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个比利精彩书评:他们叫我比利,我大概没有名字

1979年8月4日,阿森斯医院的电梯坏了,一个正在医院接受心理治疗的小女孩被困在了电梯里,尖声哭叫。门外的配电器冒出了火花,伴着噼里啪啦的爆裂声,场面一片混乱。这时候另一个在医院接受精神治疗的病人,人们一般叫他比利,突然沿着缆绳滑到下面,打开通风口跳进电梯,一边检查电梯内部,一边站在小女孩的身边安慰她,“你读过诗吗?”比利问那个小女孩。“我读过《圣经》”。“能给我背诵里面的章节吗?”比利和她说话,一直等到维修人员到来,半个小时以后,在比利的陪伴下,小女孩终于安全离开了电梯。

这一幕发生在阿森斯医院,它通常又被称做阿森斯心理健康中心,是俄亥俄洲著名的精神疾病治疗中心。这一幕的主人公,比利,也就是在上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不断处在美国舆论漩涡的,三宗强奸抢劫案的嫌疑犯,威廉·米利根。从他犯下罪案被拘捕之后,至他此后的全部余生,他都没有逃脱过公众的视线、媒体的追踪、政客的争论。终其一生,他也辗转于不同的精神医疗中心,企图找寻自己的命运。原因不止是因为他犯下的罪案,更多的是因为,他被诊断为多重人格分裂症患者——一种至今在精神医学界尚无定论的精神疾病。

他有24个不同的人格,每个人格都能够掌管一部分时间。对于其他的人格来说,也就是在沉睡中不断失落时间。他会突然变成南斯拉夫口音,骁勇善斗,也会变成持重的英国绅士,高傲又有智慧。他有时候会突然精通电路修理,就像在刚才发生在危险电梯中的那一幕那样。还会成为一个什么都不会的,只能够承受痛苦不断哭泣的小孩。这些离奇的情节听上去足够荒谬,能够吸引任何一个陌生人的好奇心,“这真的不是杜撰的吗?还是说他本来就是一个演员?”可是威廉·米利根的确不是小说中虚拟出的多重人格症患者,他是一个不断出现在1980年代报纸杂志头版的真实人物。在那张流传最广的照片里,他一头红色卷曲的头发,轮廓分明的脸型,眼神迷茫戒备,明显含有恐惧。在《24个比利》里,丹尼尔·凯斯要用全书做出一个忠实的说明,那就是这是真的,是一个人所遭遇到的人格分裂的极限。他来自一个混沌模糊的世界,但并非不可理解。

根据丹尼尔·凯斯的讲述,比利来自于一个分裂的家庭,他的母亲经历过几次的离婚与再婚,他的生父在他年幼的时候自杀,他最严重的童年虐待来自于他的继父,一个用性侵、暴力和不断的恐吓对待幼年比利的恶人。“只要闭上眼睛,我所遭遇的痛苦就由另一个我创造出的人格来承担。”这是比利人格分裂的开始,在随后的十几年里,他不断创造出不同的人格,分担他年轻的生命中出现的各种痛苦与孤独。这里面有纯洁的孩子、孱弱的少年、邪恶的罪犯、渴望性爱的女同性恋者。在他被指认为强奸抢劫案嫌疑人的时候,年仅23岁,此前他被身边人当做莫名其妙的骗子,行为怪异的怪人。他总共为自己创造出24种人格,用来应付不断出现的突发状况,他们彼此甚至不能互相知觉。因此当鲁莽的里根出门抢劫,女同性恋者强奸了受害人之后,其余的人格根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那么如果他并不能知觉自己犯下的罪行,他应该作为罪犯被审判吗?在法庭做出裁决之前,公众舆论已经一片哗然。

“他们不是不同的人格,他们是不同的人”。坐在精神医疗中心,比利反复和作家强调这一点。如果你为自己创造出一个庞大的家族,他们在你身边交谈、争吵,睡觉和行动,你显然不能允许别人只把他们当做一种幻想的人格。比利创造了一支队伍,只有站在“聚光灯”下的“那个人”才能做出实际行动,和真实世界里的人交谈。就像所有的队伍一样,这个队伍里也有首领,将军,被禁止不准出现的人,还有窃取了别人的时间,偷偷溜出来满足自己欲望的人。24个人拥挤在比利的脑中,成为比利对极端的痛苦与孤独的回应。而最被大众质疑,也是最神奇的一点是,被称做“比利”的那个人,真的能够在现实世界里使用多种语言,掌握逃脱术,懂得生物学知识,并且还有一手好枪法。比利集24个人的技能与弱点为一身,某种程度上,他就像上帝一样,重新发明了自己。

比利是另一个世界里的天才,他除了自学种种人格身上的技能,还是一个与生俱来的画家。当他是孱弱少年丹尼的时候,他画静物,是精通电器的汤姆的时候,他画风景。他发明出了种种与世界相处的办法,而画画却一直是统一又安静的对话,成了比利重新回到“比利”的可能。

但他显然也在这种重新发明中弄错了什么,所以才不断遭受命运的诅咒。在四名权威的精神病医学专家和一名心理薛医生鉴定为“多重人格分裂症”之后,他被法院判决为无罪,却因为成为舆论风暴中心的靶子,遭遇人身威胁、持枪伏击、中断治疗、转往根本不相信他所患病症的监狱型医院。在阿森斯医院,他曾经有希望成为真正的“比利”,医生第一次将他的大多数人格融为一体,这个时候的他不仅能够记得所有发生的不幸,还能绘声绘色的描述自己的那些可笑的冒险行为。比利此前的分裂有多荒谬,这样短暂的时刻就有多么值得珍惜。然而最终,大多数为了比利奔走努力的人失败了。比利仍然被转往严酷的监狱型医院,饱受虐待和歧视,面临着再次分裂,终于失去了自己的名字。当作家再次询问他是谁的时候,他茫然无措,“我不知道,我大概没有名字。”

比利的案件已经过去了30多年,但比利所造成影响至今仍然在持续发酵。早在1990年代,著名导演詹姆斯·卡梅隆就曾经试图将比利的故事搬上银幕,最终未能成功。而在今年,被比利这个谜一样的人物吸引了20多年的李奥纳多,终于开始动用自己的公司制作这部电影。为什么人们一次又一次的被一个多重人格分裂患者的故事所吸引,在《24个比利》中,有一个可能的答案是这样的,虽然我们从未进入过疯狂的世界,然而我们和那些被禁锢在疯狂世界的人们有着相同的思维方式,和对世界的看法。我们承受着共同的痛苦与孤独,只不过,有些人遭遇了奇特的命运,比我们走的更远了一些。

来自: 远方

1、推书网发布的文章《24个比利精彩书评:他们叫我比利,我大概没有名字》为推书网注册网友“推书网”原创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推书网文章《24个比利精彩书评:他们叫我比利,我大概没有名字》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作者文责自负。

3、推书网一直无私为图书馆转载发布活动及资讯动态。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推书网不承担责任。

4、本文转载链接:https://tuibook.com/shuping/20867.html

(0)
上一篇 2024-02-17 15:31
下一篇 2024-02-17 21:11

相关推荐

  • 情绪体验管理工具书:评《我们头脑里的导盲犬》

    《我们头脑里的导盲犬》是一本心理书籍,由意大利著名的荣格分析师、锡耶纳大学跨文化心理学教授玛塔.提巴迪(Marta Tibaldi)创作。作者还担任意大利分析心理协会(AIPA)和国际分析心理学协会(IAAP)的荣格心理学培训分析师与督导。 我们会有很多情绪体验,比如羞耻感、绝望感、恐惧感、伤痛感,无力感、罪恶感、愧疚感、愤怒感、空虚感等,这本书为我们分析了这些激烈的情绪体验从何而来,以及如何治愈那些被你遗忘的心灵创伤。 我们有时候不知道该如何去爱一个人,也不会维持一段高质量的友情,这都是消耗我们的困境。 在我们的成长…

    2018-11-21
    00284
  • 《心理大师:罪爱》精彩书评:爱的正反两面

    这本书又是一口气读完,继续着第一部中的悬疑与精彩,也继续着通过小说学习那些融汇着的心理概念,沈非这个优秀的心理医师,对自己心爱妻子离世的死结终于释然,在不知不觉中爱上了自己的小师妹乐瑾瑜,也许邱凌注定了就是他生命中的天煞星,就是要摧毁他的精神与他的生活,他又一次见到了自己心爱的人死在自己的眼前。 沈非这个第一主人公,虽然内心也强大,但他也有他的恐惧、彷徨以及感到力不从心时的无措,诠释着再优秀的人也并不完美,都有着自己的弱点与缺点,每个人的精神世界都有那黑暗的一隅不为人知,也许这就是荣格所提出的人…

    图书评论 2024-02-17
    00196
  • 沈从文《边城》精彩书评:现想与现实的矛盾

    《边城》展示给读者的是湘西世界和谐的生命形态。《边城》中的一切都是那样纯净自然,展现出一个诗意的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边城》也许是作者努力建构的充满自然人性与牧歌情调的世外桃源。 人性的张扬 在现实生活中由于现代文明已经渗透进边远偏僻的湘西,作家感到昔日宁静和谐的生活环境与淳朴善良的民风将难以维系。正如他自己所说:“我所能做到的不过是在文学作品中构筑一座供奉人性的小庙而已。”在这部小说里作者塑造了一群闪耀着神性之光的理想人物。这也许是作者对人性美的热着与热爱的表现,作者是极力张扬人性中善的一面的。…

    图书评论 2024-03-21
    00469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