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生活,不过是有饭有诗,有家有远方-明天也是小春日和精彩书评

“如果有一天我能够拥有一个大果园,我愿放下所有追求做个农夫去种田。每一个早晨我耕耘在绿野田园,每一个黄昏我守望在乡间的麦田”,大乔小乔这首《农夫渔夫》里唱的可不就是人们最向往的那种田园之乐。在人们还仅仅只能在城市里畅想的当口,有邻居却已经践行着这样的生活方式,他们就是《明天也是小春日和》的主人公津端夫妇,英子女士和修一先生。
英子和修一的生活几乎符合所有小清新们对理想生活的想象。他们身躬力行着与自然和平相处的法则,在春夏秋冬的节律里出产自己的粮食和心情。

书里所呈现的是个无忧的伊甸园,仿佛没有忧愁没有病痛,只有两个如孩子般的老人在属于他们的院子里建立爱的家园。八十岁的英子依然不重样地做着拿手的美食,八十五岁的修一还能骑着赛车飞驰在小镇的街道里,一趟趟寄送给孩子和朋友的园子里的收货。对于人生苦痛,书中只一代而过,可轰轰烈烈的坎坷和欢欣只是以时间的方式换了副面貌,藏在了那些古董般珍宝一样的日常物什里。我们虽看不见它们真实的发生,却能看见那之后沉淀下的尘埃和痕迹。“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少时学诗,哪懂里面的天真抱朴的心愿、略尽沧桑的归路和终能返自然的满足。正因为此,环绕在这所小木屋里所有的平淡、温柔、宠溺和童心才更加的可贵。过尽千帆依然如孩童般睁着赤子之眼和“惊奇之心”,这恐怕是两位老人一生的追求也是他们所有的生活智慧。

这个家里的所有细节都充满朴素的美,让人不禁想起小津和侯孝贤电影里的画面。依着季节的变化改变家里的装饰,不同的季节,屋子的温度、光线、触感都不一样,老人对此乐此不彼。爱折腾的修一还会不定期调整家具的摆放位置,让家焕然一新。就算是随意摆放的物件也都透露着他们小心维护生活之美的严肃认真。一个小小的空间被有心人装点得有滋有味,小木屋就像个懂得换装的女孩,只需要最简单的衣着,就可以把自己打扮得合宜而百变。

不过这个屋里最打动人的是处处萦绕着的爱的气息。被爱环绕的家当然让人羡慕,但懂得爱却并不是易事。可是那些黄色小标牌、留言板、木板明信片、码满书架的日记本,分明又在说,它其实不难。英子和修一家里的每一处微小细节,好像都在告诉我,所谓爱,无非是懂得体味,然后有所行动。体味爱人的感受和情绪,用他最舒服的方式和他相处,以土地和植物们想要的方式对待他们,感受四季的颜色和味道,不打扰也不打乱这一切。用这整个体味的心去生活,生活自然会厚爱你。

两个老儿童一个严谨,一个随性,一个酷爱整理,一个喜欢收藏。一个在里厨房看世界,空间再小也能叱咤风雨,一个在船舱里尝百味,世界再大无非酸甜苦辣。不管事情大小,不论身处何处,这样水手般的勇敢,和诗人般的敏感却是他们共同拥有的美好秘密。所以我想,即便换了天地,生活一样能被他们经营得美妙甘甜,每天都是小春日和。

暂且先不想象自己有个大果园,如果有一天,能被英子和修一夫妇邀请,去看看他们的饭和诗,家和远方,那也是够美的事情了吧。

来自: 阿拉蕾

1、推书网发布的文章《最好的生活,不过是有饭有诗,有家有远方-明天也是小春日和精彩书评》为推书网注册网友“推书网”原创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推书网文章《最好的生活,不过是有饭有诗,有家有远方-明天也是小春日和精彩书评》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作者文责自负。

3、推书网一直无私为图书馆转载发布活动及资讯动态。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推书网不承担责任。

4、本文转载链接:https://tuibook.com/shuping/21061.html

(0)
上一篇 2024-02-17 23:35
下一篇 2024-02-17 23:35

相关推荐

  • 《小谎言》精彩书评:埋在大小谎言下的不堪

    莉安·莫利亚提的《小谎言》封面上醒目地展示着一根硕大、斑斓的棒棒糖,正在碎成千片万片。以这样的封面呈现来展示书中人物看起来甜美的生活,以及他们藏起来的糖衣包裹的谎言是如何碎成齑粉这件事,是一个绝好的暗喻。 在《小谎言》及其前作,包括2013年撼人心魄的《别对我撒谎》(The Husband’s Secret),莫利亚提按时间顺序叙述的这个故事,起初似乎是简单而不足提的,写的不过是在她的祖国澳大利亚的人妻与母亲们每天重复的日常生活。除了她们偶然使用“李好”(gidday)以及澳洲的其他俗语,住在悉尼附近彼立威半岛的女人们如此闲适…

    图书评论 2024-04-03
    00266
  •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书评:以热爱守护热爱——评叶谦《冰川之下》

    本文刊发于《中国出版传媒商报》2024年8月30日 本文作者: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 严程 作为大学里的通识教育工作者,我常常与同学们讨论科普写作的话题,希望大家在走上专业研究的道路时,还可以兼作科普学者,为广大读者提供前沿、准确、易读的科学信息。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有部分已经进入大学的青年朋友甚至没有读过多少科普读物。当我好奇在课堂之外,他们去哪里获得更多科学知识时,很多人的回答是网络搜索、视频网站,也有人会查论文、读文献。但是,前者在保证知识准确性方面的困境与后者对专业门槛的要求,使得这些回答并不令人…

    2024-09-09 图书评论
    00218
  • 今天过不了查重的古书为何会成经典

    最近的两部古书看起来原创度低,常常被质疑。但丝毫不会撼动这俩书的经典地位。很多人对比之下要怀疑,凭啥,简直近乎抄了一半甚至一半以上…… 这两部书分别是北宋司马光主编的《資治通鑑》和南宋朱熹的《詩集傳》。我谈谈我的理解: 一、古人得书极难 今天一个普通业余爱好者拿出两千元,至多五千、一万元人民币即可置办基础典籍排印本。而古人,宋以前基本上抄书,宋以后也仍有抄书。而到了明代,宋濂还写《送东阳马生序》,到清代,袁枚还在写《黄生借书说》。杜泽逊教授分析,古人不是懒不是笨,是真的得书极难,所以有时候举国之力修…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