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21日至23日,“2024古籍数字化与活化利用会议”在江苏省南京市成功举办。会议以“数字化赋能古籍新生”为主题,与会嘉宾围绕古籍活化利用、普及推广方面的创新做法、特色亮点和阶段性成果等话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图林君对嘉宾主旨报告进行整理,予以特别呈现。
传承与创新:利用短视频促进古籍活化
周云岳
陕西省图书馆党委书记、馆长
我在陕西省图书馆工作了七年多,在古籍方面学习了不少,在这里,我代表陕西省图书馆和大家分享我馆利用短视频进行古籍数字化与活化利用的几个案例。
陕图有三个馆区,2024年4月23日开馆的高新馆区有8.2万平米,加上长安路馆、西大街馆,全馆建筑总面积达到13.3万平米,是西部地区面积最大的省级公共图书馆。
一馆三区,统一格局,目前陕图馆藏纸质文献650万余册/件,古籍及民国文献超过40万册/件,古籍种类分布较齐全,历史文献价值比较高,藏量居陕西省首位。其中有273部古籍入选《中国古籍善本书目》,53部古籍入选(前六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其中有宋元刻本《碛砂藏》5646卷,清雍正铜活字版《古今图书集成》4652册,这两部文献为陕图的镇馆之宝。
相较于江苏,特别是南京等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公共图书馆,陕图在建设指标与数据上还存在很大的差距。作为内陆地区的省级图书馆,我们在不断学习探索,想方设法尽可能迎头赶上,争取缩小与兄弟馆的差距。我们不仅要做本省的标杆,还要力争当西部地区图书馆的示范。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视察时说,陕西各方面要做西部示范,西部标杆。按照这样的要求,我们陕图积极探索创新,作出了有影响力的一些工程项目。
今天分享的案例题目叫“传承与创新:利用短视频促进古籍活化”。2022年4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意见》,提出要加大古籍宣传推广力度,多渠道、多媒体、立体化做好古籍大众化传播。响应国家号召,我馆近几年在古籍数字化与活化利用方面采取了多项措施,除了对珍贵古籍进行大批量的数字化,精选高仿复制,还研发了一系列古籍元素的文创产品。在古籍短视频制作方面开拓创新,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古籍部有八九个年轻人在不断开拓视野,研究怎么能让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和现代生活有机结合起来。
去年,我馆参加了由国家图书馆联合字节跳动公益举办的“识典杯”古籍内容创意季比赛,我们的短视频“谁在大明朝造了个自行车”获得了最高奖项——“古籍新说”大奖。今年陕西省文化旅游厅高瞻远瞩,在4·23世界读书日期间,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面向全省各级各类图书馆开展了“叫醒图书馆里的宝贝”——全省图书馆馆藏古籍及珍品短视频征集及展播活动,在全省范围内将古籍短视频活化落地推广。陕图理所应当地成为这次活动的主办单位,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我馆也获得了三项嘉奖,分别是优秀组织奖,短视频《中国古人吃甚饭?〈古今图书集成〉告诉你》获得了一等奖,短视频《从〈典籍格言〉中看古人必读的爆款书单有哪些》获得了二等奖。我们经过认真的总结分析,从参加的这两个比赛中获得了一些点滴启示,希望能给大家提供参考。
第一条启示,是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教导,紧贴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往往代表了国家的发展方向。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关注古籍活化的问题,希望图书馆能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这就意味着古籍活化事业可以得到国家的各项资金政策支持,可以得到广大媒体的关注,同时一些大型企业、公司在赞助国家的公益文化事业时,也会更愿意资助古籍活化项目。
我们图书馆在这个方向上的努力是有效的,也是有帮手的,不愁资金来源,这也正是紧跟国家大政方针的体现。相信各位图书馆同仁也充分感受到了国家对古籍事业的强力支持。
媒体对此也报道频频,媒体朋友们特别喜欢做古籍相关的报道,比如古籍修复师修书的过程,每年的晒书活动更是媒体关注的热点。陕西省图书馆今年获的两个奖项,得到了央媒和省媒的报道和转发,媒体的关注也和我们近年来强调文化自信息息相关。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说过,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哪有什么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社会主义道路。所以我们要宣传文化自信,宣传中国特色,而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文物、遗产、古籍,其中绕不开的就是古籍。
一些大型企业也有自己的公益部门,他们也很愿意赞助图书馆做古籍活化相关的事。比如字节跳动公司,和国家图书馆一起做了很多项目。8月20日,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字节跳动公益正式启动了第二期古籍保护与利用公益项目。字节跳动将继续提供捐赠,支持国图、陕图等多家图书馆开展珍贵古籍修复。这次二期修复的项目,将重点支持修复国家图书馆藏《通志》,还有陕西师范大学图书馆馆藏的敦煌文献绘画作品等。阿里巴巴也在构建自己的古籍数字化平台,叫“汉典重光”。图书馆如果可以和这样的大型企业合作,在古籍方面进行探索,一定会获得资金支持、流量支持,以及人员培训,这对社会来说也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在陕西省,“叫醒图书馆里的宝贝”征集活动中,一等奖视频《中国古人吃甚饭》,最早创作的灵感来源也是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2024年4月21日,人民日报头版的一篇文章《“要树立大食物观”——总书记的人民情怀》上面提到习近平总书记说过,解决吃饭问题,不能光盯着有限的耕地,要把思路打开,树立大食物观。在这句话的启发下,我们的馆员就想探索一下,中国古代人对吃到底是什么观念?美食是什么?古代人究竟吃哪些东西?通过馆藏来找,最后发现中国古人吃得很丰富,吃的种类就分几十种,于是创作了这个视频。
总的来说,第一条的启示就是紧跟习总书记的重要讲话,这既是我们工作的出发点,也是我们工作的落脚点,更是我们工作的灵感来源。
第二条启示,是重视短视频平台,用大众喜闻乐见的语言宣传古籍,做有网感的图书馆员。
图书馆在大众看起来可能是比较“世外桃源”的一种职业。有人说“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句话也可能是我们许多馆内同志们在年轻时的雅趣。与此对比的是抖音、快手、微信视频号,这些平台一般被人们认为是比较“俗”,导致很多人轻视短视频平台的内容与作用。
就我个人的看法,短视频已经是大多数中国人休闲时的第一娱乐选择,爱它也好,恨它也罢,都没有办法忽视它。在座各位不得不承认短视频的巨大影响力,现在短视频自媒体比传统媒体,比电视台、报纸的宣传力量更大,影响力更大。从数据上看,我们也应该重视短视频平台。如果不做调查,大家普遍觉得普通人看短视频就是看一些搞笑的、无厘头的东西比较多,古籍类的短视频就算发出来也不会有人看。但是在这里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个反直觉的数据,根据抖音官方统计,在抖音和今日头条上每天有三千万人看泛古籍的相关内容,说明大众也是喜欢以视频形式了解古籍的。我们要有网感地去创造出大众喜闻乐见的作品。这个网感是什么?可能谁也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义。
一个网感比较好的视频作品要体现哪些元素呢?要能把握大众的兴趣点。大家关于古籍的兴趣点在哪里?官方的抖音和低质的内容不一样,如果不仔细研究,就容易误判。过去比较强调古籍的装帧等特点,这些信息固然重要,但大众往往缺乏背景知识,可能实际上也不关心,如果还是照本宣科地讲,以讲述版本知识的形式去制作短视频则没有看点,根本不会带来什么流量。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我们馆认真做了大量的调研工作,统计了国家图书馆、多家省级图书馆、《典籍里的中国》节目等官方抖音账号,我们想知道三千万人看古籍内容时究竟在看什么东西,到底喜欢什么。通过调查分析,发现许多点赞量或者评论量比较高的短视频内容是古籍与科技元素的结合,包括古代的一些医学、建筑学、美学、营养学,也包括对《永乐大典》是否包含近代科学萌芽的一些讨论。
有了对于观众品味的调查研究,我们的几位馆员特别选取了明代科学家王徵和他发明的自行车作为主题,通过短视频介绍明代的机械学,而且还用乐高积木复原了自行车,让车子能够运动起来。这个视频果然受到大众的喜欢,观看量达到了250万人次。许多观众深度参与评论。有的人认为车子能动,是把势能转化为动能,有的人认为这辆四百年前的自行车和他在大学里参加无碳小车活动时的参赛车运行原理一样,这对我们馆来说也是一种启发。
要会玩“梗”,语言要幽默。“梗”这个东西类似黑话。在现在的互联网上,一个创作者如果可以玩各种“梗”,那么其他认同这种“梗”的网友会觉得很亲切。我们馆制作的“谁在大明朝做了一个自行车”短视频,讲到主人公王徵并没有在书里完全透露自行车的全部制作细节时,使用了法国数学家费马相关主题的背景图片,这也可以算是一个数学“梗”。乐高自行车运行时背景音乐用的是陈奕迅的歌曲《单车》。除了玩“梗”,也可以运用一些其他形式,让视频幽默起来。比如视频“中国古人吃甚饭”本来使用的是佟湘玉AI配音作为解说,但是在讲到中国古代十几种饮食时,切换了相声贯口的声音,对食品进行了罗列,并且进行了加速,成功营造出一种幽默的反差感。
什么才是好的视频?大家都在做,我们也是刚刚起步,正在学习,也正在探索。有一条标准,放之四海皆准的,那就是在创作时要真正把自己当成一个观众,从观众的角度,用观众的眼光来审视,看看自己创作出来的视频是不是能让自己有兴趣看下去,是否能让自己身边的朋友观看。
第三条启示,我们作为公共图书馆,也是公立机构,要坚定职业操守,保证知识准确性,不能为了流量故意传播模棱两可甚至错误的知识。目前短视频平台确实有很多为了流量故意编造的视频,他们往往受经济利益驱动,我们公立机构应该谨记公益属性,严格审视视频中的观点和知识点,确保创作出来的视频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有正能量。要特别确保视频内容的客观、中立,不要伤人不要害人,也不要得罪人。
我们发现短视频平台还存在着许多争议性的话题,比如有些创作者认为《永乐大典》开启了西方的工业革命,也有许多人对这一观点嗤之以鼻,他们在评论区往往争论比较激烈。
我们作为公立机构,不是不能用自己的创作参与讨论,而是在讨论的时候应秉持文献学的传统观点,一分证据说一分话,不能为了流量故意制造争议,违背事实。陕西师范大学于赓哲教授2024年2月11日发布短视频,谈了关于抖音视频中对《永乐大典》是部什么书的讨论,它的消逝之谜,特别是对《永乐大典》的记忆与回归做了简单的梳理,从而以一种科学的态度参与到讨论中。对于争议性比较大的问题,公立机构的创作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于教授这条短视频创作的方法与路径。
陕西省图书馆以后将不断积极与兄弟馆、兄弟单位加深合作,也鼓励馆际之间的灵感碰撞。六朝帝都,古韵犹存,金陵文脉,绵延新风,愿南图与陕图一如既往地南来北往,携手东西合作,共同缔造苏陕图情事业辉煌。
(本文根据速记内容整理)
-END-
整理:郭桐
编辑:路月
初审:白玉静
复审:白玫
终审:何光宇
1、推书网发布的文章《传承与创新:利用短视频促进古籍活化》为推书网注册网友“推书小编”原创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推书网文章《传承与创新:利用短视频促进古籍活化》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作者文责自负。
3、推书网一直无私为图书馆转载发布活动及资讯动态。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推书网不承担责任。
4、本文转载链接:https://tuibook.com/readhb/436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