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元培:我的读书经验

蔡元培:我的读书经验

蔡元培,字鹤卿,浙江绍兴山阴县(今浙江绍兴)人,原籍浙江诸暨。革命家、教育家、政治家。民主进步人士,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1916年至192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革新北大开“学术”与“自由”之风。

他从封建王朝走来,却是民主革命的开拓者,他出身科举制度,却成为现代教育制度的奠基人。他就是学界泰斗、人世楷模——蔡元培。

今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蔡元培发表在《文化建设》第1卷第7期的《我的读书经验》。与其他名家谈读书不同的是,蔡元培先生竟自言“没有什么成就,实为读书不得法的缘故”,并在文中“把不得法的概略写出来,以为前车之鉴”,先生作此文时已六十多岁,学界泰斗,读书五十多载,如此谦逊而真挚的言词,背后的深意却是关于读书之常识,其实,读书就是这么“简单”。

我的读书经验

蔡元培

我自十余岁起,就开始读书,读到现在,将满六十年了,中间除大病或其他特别原因外,几乎没有一日不读点书的,然而我也没有什么成就,这是读书不得法的缘故。我把不得法的概略写出来,可以为前车之鉴。

我的不得法第一是不能专心。我初读书的时候,读的都是旧书,不外乎考据辞章两类。我的嗜好,在考据方面,是偏于诂训及哲理的,对于典章名物,是不大耐烦的;在辞章上,是偏于散文的,对于骈文及诗词,是不大热心的。然而以一物不知为耻,种种都读,并且算学书也读,医学书也读,都没有读通。所以我曾经想编一部说文声系义证,又想编一本公羊春秋大义,都没有成书,所为文辞,不但骈文诗词,没有一首可存的,就是散文也太平凡了。到了四十岁以后我始学德文,后来又学法文,我都没有好好儿做那记生字练文法的苦工,而就是生吞活剥看书,所以至今不能写一篇合格的文章,做一回短期的演说。在德国进大学听讲以后,哲学史、文学史、文明史、心理学、美学、美术史、民族学统统去听,那时候这几类的参考书,也就乱读起来了。后来虽勉自收缩,以美学与美术史为主,辅以民族学,然而他类的书终不能割爱,所以想译一本美学,想编一部比较的民族学,也都没有成书。

我的不得法,第二是不能动笔。我的读书,本来抱一种利己主义,就是书里面的短处,我不大去搜寻它,我正注意于我所认为有用的或可爱的材料。这本来不算坏,但是我的坏处,就是我虽读的时候注意于这几点,但往往为速读起见,无暇把这几点摘抄出来,或在书上做一点特别的记号,若是有时候想起来,除了德文书检目特详,尚易检寻外,其他的书,几乎不容易寻到了。我国现虽有人编“索引”、“引得”等等,专门的辞典,也逐渐增加,寻检自然较易,但各人有各自的注意点,普通的检目,断不能如自己记别的方便。我尝见胡适之先生有一个时期,出门时常常携一两本线装书,在舟车上或其他忙里偷闲时翻阅,见到有用的材料,就折角或以铅笔作记号。我想他回家后或者尚有摘抄的手续。我记得有一部笔记,说王渔洋读书时,遇有新隽的典故或词句,就用纸条抄出,贴在书斋壁上,时时览读,熟了就揭去,换上新得的,所以他记得很多。这虽是文学上的把戏,但科学上何尝不可以仿作呢?我因从来懒得动笔,所以没有成就。

我的读书的短处,我已经经验了许多的不方便,特地写出来,望读者鉴于我的短处,第一能专心,第二能动笔,这一定有许多成效。

 

 来源:阅读三十人论坛

1、推书网发布的文章《蔡元培:我的读书经验》为推书网注册网友“推书小编”原创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推书网文章《蔡元培:我的读书经验》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作者文责自负。

3、推书网一直无私为图书馆转载发布活动及资讯动态。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推书网不承担责任。

4、本文转载链接:https://tuibook.com/duihua/28321.html

(0)
上一篇 2024-06-16 15:58
下一篇 2024-06-17 10:55

相关推荐

  • 何义珠:将碎片知识转化为整体化的知识体系

    作者简介 何义珠,丽水学院副教授,政协第五届丽水市委员会应用型智库特聘专家,中国(丽水)两山学院兼职研究员,海宁市创建省公共文化服务先行县专家库专家。 随着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的数量和速度呈指数级增长,数字化阅读和移动学习普及化,“信息超载”、知识碎片化和“知识缺乏”同时出场。与此同时,我国正经历世界历史上前所未有的、迅速变化的社会转型发展,社会发展速度在加快,工作节奏也越来越快,人们的时间日益碎片化。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人们能直接获取到的信息主要是碎片知识,社会也已经进入习惯获取和运用…

    2024-04-09
    00265
  • 苏东坡的一生,也是自我治愈的一生

    图源 | 央视一套官微(下同) 这段时间,央视顶流文化综艺《唐宋八大家》 上新了苏轼篇,由乔振宇饰演中青年苏轼,王劲松饰演老年苏轼。节目播出后,苏轼的人生态度再次引起共鸣——面对人生低谷,从容自洽、以时自娱,“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然而,作为“北宋最有松弛感的博主”,苏轼的超然洒脱是天生的吗?他经历过什么样的内心挣扎?文艺君特别邀请了曾策划《宋代词人小传》《苏轼评传》等书的资深编辑张远林老师分享她眼中的苏东坡。 张远林认为,一千年来,苏东坡以乐天的形象治愈了无数中国人,但实际上,他的一生并不都是快…

    2024-01-29 文化对话
    00183
  • 《天雨流芳:南方科技大学图书馆十年》读后感:分享理念方法经历,风格轻松活泼文艺

    分享理念方法经历,风格轻松活泼文艺 ——《天雨流芳:南方科技大学图书馆十年》读后 我与《天雨流芳:南方科技大学图书馆十年》(田磊主编.天雨流芳:南方科技大学图书馆十年[M].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20.)一书的结缘算是有个小故事。圕人堂成员读了该书,心存疑惑,向我咨询。我接连发了博文《了不起的南方科技大学图书馆》《鄂鹤年:新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的坚守和变革》,并与南方科技大学图书馆特藏馆员田磊老师进行了进一步的交流,增进了了解。在圕人堂微信公众号发布《了不起的南方科技大学图书馆》之后,有读者还专门给我发私信给我“…

    2024-11-11 文化对话
    00263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