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个比利精彩书评:他们叫我比利,我大概没有名字

1979年8月4日,阿森斯医院的电梯坏了,一个正在医院接受心理治疗的小女孩被困在了电梯里,尖声哭叫。门外的配电器冒出了火花,伴着噼里啪啦的爆裂声,场面一片混乱。这时候另一个在医院接受精神治疗的病人,人们一般叫他比利,突然沿着缆绳滑到下面,打开通风口跳进电梯,一边检查电梯内部,一边站在小女孩的身边安慰她,“你读过诗吗?”比利问那个小女孩。“我读过《圣经》”。“能给我背诵里面的章节吗?”比利和她说话,一直等到维修人员到来,半个小时以后,在比利的陪伴下,小女孩终于安全离开了电梯。

这一幕发生在阿森斯医院,它通常又被称做阿森斯心理健康中心,是俄亥俄洲著名的精神疾病治疗中心。这一幕的主人公,比利,也就是在上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不断处在美国舆论漩涡的,三宗强奸抢劫案的嫌疑犯,威廉·米利根。从他犯下罪案被拘捕之后,至他此后的全部余生,他都没有逃脱过公众的视线、媒体的追踪、政客的争论。终其一生,他也辗转于不同的精神医疗中心,企图找寻自己的命运。原因不止是因为他犯下的罪案,更多的是因为,他被诊断为多重人格分裂症患者——一种至今在精神医学界尚无定论的精神疾病。

他有24个不同的人格,每个人格都能够掌管一部分时间。对于其他的人格来说,也就是在沉睡中不断失落时间。他会突然变成南斯拉夫口音,骁勇善斗,也会变成持重的英国绅士,高傲又有智慧。他有时候会突然精通电路修理,就像在刚才发生在危险电梯中的那一幕那样。还会成为一个什么都不会的,只能够承受痛苦不断哭泣的小孩。这些离奇的情节听上去足够荒谬,能够吸引任何一个陌生人的好奇心,“这真的不是杜撰的吗?还是说他本来就是一个演员?”可是威廉·米利根的确不是小说中虚拟出的多重人格症患者,他是一个不断出现在1980年代报纸杂志头版的真实人物。在那张流传最广的照片里,他一头红色卷曲的头发,轮廓分明的脸型,眼神迷茫戒备,明显含有恐惧。在《24个比利》里,丹尼尔·凯斯要用全书做出一个忠实的说明,那就是这是真的,是一个人所遭遇到的人格分裂的极限。他来自一个混沌模糊的世界,但并非不可理解。

根据丹尼尔·凯斯的讲述,比利来自于一个分裂的家庭,他的母亲经历过几次的离婚与再婚,他的生父在他年幼的时候自杀,他最严重的童年虐待来自于他的继父,一个用性侵、暴力和不断的恐吓对待幼年比利的恶人。“只要闭上眼睛,我所遭遇的痛苦就由另一个我创造出的人格来承担。”这是比利人格分裂的开始,在随后的十几年里,他不断创造出不同的人格,分担他年轻的生命中出现的各种痛苦与孤独。这里面有纯洁的孩子、孱弱的少年、邪恶的罪犯、渴望性爱的女同性恋者。在他被指认为强奸抢劫案嫌疑人的时候,年仅23岁,此前他被身边人当做莫名其妙的骗子,行为怪异的怪人。他总共为自己创造出24种人格,用来应付不断出现的突发状况,他们彼此甚至不能互相知觉。因此当鲁莽的里根出门抢劫,女同性恋者强奸了受害人之后,其余的人格根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那么如果他并不能知觉自己犯下的罪行,他应该作为罪犯被审判吗?在法庭做出裁决之前,公众舆论已经一片哗然。

“他们不是不同的人格,他们是不同的人”。坐在精神医疗中心,比利反复和作家强调这一点。如果你为自己创造出一个庞大的家族,他们在你身边交谈、争吵,睡觉和行动,你显然不能允许别人只把他们当做一种幻想的人格。比利创造了一支队伍,只有站在“聚光灯”下的“那个人”才能做出实际行动,和真实世界里的人交谈。就像所有的队伍一样,这个队伍里也有首领,将军,被禁止不准出现的人,还有窃取了别人的时间,偷偷溜出来满足自己欲望的人。24个人拥挤在比利的脑中,成为比利对极端的痛苦与孤独的回应。而最被大众质疑,也是最神奇的一点是,被称做“比利”的那个人,真的能够在现实世界里使用多种语言,掌握逃脱术,懂得生物学知识,并且还有一手好枪法。比利集24个人的技能与弱点为一身,某种程度上,他就像上帝一样,重新发明了自己。

比利是另一个世界里的天才,他除了自学种种人格身上的技能,还是一个与生俱来的画家。当他是孱弱少年丹尼的时候,他画静物,是精通电器的汤姆的时候,他画风景。他发明出了种种与世界相处的办法,而画画却一直是统一又安静的对话,成了比利重新回到“比利”的可能。

但他显然也在这种重新发明中弄错了什么,所以才不断遭受命运的诅咒。在四名权威的精神病医学专家和一名心理薛医生鉴定为“多重人格分裂症”之后,他被法院判决为无罪,却因为成为舆论风暴中心的靶子,遭遇人身威胁、持枪伏击、中断治疗、转往根本不相信他所患病症的监狱型医院。在阿森斯医院,他曾经有希望成为真正的“比利”,医生第一次将他的大多数人格融为一体,这个时候的他不仅能够记得所有发生的不幸,还能绘声绘色的描述自己的那些可笑的冒险行为。比利此前的分裂有多荒谬,这样短暂的时刻就有多么值得珍惜。然而最终,大多数为了比利奔走努力的人失败了。比利仍然被转往严酷的监狱型医院,饱受虐待和歧视,面临着再次分裂,终于失去了自己的名字。当作家再次询问他是谁的时候,他茫然无措,“我不知道,我大概没有名字。”

比利的案件已经过去了30多年,但比利所造成影响至今仍然在持续发酵。早在1990年代,著名导演詹姆斯·卡梅隆就曾经试图将比利的故事搬上银幕,最终未能成功。而在今年,被比利这个谜一样的人物吸引了20多年的李奥纳多,终于开始动用自己的公司制作这部电影。为什么人们一次又一次的被一个多重人格分裂患者的故事所吸引,在《24个比利》中,有一个可能的答案是这样的,虽然我们从未进入过疯狂的世界,然而我们和那些被禁锢在疯狂世界的人们有着相同的思维方式,和对世界的看法。我们承受着共同的痛苦与孤独,只不过,有些人遭遇了奇特的命运,比我们走的更远了一些。

来自: 远方

1、推书网发布的文章《24个比利精彩书评:他们叫我比利,我大概没有名字》为推书网注册网友“推书网”原创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推书网文章《24个比利精彩书评:他们叫我比利,我大概没有名字》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作者文责自负。

3、推书网一直无私为图书馆转载发布活动及资讯动态。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推书网不承担责任。

4、本文转载链接:https://tuibook.com/shuping/20867.html

(0)
上一篇 2024-02-17 15:31
下一篇 2024-02-17 21:11

相关推荐

  • 跟博雅总裁学做公关-关键洞察力精彩书评

    01 1948年,罗伯特.利夫报考密苏里大学,拿到了新闻学院伸出的橄榄枝。 1952年,朝鲜半岛战事火热,罗伯特.利夫理应应征入伍。身高1.9米的他,却幸免于此,留校继续攻读硕士学位,转投世界史,为后来的职业生涯埋下伏笔。 1957年,罗伯特.利夫敲开了博雅公司的大门,从此与它结下了50年的不解之缘。 50年里,他见证了博雅公司从最初的六名员工,发展为全球最大公关公司的历史。 02 “公共关系”一词,最早出现在美国《铁路文献年鉴》里,即处理各种与公众相关的事宜。这里的公众主要包括政府、企业、个人(顾客和潜在顾客)。 公关的重点在…

    图书评论 2024-02-17
    0053
  • 《一人份的热闹》书评

    不过据我观察,我在大部分成年人身上找不到这样的感觉,他们反而有些像干瘪的苹果——向内收缩、坍塌,甚至表皮都起了褶皱,这是长时间孤独和内耗的结果,恋爱并不能让他们重生。让他们重生的,反而是漫长的寂寞构建出来的空间。

    2020-05-15
    0042
  • 行动真的需要勇气:《行动的勇气》精彩书评

    拿到这本书时,第一个感觉就体会到握在手里的这份厚重,能够开始翻阅并认真读完这本书真的需要勇气,对于作者本·伯南克来说,将这些如此珍贵的经历写满一页页篇章,想必没有足够强大到付诸实践的勇气,也很难完成如此详细深刻的叙述与记载。译者蒋宗强的语言还是蛮有还原性的,符合伯南克相对平和的性格特征。整本书记述了美联储面对各种不同的经济现象做出相应措施的全部过程,不管是对于了解金融危机,还是做危机的研究,或者说学习西方经济运行的方式,这本《行动的勇气》都将是不错的选择。 本·伯南克的形象给人以稳重友好的印象,一…

    图书评论 2023-07-11
    0044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