贯穿了本书,是本尼迪克特眼中日本最大的特点。书中是这么说的:
日本人好斗而又温和;黩武而又爱美;自尊自傲而又彬彬有礼;顽固而又善变;驯服而又不愿受人摆布;忠心而又易于叛变;勇敢而又怯懦;保守而又欢迎革新。他们十分介意别人对自己行为的
看法,但当别人对其劣迹毫无所知时,又怡然自得。他们的士兵接受了严苛的训练,却又富有反抗精神。
这就是《菊与刀》开篇的基调。说起这个就不得不提到本书的来源。1944年6月,二战已经快尘埃落定,日本之败已成定局,全面了解日本、推测日本下一步的动向是当时美国政府的当务之急。师从美国文化人类学之父并开创了文化心理学派的社会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接受美国政府委派,写作一本关于日本的书,以便”拼凑日本民族之貌“。
今天看来,《菊与刀》一书中一些观念、说法未免有失偏颇,但放在当时——作者未曾踏足日本一步,彼时她所依仗的不过是一切可以利用到的图书、采访、宣传片、历史片、电影、报纸等等,虽缺乏田野调查,但一来文化类著作不需要那么万分严谨,二来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这也是不可能做到的事情。我们不能用今天的眼界和能力去苛求70多年前的正处于战火中的人对不?
《菊与刀》一书共有十三章,我印象最深的是第六章”报恩于万一“和第十章”道德的困境“。恩义这章其实主要是孝道,看这章的时候,我时常觉得日本人在这一点上简直就是奇葩中的战斗机啊,完全是一副愚孝的模样,放在今天的中国早让人口水淹死八百回了,偏他们还自得其乐,人人都习以为常。
道德困境这章其实正是日本矛盾性的全面体现。你看啊,很多人都对日本妻子在丈夫回家后弓腰递鞋的场景印象颇深,说明日本女性在婚后的自制和附庸,但日本某片却最是发达,苍老师什么的在中国简直就是一线明星待遇;日企里面等级制度最是森严也闭口不谈私事,但是下班后居酒屋里喝得烂醉无形的也正是这些日企精英。
包括我们对日本的态度也是这样,就像我,一边沉迷日本制造,马桶盖药品护肤品;一边又小日本小日本不离嘴,好似不多叫几声就无法表达我们多么是多么的无视鄙夷仇恨。
日本很多东西都学自我大中华,但是很多先辈的东西我们都丢了,他们却还留着,不仅留着,还继承得特别好。这值得我们反思。看《菊与刀》也许是第一步。所以我用了一个标题”知日首选“。
之前说过此书是作者在各种资料上整理而来的,但它绝不仅仅是资料汇编,而是有着自己的内在体系、渐进关系和人类学分析。就像本书序言作者《零年》作者伊恩·布鲁马说的:
技术驱动型时代逐渐消退。但既然人们仍然能读懂《菊与刀》,并从中受益,那么说明此书依然是经典之作。
之所以称之为经典,是因为此书的睿智与简练的文风。本尼迪克特无须晦涩的术语,即可解释复杂问题,无愧于出色的学者。某些人认为,文风能体现作者水平。由此看来,本尼迪克特是拥有人文主义和宽容精神的杰出学者。虽然《菊与刀》是一本完成于战时且描述敌人的作品,但即使是当代的日本读者,无论他或她是否同意作者观点,在阅读时都不会感到被冒犯。最后,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中,日本和日本人发生了许多变化,但此书所讨论的事实今天依然存在。
最后,这本书有一点我不太喜欢,就是作者的语气,典型的西方人论述东方的笔调和姿态,有点高高在上居高临下的感觉。所以我扣掉了一分。
来自: 书子香
1、推书网发布的文章《知日首选-菊与刀精彩书评》为推书网注册网友“推书网”原创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推书网文章《知日首选-菊与刀精彩书评》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作者文责自负。
3、推书网一直无私为图书馆转载发布活动及资讯动态。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推书网不承担责任。
4、本文转载链接:https://tuibook.com/shuping/210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