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共读
如果命运是一条奔腾激荡的长河,在航向难测、水流湍急之际,有哪些文字如指南针般为你指引方向?又有哪些思想如陀螺仪般护你平稳航行?
50多年前的冬日,有位21岁的青年,忽然掉进了命运翻腾的漩涡,经历了对生命感到绝望,与至亲疏离的痛苦历程。
当他的车辙一年年走过了地坛的四季,他读懂了树木诉说的故事,也目睹了路人的悲欢离合。他沉心静气、独自思考,通过写作,自我疗愈。
乘着文字的翅膀,他不再困于园中一隅,完成了向“思想的强者”的蜕变。他的作品饱含真诚与豁达,触及了无数年轻人的内心,给予了他们无限的慰藉。
如今,我们再次翻开了《我与地坛》,在21天的共读活动和一场精彩的读书会里,一起感受史铁生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在心灵交融的时光里,感受直面生活的勇气与力量。
二十一天共读
共读活动从10月10日开始,在21天的时光里,共有150多名同学留下了1600多条阅读心得。
由读者打卡内容提取的关键词云图
随着阅读推进,我们的思绪也在自己的过往、现在和未来间来回穿梭,“亲情”“死亡”“命运”“悲欢”“故乡”“自由”,一个个词汇在心中涌现,深藏的记忆也被一一唤醒。
打卡留言精选
当我们一同坐在那棵金合欢树下时,有的朋友分享了属于自己的亲情故事:
小时候,姥姥常常带我去打枣。用长长的杆子把青枣从枝叶间打下来,我就在地上跑着去捡拾,我对姥姥唯一的印象,就是她是个会为我打枣的姥姥。
我的下巴有一道浅浅的疤,那是姥姥的葬礼上被堂姐不小心用香烧到的。那时我对死亡没有什么概念,甚至我都没发现姥姥不见了,只记得村里的老人总是逗我说,姥姥去哪里啦,我很肯定地告诉他们,姥姥是为我打枣去啦。不知从什么时候我才发觉,姥姥再也没回来了。
上了初中,有次作文主题是亲情,我写了姥姥,那是我第一次发觉,原来就算当时我不明生死,但姥姥依旧在我心里有不可替代的分量;就算记忆已经残缺成碎片,但情感依旧完整甚至更加浓郁。
听到黄土地上飘扬的情歌,我们交流着对爱与浪漫的思考:
看到《黄土地情歌》时想着难得史铁生又一次较为轻快地写文章,通篇看下去才发现他不仅表达了对青年人爱情观的想法,还在传达他对歌曲的理解,独到,也能产生共情。
“爱情给人智慧,他爸灵机一动,指指他妈对众人说:‘别理她,疯子。’”
生活中脑子里电光火石瞬间不算太多,但在这里却被这位丈夫的机智折服,还很好奇要是他的爱人知道他这么说会是什么反应。想起这些年见到过一句话“智者不入爱河”,也有人会宣称爱情使人变傻,可是在这里就是一个鲜明的反例。或者说我觉得这个“智慧”与“愚蠢”还是大有人的主观成分在里面,谁知道恋爱中的情侣做出的傻事可能也算是大智若愚呢?
残缺与美好是否怀着相生相克的对应关系?如果能设计自己的人生,你会如何起笔?在《好运设计》的结尾,史铁生又为何将目光对准生命的过程:
即使已然读过最终的结论,重读时仍然感叹于作者那天马行空而又细腻的思绪。于任何一个身处不幸的你我而言,我们总说"要是不这么倒霉就好了",可是经过这一番严密的好运设计,我们每一个人都落入了同样的绝境——生命失去了意义,我们也并未收获幸福。可是不论怎么精心设计,我们似乎永远都无法得到理想中的幸福——即便是拥有世界上最强健的体魄和最完美的精神也无济于事。
生命的意义就在于你能创造这过程的美好与精彩,生命的价值就在于你能够镇静而又激动地欣赏这过程的美丽与悲壮。
历经种种而终从目的转向了过程,经此设计,静候佳音。
二、分享读书会
11月24日晚上,来自不同专业的同学们齐聚图书馆报告厅,共同完成了一场充满真情和真知的读书会。情景剧演出、阅读分享、名师讲述、话题讨论、朗诵演绎,每个环节都让读者沉浸其中,内心激荡。
1.情景剧
四季风景轮转,地坛的小径上总有一道道的车辙,伴随着一个个脚印经过,徘徊的是母亲缓缓推着他前行的身影。
时隔多年的春天,他再次看到了被命运捉弄的兄妹,依旧是彼此的依靠;夏天,他重逢了曾经争吵过的夫妇,看到他们互相理解后的释然;秋天,他在梦中和母亲重回北海赏菊;
而冬天,面对夕阳,他看到了山坡另一面渐渐升起的旭日,在晨光,多年前那个抱着玩具欢蹦的孩子,正向他跑来......
2.阅读分享
作为本次共读活动的学生代表,来自文学院的李嘉然和来自哲学学院的李沛东,从不同的角度分享了他们的阅读感受。
谈到重读《我与地坛》带来的力量时,李嘉然认为,这“力量”是语言的力量,也是生活的重量;而史铁生把外化的故事内化为自己精神的侧面,成为撞击生命之“墙”的契机和动力,也是《我与地坛》在真实之外给予读者的另一种力量。
李沛东阅读《我与地坛》,也看到了自己。面对命运的摆布,也会像史铁生那样发问:一切不幸的救赎之路在哪里呢?也许是执着地与命运抗争,也许是接受一切的不公,与命运和解。“看看悬崖下的流岚雾霭,唱支歌给你听”,这样的豁达与坦然,又何尝不是勇敢呢?
3.荣光启教授:“地坛在我”
作为研究现当代文学的学者,荣老师梳理了史铁生和同时代其他作家的创作,让同学们对史铁生的创作背景有了更深刻的了解。荣老师初遇史铁生是在当年刊登先锋派作家们作品的文学杂志上,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对史铁生文字的理解也越来越深刻。
每个人都需要有一个面对自我的宁静时空,思考生命存在的意义。“我已不在地坛,但地坛在我”,荣老师认为,经过作家的书写,地坛已经从建筑空间上升为了具有象征意义的文化空间。所以,当我们来到地坛,总会想起史铁生那些真实而达观的文字,感觉他一直都在,是地坛的一部分。
4.主题讨论
讨论环节涉及与书相关的“记忆与情感”“风物”“苦难”“疾病”四个话题,在场的读者们讲述为亲情感动的瞬间,分享了在珞珈的“心灵栖息地”,回顾面对疾病和困难的精神动力。
5.朗诵
言为心声,在读书会的最后,共读读者代表曹丹丹、陈朵、卢钰程、马家明朗诵了《我与地坛》中的精彩段落。
在落叶、夕阳、砖瓦、树林的背景中,包含深情的吟诵声呈现着地坛的四季之美,带我们回到那片宁静之地,也再度回顾21天的阅读之路。
21 天的旅程结束了,但心灵交汇的光亮,会一直照亮前行的路。未来的某天,我们一定会重逢,共同翻开新的篇章。
文案:石佳炽 申艳
摄影:林伟
视频:雷雅麟
排版:邓程楠
海报:丁宁 林伟
责任编辑:宋晶晶
审核:樊国萍 黄秋红
135投稿账号:306213
秀米投稿账号:xctg@lib.whu.edu.cn
1、推书网发布的文章《武汉大学图书馆“我已不在地坛 地坛在我”活动:与150人打卡共读《我与地坛》》为推书网注册网友“推书小编”原创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推书网文章《武汉大学图书馆“我已不在地坛 地坛在我”活动:与150人打卡共读《我与地坛》》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作者文责自负。
3、推书网一直无私为图书馆转载发布活动及资讯动态。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推书网不承担责任。
4、本文转载链接:https://tuibook.com/tushuguan/471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