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城》:他不如意的人生,给我们敲响了一记警钟

看过《围城》的人,基本都不喜欢方鸿渐,他不学无术,优柔寡断,没本事脾气还大,学业、事业和家庭无一不失败,书里书外都被人看不起。

从他归国走下邮轮的那一刻,他的人生就一直在走下坡路,并且没有上升的迹象。

冯唐说,人的一生,好坏皆是咎由自取。

方鸿渐的人生一团糟,除了时代的因素,究其根本,还在于他自己。

作为普通人的我们,既看不上方鸿渐,也害怕活成方鸿渐,但每个人身上都多多少少带点方鸿渐的影子。

他不如意的人生,给现实中的我们敲响了一记警钟。

 

方鸿渐人不坏,还有点小幽默,按理说,挺招女孩子喜欢的。但不管是爱情还是婚姻,都十分狼狈。

方鸿渐有一个思维方式,只要发生不好的事,都是别人的错。

方鸿渐喜欢唐晓芙,面对苏文纨的热烈,也不拒绝,一边和苏文纨暧昧,一边以约会苏文纨为幌子,追求唐晓芙。

和苏文纨的关系暧昧到,再继续下去就该谈婚论嫁了,方鸿渐才说出自己并不爱她,喜欢的是另外一个人,气得苏文纨破口大骂。

苏文纨把和方鸿渐的事一五一十全都告诉了唐晓芙,还给唐晓芙看了方鸿渐写给她的拒绝信。

其中一句“我没有借口,我无法解释”,使唐晓芙十分气愤,认为方鸿渐是一个玩弄感情的骗子。

苏文纨还告诉唐晓芙,方鸿渐住的周家是他的岳父家。

在回国的船上看中一位鲍小姐,鲍小姐走了,立即追求自己,在欧洲念书,得到的却是美国学位。

这并没有添油加醋,她说的句句属实。

也因为唐晓芙当面揭穿了方鸿渐,俩人的关系也就此彻底破裂。

《围城》:他不如意的人生,给我们敲响了一记警钟

面对唐晓芙的绝情,方鸿渐把一股怨气全撒在苏文纨身上。

面对爱情的失败,方鸿渐不反思自己三心二意,首鼠两端,反而一味指责抱怨,认为全是苏文纨捣的鬼。

不懂反思自己的人,永远不会成长,只会在同一个地方反复跌倒。

爱情里是这样,到了婚姻里,还是如此。

《围城》的结尾,方鸿渐和后来的妻子孙柔嘉大吵一架后,方鸿渐决定去重庆,孙柔嘉离家出走。

而这次吵架也源于方鸿渐把问题全都归咎于孙柔嘉。

方鸿渐和孙柔嘉的姑姑陆太太不和,回家的楼梯上无意听到陆太太说他坏话,他气愤不已,想进门理论,又怕被下人看见笑话,就又悄悄溜出门去,到街上闲逛。

肚子饿了,想去吃饭,发现钱袋子不见了,回家去,坐电车的钱也没有,只能在冷风嗖嗖的晚上走路回家。

此时的方鸿渐把一股怨气都算在孙柔嘉头上。

《围城》:他不如意的人生,给我们敲响了一记警钟

他是这样想的:假如陆太太不来,自己不会上街吃冷风,不上街就不会丢钱袋,而陆太太是柔嘉的姑母,是柔嘉请上门的,没请也冤枉她。

方鸿渐的想法很奇葩,自己心里不爽快,七绕八绕的也要把责任推到别人身上。

他借机生事,大发了一通脾气,推了孙柔嘉一把,孙柔嘉扔梳子误伤了他。

小说的结尾没说俩人离婚,但这样的婚姻维持下去也是痛苦。

从爱情到婚姻,方鸿渐的思维方式没有任何改变,出现问题永远都是别人的错。

他不会从自己磕磕绊绊的人生中吸取经验教训,一生都在原地踏步,活成了个巨婴。

有人说,不懂反省的人,只会从生活的这个坑掉进另外一个坑。

面对婚姻的困局,与其埋怨别人,不如反思自己,审视自我,完善自我,转变观念,修正行为,才能打破人生的死循环。

 

方鸿渐的一生,不论做任何事,都是浑浑噩噩,得过且过,完全被外界的力量裹挟着往前走,随波逐流。

上大学时,学不了土木工程,从社会学系转到哲学系,最后转入中国文学系毕业。

出国留学,既不抄敦煌卷子,又不访《永乐大典》,也不找太平天国文献,更不学蒙古文、西藏文或梵文。

四年中倒换了三个大学,随便听几门功课,兴趣颇广,心得全无,生活尤其懒散。

看银行卡里快没钱了,就计划回国,为了给家人一个交待,就买了一个假博士文凭。

《围城》:他不如意的人生,给我们敲响了一记警钟

工作上,他也是得过且过,想着自己是个副教授,犯不着太卖力气。

讲授伦理课,不好好备课,东拼西凑点知识,课上得枯燥无味,学生缺课的越来越多,不得不靠点名来保证听课的人数。

到欧洲留过学的人,结果连最基本的英文都不通,教程度最差的那一班英文,改的卷子错误百出,学生给系领导写信投诉,说他没资格教英文。

他不喜欢孙柔嘉,也明知俩人不合适,可在孙柔嘉费心机营造的舆论压力下,被迫就范,稀里糊涂地结了婚。

婚后,俩人三天一大吵两天一小吵,以最具杀伤力的语言攻击对方,看得读者都感到窒息。

方鸿渐一事无成,不是没有理由的。

他得过且过,没目标,没想法,没主见。

学习上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工作上从不钻研进取,面对婚姻大事也是昏头昏脑,从来没有试图主动去掌控生活,而是任由自己被各种境况牵着鼻子走。

《围城》:他不如意的人生,给我们敲响了一记警钟

有目标的人在奔跑,没目标的人在流浪,方鸿渐的一生从肉体到精神都在四处流浪。

得过且过的人,终将一无所获。

其实,好的人生都是有目标有规划的,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专注做好手头的事,并向着目标不断前进。

普通人的一生很难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有明确的目标,人生会充满活力,不至于虚度光阴,无所适从。

 

《围城》里,方鸿渐到三闾大学的经历,简直就是一出现实版的职场现形记

同事之间拉帮结派,争权夺利,背地里使绊子,方鸿渐一没实力,二不站队,说话还口无遮拦,得罪人而不自知,最终在其他同事的联合排挤下,灰溜溜地离开了。

从方鸿渐得罪韩学愈的那一刻开始,他被解聘的结局似乎已注定了。

《围城》:他不如意的人生,给我们敲响了一记警钟

得知韩学愈的文凭时,方鸿渐吓了一大跳,因为是和他一样的假文凭。

同样是假文凭,方鸿渐心虚得觉得从教授降为副教授已经是恩赐了,韩学愈却伪造出一副博学多识的模样,把自己在知名杂志的广告栏和通信栏上登过的两则启示,宣扬成在大刊物上发表过著作。

靠着这种虚假包装,韩学愈成功糊弄住了所有人,还被聘为历史系主任。

这样的人是地地道道的小人,避之唯恐不及,方鸿渐却怀疑他文凭造假后,故意套人家的话,坐实了这个事情。

不单如此,他怀疑韩太太不是美国人,怂恿赵辛楣去盘问几句,赵辛楣说他吃了人家的饭,还要管闲事,探听人家的隐私。

知道了小人的秘密,假装糊涂还来不及,方鸿渐还要故意去探听,去坐实,只会给自己带来无穷无尽的麻烦。

果然,韩学愈心虚,一定要除去方鸿渐而后快。

后来,方鸿渐被传闲话,被离间同事关系,被学生告发,乃至最后被解聘,基本都是韩学愈在背后捣鬼。

得知方鸿渐被解聘的消息后,韩学愈在家里高兴得跳起来,晚上还大请同事。

《围城》:他不如意的人生,给我们敲响了一记警钟

世间百态,复杂而又险恶。

生活中什么样的人都有,与其和小人针锋相对,不如自己学会洞察人性,圆融通透。

了解人性的光明和阴暗,善良与丑恶,看透别人的真实动机,不揭穿,不说透,保持冷静和警惕,才能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少走弯路。

一个成年人,看懂人心,看透人性,才是真正的内心成熟。

 

有人说,读《围城》的时候,你会笑,会心地笑,脸红地笑,笑书上的人,笑身边的人,也在笑自己。

曾几何时,我们也像方鸿渐一样,眼里只有别人的错。

人生难免犯错,但要学会调整,学会改进,毕竟,生活给你那么多波折,不是为了让你不停重复。

真正成熟的人,都懂得对自己的人生负责任。

愿我们每个人都能打破内心的围城,活出真实而自在的余生。

1、推书网发布的文章《《围城》:他不如意的人生,给我们敲响了一记警钟》为推书网注册网友“推书网”原创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推书网文章《《围城》:他不如意的人生,给我们敲响了一记警钟》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作者文责自负。

3、推书网一直无私为图书馆转载发布活动及资讯动态。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推书网不承担责任。

4、本文转载链接:https://tuibook.com/shuping/46686.html

(0)
上一篇 2024-11-25 11:18
下一篇 2024-11-25 11:23

相关推荐

  • 每天读本书:解读《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

    前言 你好,今天为你带来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这本书是英国心理咨询的经典之作,它以寓言的方式,讲述了蛤蟆先生在经历一系列挫折后,通过与心理医生苍鹭先生的十次会谈,找回自信和快乐的故事。 在英国,蛤蟆先生是一个家喻户晓的角色,他来自著名的童话《柳林风声》。他性格活泼,爱冒险,常常与朋友们踏上刺激的旅程。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这位充满活力的蛤蟆先生却陷入了深深的抑郁之中。他失去了往日的笑容,将自己关在屋子里,生活失去了色彩。他的朋友们察觉到他的变化,鼓励他寻求心理咨询的帮助。 …

    2024-01-03
    00290
  • 《光从哪里来》这本书改变了我的职业生涯

    作者: 远子 出版社: 上海文艺出版社 出品方: 重光relire / 艺文志eons 出版年: 2024-1 「这本书改变了我的职业生涯。」写下这句话时,我意识到我已经在不同的场合跟不同的朋友反复表达过这个意思了。这本书是远子的全新力作,小说集《光从哪里来》。因为这本书,我做了一个新的图书品牌:重光relire。这是这个新品牌的第一本书。 01、一场接力跑 1月21日,我们在重庆的刀锋书酒馆做了《光从哪里来》的首发分享会,嘉宾之一渡边是这本书的第一任编辑。三年前,我在参加东来《奇迹之年》刀锋分…

    2024-02-05 图书评论
    00320
  • 张书琴:埋葬在故里的月光

    读罢,我怅然地望着远方。在意识朦胧间,我又一次回想起那个我生活了二十年的村庄。 ——题记 这是一本让我读着读着,就想要落泪的书。仍记得,好几年前人们就在思考:城乡变革究竟给村庄带来了什么?在这本书里,作者或许并没有讲述所有的变化,但我依旧能够感受到,那小小的村庄发出的些微历史的叹息。 塔尔坪,在“我”的心目中最大的意义,就是它见证了“我”与所爱的亲人之间的生离死别。在村民的一次次谋求生计的樵采里,在树木一阵阵无声叹息的告别中,炭笔在小屋的墙上画下一道又一道的痕迹,在困苦里长大的孩子,终究背负着故…

    2023-06-07
    00470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