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成为网红打卡地?陈超:这未尝不是一种阅读方式

图片

2月6日,上海图书馆播客节目《进馆说》上线了一期馆员和陈超馆长的聊天节目,内容主要围绕“大阅读”理念,讲述了上图的定位和发展,以及馆员们对于阅读的思考。以下是节目的主要内容。

提问:您平时都在做什么?

回答:平时做的最多的就是开会。不是在去开会的路上,就是在开会中,但其实我觉得我们作为一个研究型公共图书馆,其实我做的最多的是思考战略——做研究、做规划、定方向的事情。具体活都让你们干,是吧?但是要做好一个馆长,其实他首先是一个战略管理者。所以蛮多的时候在想这个馆要往哪走,然后只是通过开会、讨论、部署、检查,去落实我们这些战略。

提问:当馆长是什么感觉?

回答:我是2016年10月份开始做正馆长,但其实我是在2008年初开始做副馆长,一直在上图,大学毕业以后就在情报所。其实我不是图书馆出身的,专业也好,工作也好。但是做馆长以后觉得压力特别大,因为要管的事情太多太杂了,刚才我说要做战略管理,其实发现吃喝拉撒睡各种事情都得最后来问馆长。所以做馆长好像权很大,要决策每一个上海图书馆空间里面发生的很多事情——人、财、物,但今天这个环境下、时代中,而且我们这个规模下,这个决策有时候很纠结。有些决策到现在(还未知对错),其实我只能让时间来证明也许是对的。

 

提问:作为馆长,最害怕的事情是什么?

回答:今天网络时代最怕所谓的舆情。因为我们无法预测,包括我们阅读推广中心很多活动,我们初心很好,但有时候不知道读者喜欢(不喜欢),不确定性很大,但是我们又必须做这些事情。所以这个社会越来越多元,上海的性格也是要开放包容,希望我们网络上的各种意见领袖能够包容地看待包括上海图书馆在内的所有图书馆的创新,给一些机会让我们试错。我一直说上图东馆这两年多也是在试错,那试错的过程中、创新的过程中,一定会有各种各样的看法,我们乐于去面对、正视。

提问:馆长最喜欢的一本书是什么?

回答:其实我最不喜欢这个问题。首先,因为我的逻辑里面要推荐一本书很难。我认为阅读是非常个性化的,我的推荐即使推荐了,你也仅供参考。第二,我看书的态度,其实到现在为止,我一直认为没有一本最喜欢的,只有下一本我看得很杂,现在很多阅读不是为了自己的爱好,是为了工作,可能很功利,为了解决问题。有些书其实买来不是看的,就放在未来要去看,认为这本书值得拥有,先攒着。

(透露一下哪几本是值得拥有的?)

某一本没有,但是我觉得有几个类。一个是历史类的,第二类是科技,对我来说是一种科普,这一类书也蛮多的。第三类是小说,人文类、科幻类的,其实我现在没时间看,过去其实很喜欢这种悬疑科幻。

图片

提问:馆长是怎么高效工作的?日常工作中有哪些好习惯?

回答:第一个,因为事情多的人都肯定是并联工作,要并行同时处理好多事情,所以只要有可能就是尽快去处理,急事急办,否则你一落下会忘了,现在经常会犯这个错误,比如说微信也是看过了,如果没有及时回就忘记了,就很不礼貌,所以尽可能去马上处理,除非就是你觉得要思考一下,那么再留一留,有时候我现在每过一段时间在笔记本上或者是微信的那个笔记里面会写一下近期要处理的重要事情。

第二个,就是经常会review一下,比如说周末或者是早上想一想昨天还有什么事情没做,睡前先想想昨天、今天干了什么。现在随着年龄上升,我觉得衰老的表现——健忘了。

第三个,我会一直带着很多问题,不管是阅读或者是沟通。有时候突然主任们、处长们会收到我一些微信,我转给他们看,我认为这件事情对我们工作有启发的,比如我们一直要做或正在做的,虽然不是我分管的,但是这个事情可能我会记着,哪怕在休息、在看书、看电影、看新闻,看到一条新闻,可能这件事情、这条新闻跟我们下一步要做(的事情),或者是很相关,赶快转出来。除了转发,还有就是自己收藏,各种方式收藏,但是也很悲观的是什么呢——收藏太多了。

提问:学生时代,您来图书馆的次数多么?

回答:我在大学中学时代没有到过上海图书馆。我是工作以后才到上海图书馆。我当时第一份工作是在情报所,科技情报所要查资料,那个时候我有资格办上海图书馆的证了。告诉大家,90年代之前,或者说上海图书馆淮海路馆开放之前,1996年12月20号之前,老上海图书馆的门槛蛮高的,不是像现在今天360行人人可以办证。过去是由于资源的匮乏,所以它是要有什么职称以上、要什么介绍信,所以我们学生时代当时还没有去过图书馆。

第一次来上海图书馆的时候,我现在还有一个场景在脑子里,有一天,当时还是南京路的图书馆,我们叫跑马厅。就在那个大厅里,我那天查好资料下来碰到一个老外,两个人问我说这是什么地方?很尴尬的是,当时我居然library这个词反应不出来,只能告诉他这是看书的地方。

那是1993年、1994年的时候,大概就刚工作没多久,到现在我还记得当时有一张读者证是可以通用的,那张证既可以到上图,也可以到上海交大图书馆,它可以共享,但是这张证是专业的,不是面向普通大众的。有一年淮海路馆,我们做一个图书馆相关的历史的(展览),我还贡献了这张证,塑封的,后面还有广告,某某什么被单厂,有我照片,然后这张证可以到交大到同济,到各个大学图书馆以及上海图书馆,就研究型图书馆,主要是专业用的,调资料用的。

图片

2014年3月28日,上海图书馆举办了“读者证的故事”展览,展现了不同版本的读者证实物

 

那时候你说上海图书馆进来真的有门槛政策,完全是从淮海路馆开始转变的。所以淮海路馆开馆以后,因为这个改变,我们365天开,然后人人可以办证了以后,我记得当时的数据是一个月的借书量,就是过去差不多一年的量。

提问:很多人都叫上图东馆是网红打卡地您怎么看?

回答:我觉得应该说两句话。第一句话,图书馆也一样,任何一个行业都需要被关注。在互联网时代,所谓网红就是被高度关注,高流量的一种服务、一个地方、一种事物,我认为是社会对你的一种认可,客观地说,在某些领域其实这种网红只是帮助我们去普及、去宣传,而更多扎扎实实的东西不是靠网红来完成的。长期看,我们希望所谓的“长红”是更多的、真的对大家阅读有帮助,图书馆的职能和功能不仅仅是用于打卡。

我有篇论文的题目就叫《大阅读时代》(全名为《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大阅读时代图书馆高质量发展思考》),但我为什么说“大阅读”?其实就是阅读,所谓的狭义到广义,今天任何东西都可以被阅读。建筑都可以阅读。所谓的“阅读”就是这里面有很多的故事可以讲述,很多的信息可以传递,很多的知识可以挖掘,而且还有一个变化——传递挖掘的方式已经在变了。阅读,过去的阅读只是看文本,后来是看图片、读图时代。那现在不是光看,你可以听,你可以感受体验触摸,甚至未来脑机接口也是解决另一种获取阅读的方式。

所以,在这种背景下,我们包括东馆在内的公共图书馆怎么去为大家服务?就是要用各种各样的方式去提供阅读,有的是提供阅读的资源,有的是提供工具和方式,不是简单的,像过去提供一本书是提供资源,现在有工具和方式,还有一些只是创造一种可能性,就是所谓的“连接”,只是创造一种可能性,让你发现你想阅读的东西,可能是一个人,可能是一本书,可能是一种活动。发现自己的兴趣,特别对孩子来说,世界上还有这样的艺术,或者是世界上还有这样的事物,他知道以后他觉得很有兴趣,那他就用他的方式去阅读、去学习、去成长,就是人生,就有意思。

宽容一点说,我觉得打卡也是阅读。

图片

上海图书馆东馆三楼阅读广场

提问:图书馆的发展目标是什么?

回答:这个目标我们馆员们一起早就在20年前就树立了。2002年左右我记得,我们上图就树立了一个所谓的vision,叫世界级城市图书馆,哈哈哈,好宏大了。但是我们经过20多年,我觉得目标还没有真正完成。其实对普通读者来说,我觉得我们上海图书馆一个目标是公共馆的目标,纯粹作为公共图书馆,怎么让更多的人愿意到图书馆来,愿意去阅读,养成阅读的习惯,这是我们所有工作的目标。

那么还有一个是专业研究的角度,上海图书馆的馆藏结构决定了它不是简单的,仅仅是做一个提供休闲阅读的空间,它要去帮助学者们、研究者们去完成各种各样的研究,(在研究)过程中提供这种服务,这也是研究图书馆的一个目标,深藏不露的一面。这个一般很难体会到,但是很多专业读者他可能到上图会找到他需要的一篇文章、一本书、一个历史上的资料。我知道现在图书馆(研究型读者)其实比较多的,特别淮海路馆,有些读者是写论文来的,所以这两个目标,研究型和公共型的分开,我觉得是我们将来在发展中要特别注意的,因为完全是不一样的。很幸运我们有两大馆,可以适当的去分离,在同一个空间里面,“既要又要还要”很难做。

所以东馆这两年多大家可以看到,如果经常来的话,在这里我们目前正在探索怎么去实现做成一个国际文化大都市的世界级城市的公共图书馆。怎么好玩?怎么有趣?怎么让读者体验完善?那么在淮海路馆,我们已经开始探索面向这种专业型的学者,专家做研究,在上图怎么做研究?这样一个世界级的研究型图书馆又是怎么做?虽然这两个都是上图的目标,也是挑战,当然很少一个馆同时有这样两个目标,这也是请大家理解的,就是要体谅的。

适度分离,当然也不是绝对的。当时上图东馆规划的时候,我们面向普通读者说了三个词,关键词是我们的定位,叫书房、客厅、工作室,其实所有的图书馆如果这三个都能做到,那就是全能选手,但我知道不可能,只是在某一方面让大家通过选择,他自己做一种选择,这就是刚才说的多元化的需求越来越多元,这个社会每一个馆如果都能满足一部分,那这个城市近300个馆就可以去满足所有人。好多读者提到最喜欢7楼那个看得见风景的窗口,都抢不到位置。那这也是我们欣慰的一点,其实东馆要提供各种阅读的空间和方式,就不是每个人都需要正襟危坐。你看我经常在馆里转一转,有的人就喜欢面壁;有的人是面向太阳,要阳光,要风景;有的是往中庭坐的;有的人在角落里面,他自己把椅子拖过去、搬过去,很好。也许我们没有给所有人所有的选择,但是只要在条件允许、资源允许的情况下给大家多的选择,这是全世界公共图书馆公共性的体现,公益性的体现,就是零门槛。

图书馆成为网红打卡地?陈超:这未尝不是一种阅读方式

在图书馆看见阅读的不同可能

提问:您觉得一个合格的图书馆员,应该是怎样的?

回答:其实我一直说做图书馆也好、图情专业也好,需要知识面开阔。在座几位都不是图书馆专业的,我本人也不是,就是需要有各种专业知识结构的人才。所以一个合格的馆员,我觉得在你的专业基础上尽可能地开拓你的知识面,然后找一个点慢慢地去深入,有一定的研究能力和思考能力,这是一个合格的馆员的知识结构。

第二个,我希望大家与人为善。因为是服务性岗位,和各其他服务行业一样,你会碰到各种各样的人,你怎么处理?我非常理解我们一线的馆员的压力,首先你要有一种心态去面对这样的东西。否则你工作会觉得很不开心,压力会越来越大。

第三个,我现在从来不期望一个馆员在这里干一辈子,这个社会其实要有一定的流动性,但是很希望到上海图书馆工作的每一位馆员在这里不管干多久,希望成为你职业生涯中往上走的那一段,希望你找到的下一轮工作比今天要上一个台阶。这是做上图馆长的自豪。而不是被这个行业淘汰,被时代淘汰。这个是我们自己也要反思,我为什么不能让馆员成长?从来不要奢望做一辈子,但是做的每一天做好就可以了,做得开心,做得有成就感,其实职业生涯设计说白了也是战略管理中的内容,不光在上图干得好,要适应这个社会。

 

若你对完整节目感兴趣,欢迎在小宇宙APP收听本期节目(扫描下方二维码即可收听)。

图片

-END-

 

来源:上海图书馆微信公众号

编辑:路月

初审:白玉静

复审:白玫

终审:何光宇

1、推书网发布的文章《图书馆成为网红打卡地?陈超:这未尝不是一种阅读方式》为推书网注册网友“推书网”原创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推书网文章《图书馆成为网红打卡地?陈超:这未尝不是一种阅读方式》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作者文责自负。

3、推书网一直无私为图书馆转载发布活动及资讯动态。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推书网不承担责任。

4、本文转载链接:https://tuibook.com/duihua/52968.html

(0)
上一篇 2025-02-13 11:21
下一篇 2025-02-13 17:29

相关推荐

  • 白岩松:有人问读书有什么好处,我用3个”解“字回答他

    读书读久了你总会信一些什么,信一些什么就有了敬,有了畏。有了敬和畏,就知道什么是最好的我要去做,知道什么是不好的我不能逾越它。 当我们翻开一本书,要在这本书里头寻找到什么呢?这个话题似乎要从我们刚刚出生来到这个世界上开始说起。当人生的这本书刚刚翻开,在未来漫长的岁月里,我们又要寻找到什么呢?也许两者的答案有很多是相似的。 首先翻开一本书,我们希望知道自己是谁,我的家乡在哪里,而世界又在哪里。如果我不打开书,我会以为世界就像我生活的这座城市一样,有草原,有森林,有很多和善的人们。但是当我打开书才知…

    2024-08-08
    00164
  • 许倬云:当今世界的文明危机与转型

      各位读者朋友好,我是许倬云。 这十来年,我们看见世界的变化非常之严重。各种不同的文化背景,造成了不同国家彼此间的许多紧张形势。今天的世界打起仗来不像过去,真要彼此扔核弹,大家一锅熬。所以,我对这方面十分担心。 回头想想,我们三千多年前,就是所谓“轴心时代”,几个古代大的文明都出现一批哲人,他们提出一些有关人类文明的基本立场和方向,使这几个大的文化系统都从根上长出新苗,并延续几千年。中华文明和犹太-基督教传统、波斯传统以及伊斯兰传统(伊斯兰传统是从犹太-基督教传统化身出来的),这三个大的传统之间…

    2023-05-18
    00118
  • 李念祖:时间让图书馆再改变

    11月6日至8日,2024智慧图书馆建设与推广学术研讨会在浙江省杭州市成功举办。研讨会上,首都图书馆副馆长李念祖以《时间让图书馆再改变》为题做主旨报告。他以北京城市图书馆为例,分享了图书馆通过创新和技术赋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理念与做法。 时间让图书馆再改变 李念祖 首都图书馆副馆长 今天,要跟大家探讨的是图书馆实践,用《时间让图书馆再改变》作为报告题目,缘于我最近一直在培养自己的智能体,智能软件通过每天模仿记录我的习惯慢慢灌输到我的智能体里,可能一百年以后,我依然还能站在这里跟大家交流“图书馆再改变”,那个时…

    2024-12-10 文化对话
    0057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