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丹:算法素养是什么?

吴丹:算法素养是什么?

圕人堂文摘

图谋摘编自:吴丹,刘静.人工智能时代算法素养:内涵剖析与能力框架构建[J].中国图书馆学报,2022,48(06):43-56.

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强化了技术环境对社会发展的影响,算法的广泛应用塑造着新的社会结构与规则,也对人们的信息处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算法素养作为人工智能时代重要的素质能力集合被提出。

在信息时代,信息成为世界运行所仰赖的血液、食物,信息素养则成为人类参与工作和日常生活的基本能力,也成为图书情报学科的重要研究话题。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社会先后经历了信息时代、数字时代、大数据时代、人工智能时代。为应对技术环境变化,以信息及其载体、表现形式、服务形式为核心,出现了诸如“计算机素养”“数字素养”“数据素养”“AI素养”等概念。

综合已有文献对算法素养的定义,融合功能型定义与解释型定义两大方向,将算法素养定义为:“具备感知、理解和使用算法的能力,能够正确使用以算法为驱动力的产品并具备对算法社会的适应能力。”以此为基础,对算法素养的功能进行更详细的解释,即具备算法素养的人能够:①拥有使用算法及相关技术工具解决所遇问题的能力;②意识到并理解以算法为驱动力的社会及其运行规则;③能够对算法及其产生的正面、负面效应进行客观评价,具备算法风险意识。

算法素养是人工智能时代人类适应社会技术变化的体现。基于对相关概念溯源与算法素养定义的梳理,结合算法素养界定的核心思想,从个体与社会两个角度对算法素养内涵特点进行解读。

首先,算法素养反映的是社会技术环境对个体的能力素质要求,理解其内涵有两个关键点。①时代背景。算法素养的产生以人工智能技术发展为时代标志,是算法普遍应用与算法负面效应暴露等内外动因推动的结果。算法素养与计算机素养、数据素养等概念的核心区别在于时代的独特性。②素养本质。尽管算法素养是素养在人工智能时代的革新,但它与信息素养、数据素养等概念一脉相承,从本质上看仍属于人类素质能力范畴,对算法素养的研究也应以人为核心展开。

其次,算法素养是内化于个体的能力集合,涵盖意识、技能、知识等多个方面。从个体的角度理解算法素养有三个关键点。①面向问题解决。算法素养的核心价值是增强个体对技术环境的适应能力,适应技术环境则要求个体能够使用算法及关联技术工具解决具体问题。②感知并理解以算法为核心驱动力的社会。算法素养要求个体能够感知社会发展中的驱动力变更,并将个人作为这一变更的参与者,共同参与到算法决策和管理中。③辩证理解算法价值。算法素养需要个体全面理解算法应用的价值及其对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影响,包括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

人工智能技术改变了社会驱动结构,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着社会价值和文化观念的转变,对身处社会环境中的“人”也提出了新的能力素质要求。20世纪70年代为应对计算机技术发展,学者们将目光聚焦于信息素养,围绕个人信息处理的意识、能力开展研究。而今以算法为支撑的人工智能时代也为素养研究带来了机遇与挑战。尽管算法素养仍是一个探索中的概念,但随着算法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日益凸显,应当尽早关注其带来的技术鸿沟与社会风险,算法素养极有可能成为新的突破口。

 

编辑:图谋

封面及文内图为圕人堂成员麦子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微信公众号圕人堂LibChat出品,转载请注明出处

圕人堂QQ群(群号:311173426)

为图书馆及图书馆学相关人员交流群

吴丹:算法素养是什么?

1、推书网发布的文章《吴丹:算法素养是什么?》为推书网注册网友“圕人堂LibChat”原创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推书网文章《吴丹:算法素养是什么?》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作者文责自负。

3、推书网一直无私为图书馆转载发布活动及资讯动态。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推书网不承担责任。

4、本文转载链接:https://tuibook.com/duihua/35569.html

(0)
上一篇 2024-09-18 21:53
下一篇 2024-09-18 22:00

相关推荐

  • 专访布克奖得主萨曼莎·哈维:第一个购买《轨道》翻译版权的是中国出版商

    澎湃新闻特约记者 崔莹 被誉为当代英语小说界最高奖的布克奖于伦敦当地时间11月12日晚揭晓,英国女作家萨曼莎·哈维(Samantha Harvey)凭借小说《轨道》(Orbital)摘下桂冠。 当地时间11月12日晚,布克奖宣布英国女作家萨曼莎·哈维凭借小说《轨道》获奖(图片来自布克奖官网) 《轨道》一书以一张真实的图片开篇,这是一幅“地球轨道24小时与北半球日光”的示意图,它展示了空间站在平面地球上飞行的轨迹。在这一天内,空间站窗外将迎来16次日出与日落,地球上的景象也会尽收眼底。空间站上共有六名宇航员,他们在这里收集气象数据,并进…

    2024-11-18 文化对话
    00325
  • 关于图书馆服务边界问题的智能应答

    如何正确处理图书馆“跨界”和“越界”中的边界问题,确保图书馆服务工作沿着既定的管理制度持续稳定发展,是图书馆常谈常新话题。对于当前图书馆服务中潜在的边界问题,笔者利用文心大模型3.5尝试对相关问题进行互动式提问,其回答结果整理如下: 问题1:如何理解图书馆“跨界”与“越界”二者之间的关系? 在探讨图书馆“跨界”与“越界”二者之间的关系时,我们首先需要明确这两个概念在图书馆领域中的具体含义和应用。 1.跨界定义: 跨界,在图书馆领域,通常指的是图书馆与其他行业、领域或机构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旨在通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2024-07-12
    00229
  • 图书馆提供座位数与每日实际到馆人数,多少比例合适?

    2024年9月7日,圕人堂成员海上明月提问:“图书馆提供座位数与每日实际到馆人数,多少比例合适?” 这个问题,要答好不容易。因为图书馆的馆情(或者说图书馆办馆条件)千差万别。对于高校图书馆来说,可能情况更为复杂。比如,许多高校是多校区办学,有多处馆舍,各处馆舍的学生数量不等、可利用馆舍面积不一。对于公共图书馆,笔者多年参观图书馆有特别留意大屏展示数据。当前,有许多馆有。江苏省公共图书馆有共享全省实时到馆量(已采集全省107/118家)等数据。其他省份或区域联盟的图书馆亦有做类似的工作。暑假期间,我参观了多家公…

    2024-09-11
    00211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