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丹:算法素养是什么?

吴丹:算法素养是什么?

圕人堂文摘

图谋摘编自:吴丹,刘静.人工智能时代算法素养:内涵剖析与能力框架构建[J].中国图书馆学报,2022,48(06):43-56.

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强化了技术环境对社会发展的影响,算法的广泛应用塑造着新的社会结构与规则,也对人们的信息处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算法素养作为人工智能时代重要的素质能力集合被提出。

在信息时代,信息成为世界运行所仰赖的血液、食物,信息素养则成为人类参与工作和日常生活的基本能力,也成为图书情报学科的重要研究话题。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社会先后经历了信息时代、数字时代、大数据时代、人工智能时代。为应对技术环境变化,以信息及其载体、表现形式、服务形式为核心,出现了诸如“计算机素养”“数字素养”“数据素养”“AI素养”等概念。

综合已有文献对算法素养的定义,融合功能型定义与解释型定义两大方向,将算法素养定义为:“具备感知、理解和使用算法的能力,能够正确使用以算法为驱动力的产品并具备对算法社会的适应能力。”以此为基础,对算法素养的功能进行更详细的解释,即具备算法素养的人能够:①拥有使用算法及相关技术工具解决所遇问题的能力;②意识到并理解以算法为驱动力的社会及其运行规则;③能够对算法及其产生的正面、负面效应进行客观评价,具备算法风险意识。

算法素养是人工智能时代人类适应社会技术变化的体现。基于对相关概念溯源与算法素养定义的梳理,结合算法素养界定的核心思想,从个体与社会两个角度对算法素养内涵特点进行解读。

首先,算法素养反映的是社会技术环境对个体的能力素质要求,理解其内涵有两个关键点。①时代背景。算法素养的产生以人工智能技术发展为时代标志,是算法普遍应用与算法负面效应暴露等内外动因推动的结果。算法素养与计算机素养、数据素养等概念的核心区别在于时代的独特性。②素养本质。尽管算法素养是素养在人工智能时代的革新,但它与信息素养、数据素养等概念一脉相承,从本质上看仍属于人类素质能力范畴,对算法素养的研究也应以人为核心展开。

其次,算法素养是内化于个体的能力集合,涵盖意识、技能、知识等多个方面。从个体的角度理解算法素养有三个关键点。①面向问题解决。算法素养的核心价值是增强个体对技术环境的适应能力,适应技术环境则要求个体能够使用算法及关联技术工具解决具体问题。②感知并理解以算法为核心驱动力的社会。算法素养要求个体能够感知社会发展中的驱动力变更,并将个人作为这一变更的参与者,共同参与到算法决策和管理中。③辩证理解算法价值。算法素养需要个体全面理解算法应用的价值及其对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影响,包括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

人工智能技术改变了社会驱动结构,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着社会价值和文化观念的转变,对身处社会环境中的“人”也提出了新的能力素质要求。20世纪70年代为应对计算机技术发展,学者们将目光聚焦于信息素养,围绕个人信息处理的意识、能力开展研究。而今以算法为支撑的人工智能时代也为素养研究带来了机遇与挑战。尽管算法素养仍是一个探索中的概念,但随着算法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日益凸显,应当尽早关注其带来的技术鸿沟与社会风险,算法素养极有可能成为新的突破口。

 

编辑:图谋

封面及文内图为圕人堂成员麦子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微信公众号圕人堂LibChat出品,转载请注明出处

圕人堂QQ群(群号:311173426)

为图书馆及图书馆学相关人员交流群

吴丹:算法素养是什么?

1、推书网发布的文章《吴丹:算法素养是什么?》为推书网注册网友“圕人堂LibChat”原创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推书网文章《吴丹:算法素养是什么?》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作者文责自负。

3、推书网一直无私为图书馆转载发布活动及资讯动态。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推书网不承担责任。

4、本文转载链接:https://tuibook.com/duihua/35569.html

(0)
上一篇 1天前
下一篇 1天前

相关推荐

  • 常永平:关于加强馆配电子书知识产权保护的思考

    互联网改变了传统的出版业,也改变了人们的阅读方式。如今,越来越多读者使用手机、平板电脑等终端阅读电子书。电子书作为一种全新的阅读形式出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它是将传统的纸质书通过计算机网络以数字化的形式实现,它为广大读者获取信息提供了一种便捷的途径,大大改变了读者阅读书籍的习惯。电子图书的出现使得阅读的载体、方式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据统计,2021年我国人均阅读3.30本电子书。读者对电子图书的阅读需求,也推动着数字出版产业快速发展。2022年我国数字出版行业实现两位数增长,显示出现在和将来必将出现持续强…

    2023-05-24
    00
  • 金庸诞辰百年 专访沈西城、吴思远: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金庸的读者

    沈西城,原名叶关琦,香港作家,香港《武侠世界》杂志社前社长,出版有《旧日沧桑》《西城忆往》《西城纪事》等著作。他曾为金庸的《明报》写稿,但并未在《明报》工作。与金庸见面次数虽不多,他但直呼查先生看人准,因为金庸曾说:“小叶坐不定的,不适合做编辑工作,但写东西还是可以的。” 因家在《明报》附近,沈西城经常与金庸的《明报》同事聊天,得知了不少金庸轶事,细节非常丰富。后成书名为《金庸往事》,篇幅虽不长,但还是有不少有趣的故事。沈西城说,如果读者觉得他这本书薄就对了,说明大家觉得有意思,还想继续看。再者,…

    2024-03-09 文化对话
    00
  • 偷师马伯庸的写作秘诀,你也能写出爆款

    从《长安十二时辰》到《长安的荔枝》,再到《太白金星有点烦》,马伯庸爆款频出,他的作品既有精彩的故事情节,又有复杂的人性探究,还能用古人的故事来展现当代人的心理和行为困境,引发当代人的共鸣,戳中时下的痛点。当然,这一切都是他常年坚持不懈写作的成果,他的写作方法也许对你而言,有借鉴的意义。 01、不要等万事俱备再开始写 很多人觉得自己的写作技巧还不够娴熟,故事构思还不够成熟,或者担心自己的作品不够完美,于是迟迟不肯动笔。 其实我们不需要等待完美的时机来开始写作。先完成,再完美。意味着我们要采取行动,勇敢…

    2024-02-27
    00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