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叶嘉莹:与诗词相偎着,她走过了漫漫一生

纪念叶嘉莹:与诗词相偎着,她走过了漫漫一生

古典文学研究学者、南开大学讲席教授、诗人叶嘉莹于2024年11月24日下午逝世,享年100岁。

诗词伴随了叶嘉莹的一生,也陪她度过了许多人生困厄的时刻,让她“历经无数苦难,仍乐观平静”。对她来说,“生命的感发”是她研究古典诗词的核心,也是她“终身热爱诗词,虽至老而此心不改的重要原因”。

在叶老逝世之际,央视新闻《夜读》用她最爱的诗词,以怀故人。

(本文转载自“央视新闻”公众号)

叶嘉莹讲杜甫

李白是了不起的一位天才,但他的诗多半是从自己出发的;杜甫不是这样的,他真的是深入生活,关心大众。他能够体验各方面、各阶层人民的生活,而且能够把它写好,这是造成杜甫诗集大成的一个原因。

他对于国家和人民的这份关怀真的是出自于他的天性,所以他的胸襟比一般人博大,感情的分量也比一般人深厚。他把道德伦理的感情与他自己私人的本性的感情结合起来打成了一片。他所写的那种对于国家、对于人民大众的感情如此真挚深厚、博大,这是造成杜甫集大成的另外一个原因。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节选)

纪念叶嘉莹:与诗词相偎着,她走过了漫漫一生

电影《长安三万里》剧照

叶嘉莹讲苏轼

苏东坡有他旷达的一面,有他严正的一面。一个人一定应该如此,不是说你都放过去了,不分黑白,不关痛痒,也不是你都严格起来,跟人家斤斤计较,该放过去放过去,该持守住的持守住,这是苏东坡。他在给朋友杨素的一封信里说:然进退得丧齐之久矣,皆不足道。

说到这,就不得不提《定风波》这首小词。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

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

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

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说得很好,如果你果然是一个有修养的人,你“莫听穿林打叶声”,这正是中国古人所说的“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无论是怎么样的挫折,我还是我,不会改变。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这真是通达的看法。当雨打过来的时候,即使只有一两分钟,你衣服也已经湿透了,再打一二十分钟,也不过是如此,跑也没有用处。所以他说别人下雨就东奔西跑很慌乱,我虽然也打湿了,但是我没有东窜西跑,我一边还唱着歌,还吟着诗,慢慢地、从容不迫地向前走。尽管是风雨之中,何妨吟啸且徐行。

纪念叶嘉莹:与诗词相偎着,她走过了漫漫一生央视一套官微

叶嘉莹讲辛弃疾

与其他的一些作者相比,辛弃疾最大的特点就在于他是用生命来书写他的作品、用生活来实践他的作品的。他不像某些人,只是吟咏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只写外表的风花雪月,偶然看见一个景物,就偶然写了一首诗词。而辛弃疾不是这样,他的悲哀、他的感慨都不是偶然的。

他的词是一本万殊——从一个根本生出千万种不同的姿态,不管他写的是什么,他的底色都是那种英雄豪杰的志意在被摒弃压抑中所受的挫折,这本身就是要眇幽微、含蕴曲折的。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叶嘉莹讲柳宗元

柳宗元有一颗“山水寂寞心”。被贬永州时,他出去游山玩水,表面上是借着山水来表现他的冷静和超逸,可是“已复不乐”。所以他的山水诗一个最大特色,就是在他的冷静、超逸之间表现出的痛苦,而且这种痛苦是热烈的。

所谓“寂寞心”,就是说没有人知道、没有人了解这样的一份心。就是说,没有一颗共鸣的心,在宇宙之间找不到一个了解你的人。

久为簪组累,幸此南夷谪。

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

晓耕翻露草,夜榜响溪石。

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

——柳宗元《溪居》

纪念叶嘉莹:与诗词相偎着,她走过了漫漫一生央视一套官微

叶嘉莹讲陶渊明

陶渊明终身的持守,他的理想和志意的理念是“任真”和“固穷”。“任真”是他本性的迫求,“固穷”是他生活上的持守。虽然“贫富常交战”,但“道胜无戚颜”,只要我内心所持守的“道”胜了,即使是再穷困、再饥寒交迫,我也无戚颜,没有愁苦的面容。这是陶渊明终生的志意和理念的持守。

中国的诗歌因为有言志的传统,所以才在我们中国的诗歌历史上出现了这样光明伟大的诗人,伟大的人格。

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

孰是都不营,而以求自安。

——陶渊明《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

文/央视新闻《夜读》整编

叶嘉莹讲诗词

叶嘉莹讲诗词被公认的特点是“跑野马”

唐朝的皇帝,她一口气说来十五个。“小山重叠金明灭”里的“小山”,她能讲上3页纸。

讲哲理诗,她随手把张九龄、陶渊明、朱熹的诗拎出来作比较;讲李商隐的《嫦娥》,她会谈到王国维和王维,比较纯诗人的自哀、哲人的悲悯、修道者的自得;从辛弃疾的词,讲到词的本质,再由词的牌调拐到小令与长调的区别,因此讲了讲柳永,然后再回到辛弃疾的另两首词和用典,结合西方的意识批评理论……最后回到这堂课讲的这首词《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年轻教师去听她的课,感慨“叶先生‘跑’一大圈还能跑回来,而且几乎不出错”。

听过叶嘉莹讲座的学生觉得,叶先生先“降低了诗词赏析的门槛,又手把手领着人进来”。“她讲诗是结合着自己生命的经历,是与生命相融会的感发。”

摘自/中国青年报

 

为什么要学习古典诗词?

与它相伴一生的叶老这样说:

诗词会影响你做人的思想态度,深浅厚薄,

你的宽厚、刻薄都(和它)有关系。

真正懂诗词的人、了解品格的人,

自然有他们的一分修养、品格和操守。

如果你真的学会了诗词,

就有这样的修养。

《叶嘉莹谈词》

纪念叶嘉莹:与诗词相偎着,她走过了漫漫一生

《叶嘉莹谈词》是叶嘉莹先生数十载词学研究心得与理论论述的精华结集。叶嘉莹先生用含隽雅致、通透明朗的语言,讲述以其博学、锐感、深思所体会到的中国古典诗词的精华妙义,她告诉读者:小词虽小,但它不是枯燥无味的,它有生命,有感情,而且每一个词语都有非常微妙的作用。

1、推书网发布的文章《纪念叶嘉莹:与诗词相偎着,她走过了漫漫一生》为推书网注册网友“推书网”原创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推书网文章《纪念叶嘉莹:与诗词相偎着,她走过了漫漫一生》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作者文责自负。

3、推书网一直无私为图书馆转载发布活动及资讯动态。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推书网不承担责任。

4、本文转载链接:https://tuibook.com/zixun/46719.html

(0)
上一篇 2024-11-25 11:23
下一篇 2024-11-25 11:37

相关推荐

  • 随州市新华书店2025年春季8-9年级中考复习资料线上预售啦!

    2025年春季 8-9年级中考复习资料 线上预售啦! 随着2024年进入到尾声,中考的脚步逐渐奏响,同学们也逐渐进入自己的复习状态。 随州市新华书店结合当今中考形势变化,精选出一套适合当下中考备考的复习资料, 在备考上助同学们一臂之力。 本次中考复习资料预售活动在“湖北新华教育服务平台”微信小程序预售。 预售须知 1.预售内容 8年级湖北中考(图书及试卷):地理、生物 9年级湖北中考(图书及试卷):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 道德与法治、历史 2.预售时间 2024年12月13日—2024年12月23日 3.发货时间 将根据下单时间填写的学校…

    2024-12-13
    00148
  • 《殷商六百年》六问六答:一部跨越夏商周三代的华夏文明演进史

    伊尹是商朝初年最重要的历史人物。学术传统认为,伊尹是一位道德极为高尚的辅政大臣,忠心不二地辅佐成汤、太甲。《殷商六百年》对伊尹与成汤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全新的评价和定位,认为①伊尹本是夏朝的氏族首领,受到夏桀的冷落之后投奔成汤。投汤期间,多次反复,甚至背叛成汤回到夏朝。但是伊尹善于权谋,尽显一代枭杰的本色。最后伊尹联结夏朝反汤势力,与成汤结盟,灭了夏朝。②商朝建立以后,成汤与伊尹形成两头政治,共治天下。③成汤死后,伊尹为了夺权,废太甲,结果为太甲所杀。④伊尹的儿子伊陟也太戊时期的权臣,太戊重用巫咸,撇开伊陟,由此重创了伊氏家族,殷商复得以兴。这些都与传统学术观点略有差异

    2023-03-10
    00300
  • 华中师范大学ESI高水平论文简报(2024年7月)

    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简称ESI,是由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Institute of Scientific Information,ISI)推出的衡量科学研究绩效、跟踪科学发展趋势的基本分析评价工具,它是基于SCI(科学引文索引)和SSCI(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所收录的全球11000多种学术期刊的1000多万条文献记录而建立的计量分析数据库,已成为当今世界范围内普遍用以评价高校、学术机构、国家/地区国际学术水平及影响力的重要评价指标工具之一。 根据ESI数据库2024年7月11日公布的统计结果,我校ESI高水平论文收录情况如下: 01.11个学科 我校…

    2024-09-01 图书资讯
    00411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