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风筝的人读后感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一

生命就是那一片天空,或鲜红或湛蓝。望着远方的风筝,我们追寻,我们仰望,在追风筝的路途中,我们诠释一整个世界。这途中,有沟壑,有山坡;有彷徨,有疲乏。可是,没有人会停下前进的脚步,因为,我们都是追风筝的人。

担起责任,鼓起勇气,翻过千山万水,跨越艰难险阻。我相信,我的风筝一定会在某座山的后面等着我。

睁开眼睛,声旁依然是碧绿的草地。放风筝的人越来越多,阳光在各种风筝下投下细碎的光斑。夏意正好,此时的我仰望天穹,仰望天穹上的风筝,嘴角的弧度悄然上扬。

书中的情感不仅仅是亲情,不仅仅是友情,只要是能够沉下心来阅读的人,都会被其中直指人心的情感打动,也会从中折射出自己曾经有过的心绪,比如伤害别人时的快意和犹疑;危机关头的懦弱无助;亲人面临危险时的慌乱无措;爱情乍到时的浮躁不安;失去亲人时的悲伤孤独;应该担当责任时的自私推诿,以及时常涌上心头的自责、自卑和赎罪的冲动……这样的情感没有任何的虚伪做作,是一个人在面临变化的那一刻来不及思索的真实反应,是一个人在夜深人静时最私密的扪胸自问。胡赛尼的笔犹如一把尖利的刻刀,将人性的真实刻画得近乎残酷,却又毫不哗众取宠。

也许故事的结局并不完美,也许有些许苦涩与酸楚。但人生就是这样,犯错,错过,再用一生来挽回。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二

少年时代的阿米儿少爷和仆人的孩子哈桑——两个年龄相仿而又同样失去了母亲的孩子——是很好的玩伴。虽然阿米儿少爷每天除了吃饭和玩就是学习,哈桑每天则有忙不完的家务活,但这并不影响两个孩子的亲密无间:两个孩子一起玩牌、一起放风筝、一起看电影,同一个纸牌游戏可以从早晨玩到天黑,同一部电影可以一口气看十三次,熟悉到对里面人物的台词倒背如流。每年的生日,两个孩子都互相赠送精心准备的礼物。

哈桑勇敢,阿米儿懦弱,于是哈桑总是充当阿米儿的保镖。

看上去,一切都是那么美好。

直到阿米儿十三岁那年的风筝比赛,哈桑去帮阿米儿追最后一只风筝时,被一群欺软怕硬的贵族少年堵在一个死胡同里,为首的少年阿塞夫要强暴哈桑时,阿米儿就躲在一个他们看不到的角落,我以为他会勇敢地冲上去,可是,他没有……他掩住自己的嘴巴,飞快地逃走了……

读到这里的时候,我倒吸了一口冷气:这个看起来文弱的少年,怎么可以这么坏?虽然他打不过这帮人,但是哪怕拉着小伙伴一起逃跑也好啊!哪怕冲上去一起挨揍也行啊!——何况只要身为富人家少爷的阿米儿冲上去了,那帮人就绝对不敢做出强暴哈桑这样的兽行来的。

他应该只是害怕吧!但是谁愿意承认自己的懦弱呢?所以他假装没有看到哈桑裤子里的血迹,所以他不断地对自己说:“他只是个仆人家的孩子,一个巴扎哈人……”

我以为这是阿米儿最坏的时候。

但其实不是。

阿米儿此后再也不想看到哈桑,他被他的愧疚感折磨,他希望哈桑揍他一顿以缓解他心中的愧疚。然而哈桑是一个忠心的仆人,一个善良的孩子,是一个为了阿米儿可以吃土的孩子,是一个每天都对阿米儿说“为你,千千万万遍”的孩子……他宁愿伤害自己,也不愿意伤害阿米儿。

阿米儿心里应该是愧疚的吧!对这一点,我只能猜测,因为书中并没有对他当时的行为作出合理的解释。我猜测,阿米儿当然知道他应该向哈桑道歉、求哈桑原谅,但是那等于承认了他当时的懦弱,这不是一个要强的孩子所能够做到的。于是,他启动了心理防御机制,开始抵触哈桑,不想跟他玩,看见他就烦,一心想要赶他走。

在阿米儿生日的这一天,他终于使出了一个卑劣的伎俩——把父亲给自己的生日礼物放到哈桑的床上,然后诬陷他盗窃。

他成功了。哈桑和他的父亲选择了离开——尽管阿米儿的父亲完全不打算追究这件事情。

书上说,哈桑一下就明白了阿米儿的意思,于是承认了盗窃的事情。忠心耿耿的哈桑,那个喊着“为你,千千万万遍”去帮他拾风筝的伙伴,最后一次选择了保护阿米儿。

就是那一刻,我感觉到阿米儿人性里最恶的部分在他的愧疚感的折磨下,被激发了出来。一个人为了自己心里好过一点,居然可以坏到这种程度!

然而,他心里好过了吗?

并没有。

此后的二十五年里,阿米儿离开了家乡,到遥远的美国去读书、生活,甚至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成了一个作家。但是这个心结,一直折磨着他,每当遇到一点生活中的不如意,阿米儿就想起自己对哈桑的暴行。他觉得,自己不配拥有完美的妻子,不配拥有自己的孩子,不配过上太好的生活。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时时刻刻都有可能触发他心里的愧疚。

二十五年后,他接到了父亲生前好友拉辛汗的电话,那个他少年时代的良师益友对他说:“你回来,这里有做好人的路。”

他预感到拉辛汗知道他与哈桑的往事,鬼使神差地回到了拉辛汗的身边。

拉辛汗果然什么都知道。

他说:“孩子,你做错了,你伤害了哈桑……但是,那个时候你也只是个孩子。你心里感到愧疚,那是因为你还有良心……”

拉辛汗真是神一样的存在啊!

拉辛汗告诉他,哈桑是他同父异母的弟弟,由于哈桑的母亲身份低微,他的父亲只能以仆人待之。不久前,哈桑为了守护阿米儿家的老房子,被塔利班打死,暴尸街头。他们唯一的孩子索拉博流落到了恤孤院,拉辛汗希望阿米儿能把这个孩子找出来,带到美国去。

于是阿米儿开始寻找索拉博,这个可怜的孩子被阿塞夫——那个强暴他父亲的人——带到了塔利班军营,充当童妓。阿米儿历经九死一生地把索拉博救出来,带到美国,但是索拉博极度轻生、自闭抑郁,根本对这个世界不感兴趣。

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里,阿米儿带着索拉博去放风筝,给他讲起哈桑,帮他割断一只风筝。

“我去帮你追回来吧!”阿米儿说。

索拉博露出一个微笑,一个几不可见的微笑。

阿米儿跑了出去,大叫:“为你,千千万万遍!”

故事戛然而止。

索拉博当然不会马上变得开朗,阿米儿当然不会立刻不再愧疚,心理创伤的疗愈,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也许终其一生,也不能完全变好,但是,这个结尾还是充满希望的。

突然觉得阿米儿是可以被原谅的。

哈桑固然蒙受很多的苦难,但君子坦荡荡,问心无愧、内心平静,就是对他善良忠诚品质的最大报偿。

阿米儿一生的良心不安,已经是对他最大的惩罚。

何况,正如拉辛汗所言,阿米儿之所以会愧疚,正是因为他本质不坏。

善恶终有报。不是吗?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三

好的作品,带给人的感受和体会,总是,错综复杂,一言难尽。

通过这本书,我依稀看到了,阿富汗出现战争之前的生活,和阿富汗人民充满神秘感的风俗。

我也第一次知道了男生之间的也会存在强暴的侮辱。太惊讶于哈桑的善良忠诚,我知道像他这样的人是存在的,往往像哈桑这样善良的人,认为别人也会这样对待他。

很遗憾,在故事的最后,阿米尔并没有能够直接向哈桑取得原谅,虽然他拯救了哈桑的儿子,但是这份遗憾应该会一直存在。

阿米尔也是一个可怜的孩子,父亲因为自身的原因,没有能够给他完全的父爱,阿米尔整个童年都是在争取父亲的爱当中度过。从阿米尔身上,我意识到最重要的一点是,有些错误是一定不能犯,否则,我将会带着这些错误的阴影生活一辈子,生不如死。

看到小说当中讲到父亲病重之时,他还接受了儿子的请求,为阿米尔提亲,耗费他毕生积蓄办婚礼,完成了他作为父亲的最后一次任务。看到这里,我的眼泪扑簌簌的往下掉,这个聪明的男人,他不拘泥于普罗大众的封建思想,有一个优秀美丽的妻子和可爱的儿子,年轻时就富甲一方,可是却因为早年犯过的错误背负上了一生的心理负担,他这一生,愧对于他两个儿子,对他认为没有出息的阿米尔,他只有付出和投入,没有来得及享受儿子的孝敬;对他愧疚的儿子哈桑,除了愧疚,什么都做不了。他一生做尽好事,只为能够换一种方式弥补,以求得良心的安稳。我想了很多办法,希望有两全其美或者好一点的解决办法,能让父亲和这两个孩子都能够少一些遗憾,但是很遗憾,我发现在那个国家,这个父亲,真的已经尽力了,事情已经发生了,他所做的,就已经是最好的结果了。

最残酷的当然就是战争,可以把富甲一方的父亲变成一个在跳蚤市场上出摊的难民,还可以让侵略者毫无人道主义,残忍的迫害其他的种族,都是生命啊,谁给这些暴虐者这样的权利和信念,去迫害和他们一样的“人”呢?我现在一想到新闻中闪过的难民的面孔,他们的眼神,我突然觉得他们每一个人都十分的沉重,每一个人担负的不只是我们表面上看到的无助贫穷,可怜。

有些事情你没有经历过,就是没有办法理解体会,所以珍惜我们当下幸福的生活吧。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四

读完这本书我的第一感觉是真实,不是因为故事是以真实历史为背景而是书中描写的人性的真实。懦弱胆小自私的阿米尔,自尊、倔强的父亲,逆来顺受的哈桑,每个不完美的人因不完美的人格犯下的错以及不可避免的心里折磨,每一个都像是真实的人性写照。

起初我在读这本书时,觉得阿米尔的父亲是一个被社会形象道德束缚的人。他对哈桑的好,对他的照顾以及对自己儿子的忽视我总觉他是一个被道德伪装着的父亲,以为他的身份地位、因为他在众人眼中的形象,使他不得不为了维护形象而这么做。直到后来得知真相,我才明白阿米尔的父亲所做的一切是对自己的救赎,是对曾经犯下的错误的救赎,是对不能给哈桑应有的父爱和地位的救赎。可是这样的父亲无疑是自私的,为求心安而吝啬对阿米尔的父爱,即使他在众人的面前有再高的声望,对于阿米尔、哈桑而言,他仍旧是一个不合格的父亲。

在我们还不懂道德,不懂人性的时候,我们大部分人都如同阿米尔一样只懂欲望,起初他只是一个渴求父爱的孩子,他所做的一切对哈桑的嫉妒都是来自对父爱的渴望,在阿米尔眼里,他的父亲一个受人尊敬的人,一个修建恤孤院,对待仆人如同家人一样的大善人,对待自己竟这样的残忍,甚至连一个亲昵的独处时间都没有,在年幼的阿米尔眼里,是因为自己不够优秀,不能达到父亲眼里的优秀,为了得到父爱了,为了让父亲因自己骄傲,年幼的阿米尔犯下一个让自己一辈子都在悔恨中度过的错误,文中有一段描写感触颇深,当阿米尔找到哈桑时脑海里最初关心的是他的风筝而不是这个受伤的哈桑。我知道年幼的阿米尔关心的并不是风筝,是父亲对他的看法和父亲的爱,在 这些面前他忽视了可怜的哈桑。阿米尔挣扎过,痛苦过,为了摆脱这种痛苦,他做了一个更加错误的选择,他用谎言去掩盖另一个谎言,用痛苦去掩盖另一个痛苦,他逼走了哈桑,以为再也见不到他,就会忘记这些痛苦,实则这才是人性,是一个小孩子能想到唯一让自己摆脱痛苦的方法。在以后漫长的岁月他都因自己的错误得到了惩罚,直到哈桑儿子的出现,让他把对哈桑的亏欠都一点点还了回来,阿米尔终于等来了自己的救赎。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五

“如果你不相信灵魂,不相信人天性里有一种清洁功能,那还是别读为好。”

纯洁善良的哈桑对阿米尔少爷无条件忠贞,哈桑说出的第一个字是“阿米尔”,说“为你,千千万万遍。”然而阿米尔,出于怯懦,在举行传统风筝比赛的某个冬天,在哈桑为他去追风筝而被人强暴之时,选择了沉默。(书中描写他的内心活动以及哈桑洞晓一切仍不怪他的细节让人震撼,泪奔!)多年后拉辛汗给阿米尔写信说道“那些年来,你一直在怀疑我是否知道。我确实知道。事情发生后不久,哈桑就告诉我了。你做错了。亲爱的阿米尔,但别忘记,事情发生的时候,你还只是个孩子,一个躁动不安地小男孩。当时你对自己太过苛刻,现在你依然如此……没有良心,没有美德的人不会痛苦。”最后这句让我动容,自责的人勇于自我悔过,那就是值得被肯定的。生活中有太多人像宝钗那样“不关己事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更何况会因为一些自己看来小的错误而悔恨自责那么多年呢?当然,阿米尔和哈桑有很浓的感情基础,但我还是很欣赏那些勇于反思,敢于自责的人。古语“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人的一生会犯很多错,会遇到很多选择与恐惧,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让自己的心勇敢的面对,纵使伤痕累累,也要问心无愧。让人心疼的还有哈桑的儿子索拉博,种族歧视与等级偏见时代背景下,这些小人物的悲欢显得不足为奇,但让人心头一颤。后来阿米尔对索拉博付出很多关爱,当他去为索拉博追风筝,说,“为你,千千万万次。”(再次泪奔)

友情是脆弱的,因为身份的差距,因为嫉妒心(为什么已经拥有一切的人还要强占一无所有的人仅有的一点东西呢?他们就不值得拥有哪怕一丁点的东西吗?在这里再次心疼哈桑一百次),阿米尔抛弃了哈桑。哈桑脸上少了笑容,剩下的只有空洞的眼神。友情的背叛给哈桑留下阴影,一辈子都无法愈合。现实生活中,有故事的人都有过被朋友“背叛”的时候吧!真性情的人往往希望能有朋友彼此陪伴走完一生。但是,在人生旅途中,有很多人注定要成为生命里的过客。我想说的是,即使成为过客,也要在悲痛迟疑后勇敢的迈开步伐,对过去说再见,然后心存感激的进入到下一个可能有“新的过客”的征程,也许真正的至交在下个路口。然而,阿米尔“抛弃”哈桑的很大原因竟然是嫉妒!正如培根所说,“嫉妒激发出强烈的欲望,创造出虚幻的意象,并且足以蛊惑人的心灵。”《圣经》中把嫉妒叫做一种“凶眼”,占星术士把它称作一颗“灾星”。一定有这样的客观事实,大多数人或朋友不愿意接受你过得比他们好。仅仅因为嫉妒而冒着失去一位朋友的风险,这简直太不划算。因此也愈发喜欢沈眉庄,喜欢她在知交好友得宠时说的那句“如果不是你,也会是别人。如果是别人,那我情愿是你。”是啊,这是正解。(赞同)

关于书中的阿塞夫,他的存在完全印证了荀子的“人恶论”。人性本恶,在他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同时,读完本书后,深感和平年代、法治社会的珍贵,庆幸自己生活在这样的社会并且心存感激。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六

阿米尔出生于阿富汗的喀布尔,他的父亲是当地的富商,他有一个从小的玩伴,忠实的奴仆——哈桑。哈桑正直、忠诚,他对主人阿米尔惟命是从,他最动人、最忠诚的句子是:为你,千千万万遍。

在一次风筝比赛上,阿米尔和哈桑终于赢得了风筝比赛。哈桑为了给阿米尔拿回那只蓝色的风筝,拼命地向风筝掉落的地方跑去,只是他刚拿到风筝,当地的混混阿塞夫也随后抵达,其实只要把风筝给阿塞夫,哈桑就可以安全的离开,但是哈桑并没有,他死死地拿着风筝,并为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阿塞夫侮辱了他。阿米尔躲在角落里看到了一切,有愧疚却并没有行动。

风筝事件打破了看似平静和谐的主仆关系,阿米尔因心怀愧疚想要逃避哈桑,每次看到哈桑,小巷角落里的一幕就戳痛他的良心,而忠诚的哈桑在努力化解痛苦之后,试图恢复两人的友好关系,但哈桑做得越多,阿米尔的内疚就越深,终于,阿米尔不想再忍受良心的折磨,他想要赶走哈桑。阿米尔将新收到的生日礼物悄悄地放在哈桑的房间,并向父亲“告发”哈桑。哈桑似乎明白了阿米尔的用意,并告诉了父亲阿里。即使老爷再三挽留、痛哭流涕,阿里毅然决绝地带着哈桑离开。

苏联军队突然来袭,在夜色朦胧中,阿米尔的爸爸带着他逃离喀布尔,逃离那个噩梦开始的地方,但是内疚不安始终笼罩着阿米尔,在美国定居二十年,阿米尔经历娶妻、丧父之后,他接到了拉辛汗的电话,开启了他的救赎之路。他重返巴基斯坦,听到了另一个隐藏多年的惊天秘密,哈桑是父亲的儿子,是他同父异母的弟弟。父亲不仅剥夺了阿米尔知道真相的权利,同样不知道真相的还有哈桑。前不久,哈桑为了保护阿米尔的家园而牺牲,其实牺牲前,他也有一个选择的权利,塔利班给予他们搬离的时间,但是为了守护老爷的家园,哈桑和妻子坚持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带着对父亲和对自己的救赎,阿米尔走近了战火纷飞、物是人非的故乡,营救哈桑的儿子索拉博。索拉博已经被塔利班的一名官兵带走,阿米尔在营救索拉博的时候发现,那名官员竟然是阿塞夫,在阿塞夫即将向阿米尔实施致命一击的时刻,索拉博拿出随身携带的弹弓,将钢球射进阿塞夫的左眼——这曾经是少年哈桑给阿塞夫的警告。

历经艰难险阻,阿米尔终于将索拉博带回美国,但索拉博并不像阿米尔期待的那样开心,索拉博沉默寡言,为了打开索拉博的心扉,阿米尔成为哈桑,开始为索拉博千千万万遍。这样的结局似乎是最好的,人性的救赎并非是简单的过程,它或许会伴随着阿米尔一辈子。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七

这是一个关于个人成长的故事,也是一个关于民族成长的故事。故事里除了悲情,我们更多看到的是一种生活不易的体会。

在阿米尔的眼中,父亲是典型的正直之人,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从小时候对父亲的敬佩和敬仰,到年长之后对逝去父亲的追忆和思念,我们看到了时间与空间的跨度是无法阻隔亲情友情的传递,无法阻隔高贵品质的继承。哪怕昔日的亲友早已不再人世,哪怕充满苦难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在最后的赎罪之旅中,阿米尔选择了直面曾经不敢直面的挑战,承担了当年未曾承担的责任,弥补了年少时犯下的曾经令自己久久不能释怀的错误。他达到甚至超越了父亲的高度。在阿米尔的身上,在他父亲的身上,在那一代阿富汗人身上,我看到了迷茫,但相信他们会变得坚定,我看到了怯弱,但相信他们也会变得更加果敢。

这个故事以一种独立的姿态向我们展现了真理,命运在塑造一个人,甚至一整个民族的时候,不是一蹴而就的,成长需要时间。

1、推书网发布的文章《追风筝的人读后感》为推书网注册网友“推书小编”原创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推书网文章《追风筝的人读后感》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作者文责自负。

3、推书网一直无私为图书馆转载发布活动及资讯动态。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推书网不承担责任。

4、本文转载链接:https://tuibook.com/uncategorized/21129.html

(0)
上一篇 2024-02-17 23:36
下一篇 2024-02-17 23:36

相关推荐

  • 理性探掘——关于狼图腾的讲座与对话2

      我认为,中华游牧民族对中华民族和文明的伟大贡献,最主要是在精神上性格上的贡献。而刚强进取的民族性格则是创造和支撑中华文明的支柱。华夏农耕民族是创造古代中华文明的脑与手,而游牧精神和游牧性格则是整个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脊梁。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从西周以后,华夏民族一个主导性的盛衰规律也由此开始:一旦华夏民族性格中的羊性太强于狼性,华夏就被异族入侵,山河破碎,任人宰割;一旦狼性太强于羊性,华夏中国就专制暴政,或军阀混战,民变蜂起,战乱不休。只有华夏民族在性格上的狼性羊性大致平衡,狼性略大于羊…

    未分类 2024-02-17
    0062
  • 那些温暖-微微一笑很倾城精彩书评

    看过顾漫的《何以笙箫默》,当时觉得不够好,然而到今天看过了《微微一笑很倾城》才多少领略到一点。顾漫的书的确是新的风格。不见得必须要经历过大风大浪的坚持才是真爱,也不一定要有纷争和坎坷的爱情才是修的了正果。只在于那些关怀很温暖。 在我看来,爱一个人很容易也很简单。只要你想去做,想爱一个人,那么就会爱,越来越爱。也许这个人不是最好,但是那种温暖的感觉却不是谁都可以给的。 喜欢顾漫这种简简单单的充满了温和阳光气息的书,虽然我们知道这样的故事也许只能是幻想,是童话,但是我们依旧可以相信,我们的生活也会存…

    未分类 2024-02-17
    0058
  • 他来,只为与你携手相伴-墨宝非宝密室困游鱼精彩书评

    都知道,当喜欢一个角色时,哪怕只有一个声音说不好,那,也是不能允许的。所有,才有了这个评论。 ~~~~~~~~~~~~~~~~~~~~~~想呛声又不太好意思的结束线~~~~~~~~~~~~~~~~~~~~~~~~~~~~~~~~~~~ Solo 他是前传的主角吗?不算的,至少不是爱情线的主角。solo更像是这个虚拟世界的独孤,一个强大的背景墙。这个故事是因他而起的,因为solo,才会有狗狗,才会有Dt,才会有无限荣耀的第一战队,才会有国内首屈一指的SP,也才会有了grunt 。(我本来是不怎么喜欢solo的,但怎么就写出高大上了,掀桌啊) 你说艾情在乎那个孩子吗?事实是,她连在乎…

    2024-02-17
    0057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