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道十堰】
十堰地名的前世今生
◎蔡星生
明嘉靖《湖广通志•郧阳府》中记载关于“堰”的地名很多,所辖县区地域中,比如:郧县的“十堰”、“武阳堰”、“盛水堰”;房县的“化龙堰”、“白虎堰”、“白窝堰”等;郧西的“火车堰”、“香口堰”、“五里堰”等;更有竹溪的“头堰”、“第二堰”、“第三堰”、“甘溪堰”、“官堰”、“老虎堰”等十个堰。而我们所讲述的“十堰”却是“山川郧阳记载:十堰,在县南,因溪作十堰以溉田。”也就是主要围绕百二河沿线及相关的十堰围塘而成堰的故事。
一、地名的变故:老十堰——小十堰——大十堰
(一)老十堰:十堰地名可以追溯“根源”
十堰本是明代先民在以百二河上为主线及相关水域修建的十个梯级水利工程,在“县南六十里,引溪水为之”(万历《郧阳府志》卷19<水利>),即拦水为10个“堰”,古时统称为“十堰”。这是十堰地名的“本源”。
十堰地名源头最早可追溯到明成化、嘉靖年间。军事屯兵需要,以百二河沿线为主线及相关水域民众垒石为埂、拦蓄河水而修筑的十道堰塘。堰塘蓄水,灌溉农田,补充军需,滋养百姓,促进了农耕文明进步。时代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十堰便因约定俗成而成为以百二河水系为主线及延伸区域指代名词。这便是古代人称的十堰,现今研究历史的人们称为“老十堰”。
(二)小十堰:十堰地名所辖地域“扩展”
1969年12月1日 在鄂西北的崇山峻岭中,以十堰地名建市的“十堰市”宣告成立。
让我们回顾一下成立的过程:1969年2月,襄渝铁路十堰段工程全线开通;1969年4月2日 黄龙滩水电站工程开工;1969年底二汽建设现场开始大规模开工;1969年11月24日国务院批准“撤消郧阳十堰办事处,设立十堰市(县级),由郧阳专区领导;1969年12月1日省革委会下发鄂革【69】第152号文件通知:决定撤消“郧阳十堰办事处”,成立湖北省十堰市。该市为县级单位,归郧阳地区革命委员会领导。在“老十堰”的基础上,辐射管辖地域扩展了。当时的十堰市,人们习惯称为“小十堰”。
(三)大十堰:十堰地名行政区划“外延”
1994年10月22日,郧阳地区和十堰市合并,成立新的十堰市。具体情况:1994年10月22日,湖北省人民政府根据国务院批复,通知郧阳地区和十堰市合并。合并后仍称十堰市,实行市领导县(市、区)的体制。在“小十堰”的基础上,辐射更宽,管辖地域更广了。现在的十堰市,通俗说法称为“大十堰”。
二、地名的变迁:流域——区域——区划
(一)流域:百二河上下的围坝筑塘“十个堰”
百度百科:流域(valley; riverbasin; drainagebasin),狭义上是指河流的干流 和支流所流过的整个区域 ;而广义上指一个水系的干流和支流所流过的整个地区。《茅箭志》记载:百二河流域发源于大川镇大川村八组老人垭,流经五条岭农场、大川镇大川村、二堰街道百二河村,十堰城区老街、二堰、五堰、在六堰与红卫河、张湾河汇合入神定河,后注入汉江。百二河流域面积55.6平方千米,主河道长28.1千米,河道面积140.43公顷,支沟10条,汉江水系,干流到神定河。百二河流域及相关水域包括“十个堰”引水灌溉的区域。也有另说:明代志书记载堰另有10处。即十堰、九倾坪堰、虎尾堰、白龙堰、尖山堰、黄龙堰、双龙堰、佃户堰(白浪上堰)、么堰(白浪中堰)、谭家堰(白浪下堰) 。明朝成化年间(1465-1487年)编纂的《湖广图经志》卷九(郧阳府)记载:“十堰,在(郧)县南,因溪筑十堰,以灌田。”该志书“艺文”部分,还载有一首题名为《十堰春耕》的诗,诗日:“布谷声中水满溪,南畴北陇把锄犁,劝农不费田官力,腰鼓一声人自齐”(作者韩弼)。清代贾洪诏则在同题诗文中写道:“十堰乘东作,春霖快一犁。鸠呼桑社外,犊叱柳桥西。水足三农慰,晴开万井底。南坪古沃野,丰稔问群黎。”这充分表明,十堰最初仅仅是流域概念,指百二河及相关水域一带山区的农田水利设施,是十个并不起眼,用于灌溉的堰塘。以后“十堰”才逐渐演变成为地名。
(二)区域:更大的地理单元不局限“十个堰”
百度百科:区域相对流域,则是一个更大的地理单元,可以是行政区域或其他基于经济、文化、自然特征划分的区域。自明代,十堰作为地名出现以后,十堰的行政区域,因社会影响力的变化发生改变。《十堰地名志》记载:“十堰”并不是第十个堰的所在地,今“十堰”所在地并没有堰,它的实际地点在百二河上的头堰与二堰之间即陈家街(十堰老街旧称)。1922年,郧县九个区并为七个区,十堰又为第七区。1948年12月郧县解放时,十堰属郧县人民政府管辖。到了1967年,二汽开始在这里建厂,先后划出郧县的十堰区、黄龙区及茶店区的茅坪公社,成立十堰办事处。那时,十堰仅仅还只是一个区域偏僻小镇。随着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与文明的代际传承,十堰便因约定俗成而成为区域指代名词,十堰镇、十堰老街乃至十堰市正是这一名词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具体表现形式。根据现代采访,本地居民介绍:百二河上有头堰,其旧址就在如今的百二河水库坝址上,头堰灌溉的田地主要分布在如今的上湾一带,有配套的水渠引水入田;二堰旧址就在十堰老街小桥下,二堰所蓄之水则灌溉的是富康小区一带的田地,有数百亩之多;三堰旧址在太和医院附近,更准确来说就是计算机学校,三堰蓄水主要惠及姜湾村;四堰旧址在销售处2号门,接近三堰客运中心站;五堰的旧址位于市人民小学和烟草公司之间的河道上,蓄水主要灌溉的是李家岗的田地;六堰旧址就在何家湾附近,也就是如今的宜昌路,那里原来是河湾。没有七堰、八堰、九堰之说,另外4个堰在花果园犟河上拦河修起了头堰、二堰、三堰、四堰,十堰是总称或统称。古时十堰均设有堰会,每道堰有一个堰长,下设若干派,每派一人,具体负责分水灌溉。每年开两次堰会,筹集资金,商量修理堰塘和水渠之事。春节之前,聚会一次,叫做吃堰会,凡是修堰的人均摊,参加会餐。史料证明,因为管辖十道堰的管理机构设在古时的张家庄,故人们习惯称张家庄为十堰,当张家庄为陈家街所代替,陈家街便成为十堰街。
(三)区划:国家战略中的十堰远超“十个堰”
区划通常指特定的地理单元,可能是基于行政、经济或其他管理目的而划分的。十堰便是行政区划的一个专有名词。根据国家区划,现在的十堰地域古称郧阳,尽管历史久远,它在商、周时期属绞国、庸国;战国时属楚国;秦汉时属汉中郡长利县;唐、宋时属武当郡郧乡县;元代开始设郧县。到了清朝,十堰地区为郧阳府;民国初年,郧县属襄阳道,当时全县划九个区,十堰属第五区。
直到解放后的调整变化,至1994年郧阳地区和十堰市(小十堰)合并。十堰市(大十堰)的区域划为鄂、豫、渝、陕毗邻地区,位于秦巴山区腹地,汉江中游,东临襄阳、南望神农架、西依大巴山、北屏古秦岭,三千里汉江自西向东横贯全境。辖区总面积2.4万平方公里,人口350万,实现了桑田巨变,世纪中兴。
三、地名的升华:传说——传奇——传神
《广雅》记载:“堰,潜堰也,潜筑土以壅水也。”因河流而诞生,因农事而发展。拦水用的堤坝叫作“堰”,十堰,即十道拦水堤坝。为什么要拦水成堰?民间赋予生动的传说。
(一)传说:“陈家女”成就“老十堰”
古代属于郧阳管辖地的南乡张家庄(史料记载大致在今天的十堰老街区域),出了一个熊姓的大官,告老还乡后,不保晚节,横行乡里,指山为界,强占“九岗十八凹,一百单八岔”的地盘。更可恨的是他纵子作恶,欺男霸女;又可笑的他儿子不器,天生嘴歪眼斜,乡里乡亲讽称他叫“熊歪嘴”。熊歪嘴人歪心不正,一日闲逛到张家庄,发现铁匠铺陈家姑娘,水灵漂亮,顿时心跳如鹿,口干舌苦,发出“癞蛤蟆想吃天鹅肉”恶愿。
陈家姑娘天生丽质,为人热情,人缘也好,却因娘早离世,随父亲打铁,身板强硬,性情刚烈,方圆八里,惹得小伙子们,只能远观,不敢当面造次。
偏巧这熊歪嘴色胆包天,还一肚子坏水。这一日,他远远地呆着,不敢与陈姑娘面见。却差遣家丁哄骗陈家姑娘,到熊家年前帮忙几天。熊家是当地豪绅,陈铁匠家一不敢得罪,二不敢怠慢,说服陈姑娘到熊家几日。陈家姑娘心有余悸,央求陈铁匠锻造一把尖刀用于防身。于是,陈铁匠满足了女儿的愿望,临行前把锋利的尖刀放到了女儿的包袱中。
果不其然,陈家姑娘一到熊家,熊歪嘴就施展邪念。先是限制了陈姑娘自由,又提出要陈姑娘做小老婆,强行与陈姑娘成亲。陈姑娘被迫走了成亲过场,眼在流泪,心在滴血:“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当晚熊歪嘴正要圆房之时,陈姑娘一刀利索解决了熊歪嘴的性命。
想那时,杀人偿命。陈姑娘不知如何是好,跳窗而逃,直奔百二河上游的山梁绝壁,面向苍天,一声长叹,飞身投向白浪滔滔的百二河。陈家烈女命殇百二河道,感动八里乡邻,与陈铁匠一道,为苦命的姑娘垒坝筑塘,以示纪念,形成头堰。岂料,头堰方圆,水润田地,赢得好收成。
陈烈女血祭百二河,造福张家庄的故事,传遍了街头巷尾。百二河流域不断有人聚集,分段垒坝筑塘,先是形成六个堰塘,人们将自发形成的街市(包括张家庄),取名:陈家街。陈家街的繁华,启发了后来的人们,垒坝筑塘而成堰,原来可以造福更多百姓,后来又在在附近的犟河上也筑了四个堰,刚好有十个堰,堰塘的流水最后汇入汉江。
久而久之,十个堰塘所灌溉的区域形成了一个水系村落主体,十堰从十个堰塘,演变为一个以百二河为主体及相关水域的地域名称。明代时,十堰作为地名,正式载入史册。
(二)传奇:“小十堰”的“大手笔”
时光冉冉,历史的车轮,迈向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不起眼的“老十堰”,被国家擎画,扩展了地域,成为包括如今的茅箭区、张湾区的地域名称,六十年代出生的当地人,都称那时的十堰为“小十堰”。谁料,特定的历史时期,“小十堰”成就了“大手笔”。
十堰是座移民城市,不仅因为历史上的一次次大规模移民,丰富了这里的文脉传承,而且因新中国“三线建设”,彻底改写了城市格局。十堰,成了一座与“东风”高度关联的城市,因车而建,因车而兴。
史料记载:1967年4月1日,第二汽车厂开工典礼在十堰炉子沟举行。二汽是东风汽车的前身,1975年建成投产后点燃了“中国人也能自己造汽车”的工业梦想,汽车产量一度占全国总产量的60%以上。
1968年4月,“襄渝铁路”工程开工,在襄阳衔接1966年建成通车的湖北汉丹铁路(武汉—襄阳—丹江口),通达武汉,1979年12月全线建成通车。
随着重要外出通道老白公路的修建,襄渝铁路的建设,地处六县中央的十堰又一次成为了六县的交通中心,这一切都使得二汽定址、十堰崛起成为了不可逆转的趋势。
1969年撤销十堰办事处,在境内设置十堰市,由郧阳专署领导。1973年2月,十堰市升格为地级市,为湖北省直辖。湖北成立十堰市,初衷就是全方位服务二汽建设,十堰市负责人还曾由二汽党委第一书记兼任。十堰城区因车而建,成了东风汽车的诞生之地;百里山沟因车而兴,十堰也因此一跃成为工业城市。那时,国家重点建设十堰,竭力支援人员物资,整个十堰会集五湖四海之精英人士,各种文化也在此交流融合。车城实力突飞猛进,东风汽车风靡中国;众力推动百业发展,百业兴旺活力增强。汇集一代人的艰苦创业,1994年地市合并之前,车城十堰已经达到了一个黄金时期。那时的十堰不仅入围全国城市50强,而且名次还排在了第22位,在全国的小康城市排行榜上位居第六,综合实力则稳居湖北省第二位。
(三)传神:“大十堰”的“大裂变”
1994年,郧阳地区和十堰市合并,仍称十堰市,辖丹江口市、郧县、竹山、竹溪、郧西、房县及张湾、茅箭两区至今。人们说的“大十堰”产生了历史上的“大裂变”。
2009年,十堰城区的人均收入,在全省位居第二位,仅次于省会武汉。因为历史的机遇巧合,在鄂西北贫困山区,十堰城区领先达到小康水平。
在国家战略宏观指导,省市规划的擎画引领,十堰市委、政府英明决策,全市人民团结一心,近些年来,成功打造“仙山、秀水、汽车城”品牌名片,又陆续建成高速公路、民航机场、高速铁路,打通交通束缚;新建一批工业园区,大力招商引资培育电力、医药、设备制造等新产业;发掘汽车产业基础雄厚优势,重塑“车城”竞争力。
比如:十堰因车而建、因车而兴,是驰名中外的“东风车”的故乡,是全国闻名的“汽车城”,是“中国第一、世界前三”的商用车生产基地。2004年东风商用车年产销量首次突破20万辆,中重型卡车的市场占有率在全国排首位,综合实力在全球同行中靠近前三,直逼第一。2005年投资5000万元的东风小康汽车有限公司第一辆汽车上市。2009年东风小康产销20万辆,跻身中国微车行业前三强。同年7月东风商用车发布了“DFCV-863振兴计划”,到2015年,把东风商用车做成亚洲第一品牌;到2025年,实现“世界前三”的品牌目标。2010年10月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正式授予十堰“中国卡车之都”荣誉称号。十堰成为全国惟一获此殊荣的城市。2013年,十堰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650亿元,增长17%;汽车产业产值1120亿元,增长23%;新增规模以上企业304家。
如今,发掘汽车产业链整体优势,十堰正在全力建设“汽车零部件供应链发展联合体”。眼下,十堰共有汽车零部件企业2000余家,生产零部件总成1000余种、零部件4000余种,产品辐射全国,出口72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国内产业链最完善、规模最大的商用车整车及零部件产业聚集区之一。依托零配件供应链优势,驰田汽车近年来投资10多亿元在十堰建起一座造车智慧新工厂,高端重型专用卡车年产能达6万辆。据悉,聚焦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一个全新的汽车工业基地正在显现“新质”活力,一个新型的“汽车城”依然名副其实,到2025年,十堰规划汽车工业总产值将超过2500亿元。
再如:确保“一库碧水永续北送”,成为十堰最重要的政治责任和最光荣的时代使命。丹江口水库横跨鄂豫两省,被当地群众称为“中华大水井”。水库在十堰境内库区面积占比约60%,中线工程全线通水9年来,从丹江口水库调水总量超过600亿立方米!平均折算,相当于每年调出了476个杭州西湖蓄水量。所说,如今,首都北京每三杯水中,有两杯来自丹江口水库。付出牺牲,十堰毅然关停迁建561家规模以上企业;库区18.2万只网箱、21.9万亩围网被拆除,5万名渔民上岸转产;每年会减少20多亿元的税收。但全球30多种主流污水处理工艺中,十堰结合实际应用27种,成为污水处理技术“博物馆”;运用卫星遥感、AI技术,搭建起库区“空、天、地”防护网……十堰人全力以赴当好“守井人”。
还有武当仙山,“仙”在道法自然。细看武当山太子坡、紫霄宫、南岩、金顶等建筑,无不是巧妙利用峰峦的雄壮和崖涧的奇幽,使建筑与山势、岩石、溪流融为一体,这一幅“天然图画”。旅游有发展,康养产业的壮大,为十堰带来了不可限量的产业聚集优势。
经历脱贫攻坚使83.4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后,十堰近年来从养老中心、托幼服务、厕所改造、污水处理、垃圾分类、农村公路等农民身边的“六件事”着手,推进乡村建设,帮助农民就地过上现代化的乡村“怡然自乐”生活。
近年来,十堰把生态保护作为城市发展的根脉,提升到一个新的战略高度,把抓好生态保护与转变发展方式有机结合起来,矢志不渝地抓生态文明建设、抓城市环境改善、抓工业发展转型升级,实现了武当山、汉江水与新兴汽车产业的和谐共生,十堰一跃成为中国中部一颗璀璨明珠。
近年来,十堰先后荣获了“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城市”、“中国生活质量百强城市”、“中国投资环境百佳城市”、“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国家园林城市”、“中国宜居城市”、“中国最安全城市”、“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地市”、“欧洲人最喜爱的中国十大景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低碳生态先进城市”、“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湖北省森林城市”等多项荣誉称号。
十堰市委书记黄剑雄说,这座城市是在艰难困苦中建成的,天然有着难中求成的城市基因。市长王永辉说,作为全省“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统筹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探索“两山”转化路径,是十堰必须承担的使命任务。
十堰,在一次次顾全大局中主动担当国家使命,深刻感悟到国家强盛才能生活幸福的家国情怀,始终代表着十堰人个性的鲜明底色。再度扬帆起航的十堰,正高举生态文明建设大旗,加速实现“绿色”跨越。一座“经济加快转型发展、生态环境持续向好、宜人宜居宜旅宜业”的魅力生态名城将在国家中部版图上强势崛起!
十堰地名溯源
◎康安宇
关于十堰名称的来历,民间曾经有个传说,在古代,郧县南乡张家庄东面,住着一个叫熊阁老的人。他在朝廷做官卸任后,退居故里,横行霸道,欺压百姓,指山为界,强占“九岗十八凹,一百单八岔”的地盘。
有其父必有其子。熊阁老的大儿子熊歪嘴,是个吃喝嫖赌、作恶多端的人。一天,他骑着马,带着几个家丁,到张家庄闲逛。走到街中铁匠铺时,看到陈铁匠的姑娘长得很漂亮,就想占为自己的小老婆。他带着家丁闯进铁匠铺对陈铁匠说:“我有件事要找你,家父从朝廷归来,年迈体衰,身边缺少个端茶递水的使唤丫头。听说你家闺女聪明伶例,手脚也挺勤快,明天是腊月二十三,我派两个家丁,接你闺女到我熊家过个小年。”说罢,就叫家丁丢下些碎银子,骑上马走了。
陈铁匠看这事是躲不过去,万般无奈,只好对姑娘如是地说了。此时陈铁匠所能干的事,就是连夜打开铁炉,添上木炭,用自己平生最好的手艺打一把尖刀交给姑娘做护身武器。
第二天一早,熊歪嘴派来的家丁闯进铺子里来。把姑娘带走了。陈铁匠看着自己骨肉分离,心酸得直掉泪。乡亲们看到姑娘被熊家抢走,一个个都气得不得了。
姑娘进了熊家,先当丫头。成天挑水、洗衣、磨面、打柴,忙个不停。夜里还得服侍熊阁老。这老家伙真难何候,稍不称心,不是打,就是骂,还经常罚跪不让睡觉。
过了大年三十, 熊歪嘴选了正月十五元宵节这天为良辰吉日。一大早,熊歪嘴就叫管家备好衣物,布置洞房蜡烛,告诉陈家姑娘,天黑了拜堂。姑娘一听,又气又急,盼望父亲能早点接她回家。她左思右想,最后摸摸在破棉袄里的那把尖刀,咬着牙,想逃出去找爹爹。
很快天黑了下来,姑娘未能逃走,熊歪嘴已嬉皮笑脸地闯进姑娘住的房间,动手动脚的。姑娘早有戒心,趁他不备,拔出利刃照熊歪嘴胸上猛刺下去,熊歪嘴叫了一声,倒在地上。姑娘慌忙转身从后窗跳出,飞快地往后山的花栎树丛跑去。她跑啊,跑啊,恨不得插上翅膀一下子飞回爹爹跟前。
拜堂时辰到了,熊阁老唤家丁接姑娘出来拜堂。家丁来到屋里一看,吓得大叫:“不好了,少爷死了,姑娘跑了!”熊阁老惊吓得说不出话来。管家赶忙带着家丁们提着灯笼拿着大刀朝后山追去。
陈家姑娘越过树丛,朝百二河方向的山梁子飞跑着,一口气跑到张家庄背后的山顶上。一看,眼前是百丈悬崖,底下是哗哗直流的百二河水,前无去路,后面熊家家丁又追了上来。姑娘咬了咬牙,喊了一声“爹爹”,纵身跳下了悬崖。
第二天,乡亲们知道陈家姑娘坚贞不屈刺死熊歪嘴的事,既高兴又悲愤。大家自发地顺着百二河去寻陈家姑娘的尸体。找了三天三夜,没有找到。乡亲们为了纪念陈家姑娘,留住陈家姑娘血染过的河水,决定在百二河上拦河筑堰。
天长日久所筑堰塘的水灌溉了田地,庄稼长得特别的好。乡亲们觉得这是陈家姑娘在保佑大家,有感于此,人们在百二河上又多筑了几个堰,并在附近的犟河上也筑了几个堰,刚好有十个堰。这十个堰均设有堰会,每个堰有一个堰长,下设若干“派”,每“派”一人,具体负责分水灌溉,插香计时,以免户与户之间为水发生纠纷。后来,百二河旁的张家庄陈家街(即今十堰老街)还专门设立了统一管理这十个堰的管理机构,人们顺嘴称它为十堰。久面久之这一带就叫成了十堰,一直流传到今。
其实十堰名称的来历,除民间传说外,在古籍中是有所记载的。
现今所见,最早的相关记载出自明朝成化年(1465-1487年)编纂的《湖广图经志》卷九(郧阳府)。其曰:“十堰,在(郧)县南,因溪筑十堰,以灌田。”该志书“艺文”部分,还载有一首题名为《十堰春讲》的诗,诗曰:“布谷声中水满溪,南畴北陇把锄犁,劝农不费田官力,腰鼓一声人自齐”(作者韩弼)。明朝万历年间编纂的《郧阳府志》亦曰:“十堰,(郧)县南六十里,引溪水为之。”
明朝中期之后的郧县,即今十堰市郧阳区,郧县南六十里即为今十堰市城区的十堰老街一带。史料表明,十堰最初是指山区的农田水利设施,以后才逐渐演变成为地名。“十堰”这个地名至少在明朝成化年间编纂《湖广图经志》一书时期,就已经存在了,并且该地名当时应该已经是一个成熟、稳定的地名。
“十堰”解析
◎李诗咏
本文试图厘清以下问题,并就教于方家。
一、“十堰”之“堰”究竟是什么?
“十堰”之“堰”显然是名词概念,指“导引河水的小型水利工程设施”,这种构筑物应当包括拦水坝和堰(渠)道两部分,其功用主要是灌溉,或许还有诸如潴蓄河水引作动力推动水磨粉碎粮食等其它用途。
二、十堰之“堰”究竟修筑于何时?
由于缺乏考古和文献资料,对于十堰之“堰”究竟筑于何时实难做出准确的结论,但其功用首推灌溉且与水稻栽培相关,大抵不谬。稻作农业最晚5000多年前就出现于十堰地区——距今约4400至5200年的郧阳区杨溪铺镇青龙泉文化遗址有稻作遗存。作为近邻,今十堰城区一带那时也完全可能植稻,筑堰修渠自然也顺理成章。
现在能见到最早记载“十堰”一词的文献是明嘉靖《湖广图经志书》,该志书编纂肇始于明正德十三年(1518),初刻于嘉靖元年(1522)春。其中的“郧阳府•山川”载:“十堰,在县(郧县)南,因溪作十堰以溉田。” 将“十堰”记入“山川”,与志书体例有些不符——“堰”乃人工水利设施,“山川”属于地理实体,将二者混为一类实属乖谬。虽如此,志书却为今人提供了珍贵的历史讯息,可以让人们大致明了“十堰”由水利设施演变为地名和行政区划名称的渊源。
县级十堰市成立前,十堰核心城区行政区划一直隶属郧县(元代以前称郧乡县)。郧县历史上最重要的水利工程为盛水堰、武阳堰,一在老县城东北5里,一在老县城西北20里,该两个工程在明天顺三年(1459)刊刻的《襄阳郡志•陂堰》中作了记载,同一志书却只字未提“十堰”。虽然不能就此推断天顺年间今市区一带一定不存在 “堰”,但可以断言,当时这一带即使有堰,其规模、作用也不足以与盛水堰、武阳堰比肩。
那么,今十堰中心市区一带的堰何时形成体系并发挥重要作用进而引起莫大关注?
这个时间应当在明成化年间以后,具体地说是在明成化十二年(1476)郧阳设府以后。其时,数十万荆襄流民在今十堰地区附籍落户,为应对地方社会、经济状貌的剧烈变化,朝廷新设郧阳府管辖原隶襄阳府的各县及新设县份,又特置抚治郧阳等处地方都察院副都御史衙门于郧县城内,还设置湖广行都指挥使司、郧阳卫等军事机构统辖新增的大量驻军。人口剧增为发展农业生产提出了需求,包括驻军在内丁壮的增加则为兴修各类水利工程准备了人力条件,抚治等机构的设置以及由其带来的统治力量的加强则为域内特别是近郊水利工程实施提供了组织和物力、财力保障。前文提到的盛水堰在成化年间由郧县知县戴琰率民重修,又与武阳堰一起于弘治十五年(1502)在郧阳知府倡议下,得到提督大岳太和山太监、分守下荆南道参议(时驻郧阳)、湖广行都指挥使司都指挥、郧阳卫指挥等人支持而进行大规模整修。成化、弘治年间,在县南数十里地的百二河、犟河上成规模修筑堰渠既属客观需要,也具备了条件。
三、“十堰”究竟在哪里?
关于此有多种说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人们在百二河拦河筑坝,连同引水渠道形成头堰、二堰、三堰、四堰、五堰、六堰,在犟河上修筑头堰、二堰、三堰、四堰,两处共有10条堰。另一说是,清代地方志记载10处堰:十堰、九经坪堰、虎尾堰、白龙堰、尖山堰、黄龙堰、双龙堰、田湖堰(白浪上堰)、幺堰(白浪中堰)、谭家堰(白浪下堰),合起来称“十堰”。
第二种说法将当今十堰中心城区在清代大(长)一点的堰渠牵强地加在一起臆测为“十堰”,特别是其中出现“十堰”名称,显然逻辑不通——如同说某人有8个儿子:他自己,另外有某甲、某乙等7个儿子。不免令人喷饭。
第一种说法也非绝对准确。从地理上分析,百二河、犟河虽然距离很近,但毕竟是不同的两个小水系。百二河下游是神定河,直接入汉江。犟河西流入汉江的一级支流堵河。两河之间有明确的分水岭,将今二堰、五堰、车城、汉江、红卫街办辖区与花果街道、柏林镇、黄龙镇地域分隔开来形成两个独立的地理单元。从建置沿革方面考察,两河流域历史上行政区划长期各自独立,只是到了当代建市后才合并为同一行政单元。按照一般的习惯,人们会在同一地理单元或同一个行政单元内统计同类事物的个数,“堰”的统计也不会例外。如此推测,“十堰”要么是指百二河上的10道堰,要么指犟河上的10道堰。结合而今百二河滨多条 “堰”名的排序、位置等因素推断,“十堰”应当指百二河上的堰渠,且是自上游向下游依次排列的。
四、“堰”一定为“十”吗?
堰有且只有10条?这倒未必。百二河绵延数十里,加上下游的神定河,长近80里,明清以迄20世纪60年代的植稻高峰期,沿途长短不等、水量大小有别的堰会有多条,数量或多于10条。在中国文化中,“十”是一个文化价值和使用价值很高的数字,代表圆满,有十全十美的含义。阿拉伯数字引入后,“10”成为最小的两位整数,读音却只有一个音节。为了称呼方便和出于大家都可以理解并接受的矜赞的原因,人们才用数字“十”来表示“堰”的数量。
五、“十堰”如何成为地名?
“十堰”作为地名肯定是在百二河灌溉体系形成也就是大批堰渠修成之后,结合前文的推断,时间应在明代成化、弘治年间。
作为明成化、弘治后最早编纂的地方志书,嘉靖《湖广图经志书》出现“十堰”地名是符合逻辑的——这时的百二河沿线一条条堰渠纵横交错,稻作农业在郧县举足轻重。用富有当地特色的地理实体包括人工建筑物作地名符合中国人一贯的命名习惯,将百二河中游筑堰引河水灌溉的地方命名为“十堰”也就顺理成章了。
明中、晚期后,原十堰老街一带渐成集市,又有了店铺,这地方就被称为“十堰店”、“十堰街”——使用地名为当地街道、店铺等实体命名也符合旧时的习惯。
六、“十堰”怎么就作了机构名、区划名
地名固定后,再用以称呼该地的各类建置和区划是古今通例。
明代实行乡、里制度,县以下基层组织为乡、里。明代地方文献中未出现“十堰乡”或“十堰里”名称。
明末至清末,地方设塘汛作为防寇御盗、传递军情的准军事单位,通常十里设一塘,驻有塘兵。当时十堰地方有“十堰塘”,后人讹称为“十堰堂”。清末、民国基层管理实行保甲制度,十堰地方有“十堰保”。新中国成立后随地方建置、区划变更,有了“十堰区”、“十堰公社”等称谓,1969年后则有了“十堰市”。
“十堰”由水利设施名到地名,再到经营实体名,又成为机构、区划名,500余年来不但演化、一直成长,承载历史、赓续文化、寄寓荣光、昭示未来,让人们记忆、品味、赞美、属望,希望也相信她所代表的一切会越来越好!
【文献中的十堰】
十堰老街
《湖广图经》记载,明朝成化年间,已有十道堰灌田。其地流民糜聚,沿溪列肆,初具集市,并设里甲。明末清初,十堰饱经40余年战乱及灾荒,户口空虚、田园荒芜。清康熙年间进行移民,传说湖北大冶县金牛镇陈氏铁匠迁入,其人操业艺高,来此购置铁货者日增。自康熙50年实行“盛世添生人丁永不加赋”。雍正7年又推行“地丁合一”政策,使十堰又恢复昔日生机。清乾隆之后,十堰人口猛增,发展成为郧县南乡名镇;立日为市,并设立十堰保甲。民国时为区(乡)治所。解放后,前期建制为区、人民公社所在地。建市后,隶属二堰街办。1985年,人民路定型后,老街与人民路垂直相通。十堰老街今保留平房171间;新建楼房1栋,占地13间。
——摘自《十堰市建设志》城市建设(十堰市建设志编委会1999年编)
建置沿革
夏代,十堰为梁州、荆州、豫州的城汇区。商代,域属庸国。西周宣王时(公元前827年一前782年),十堰域归麇子国。春秋时,楚穆王十年(公元前616年),“楚子伐麇,成大心败麇师于房堵(注:今房县),潘崇复伐麇至于锡穴”(注:清同治版本《郧县志》),麇子国灭,域属楚国,其东南与韩国(今均县)为邻。战国时,楚怀王十七年(公元前312年),秦楚丹阳(今河南浙川)、蓝田(今陕西蓝田)之战,楚军败,楚割上庸、汉北地于秦,史称“商于之地” ,域归秦。楚怀王二十五年(公元前304年),秦楚盟于黄棘(今河南南阳市南),秦复予楚上庸,域复归楚。楚顷襄王十九年(公元前280年),秦攻楚黔中,楚献汉北及上庸地,与秦交换黔中,域又归秦。秦统一六国后,域隶属益州汉中郡之锡县。
汉承秦制,域属益州汉中郡之长利县(今郧县),其东部、南部属南阳郡武当县地。东汉建武六年(30年),长利入锡县,隶属汉中郡,十堰域地复属汉中郡之锡县。
三国时,城属魏兴郡之锡县(或堵阳县)。高贵乡公甘露四年(259年)分新城郡置上庸郡,域属魏国荆州上庸郡。
晋太康四年(283年)析锡县筏指长利县。晋太康五年(284年),改长利为郧乡县,域属魏兴郡之郧乡县,隶属荆州。晋元康年间(191-299年),魏兴郡还属溧州。
南朝刘宋时,域属梁州魏兴郡之郧乡。南朝萧齐时,建元二年(480年)置齐兴郡,郡治郧乡,域属梁州齐兴郡安福县。南朝萧梁时,武帝天监二年(503年)置广福郡,梁武帝太清元年(547年)于梁州齐兴郡置兴州,齐兴郡属县有郧乡、锡。又析郧乡置广福、洵阳二县,立广福郡,与齐兴郡并属兴州。西魏(治设均县),域属丰州(兴州)齐兴郡郧乡县。
隋朝开皇五年(583年),改丰州为均州。大业三年(607年),隋炀帝杨坚废州为郡,政区分郡、县二级。均州改为淅阳郡和南乡郡,十堰城属淅阳郡的安福县。
唐朝贞观元年(627年),省堵阳、安福入郧乡,废均州,从郧乡县属浙州。贞观八年(634年),废淅州,复立均州。域属均州郧乡县。天宝元年(742年)改均州为武当郡。唐肃宗李亨至德三年(758年),省武当为均州。贞元五年(789年)均、房二州隶山南东道,域属山南东道均州郧乡县。
五代,城属均州郧乡县。
北宋于宜和元年(1119年),在均州置武当军,北宋和南宋,域属京西南路武当军郧乡县。
元代至元十四年(1277年)改郧乡县为郧县,属河南行中书省襄阳路郧县。
明代成化十二年(1476年)置郧阳府,域属湖广布政使司郧阳府郧县。
清康熙三年(1664年)分湖广布政使司为湖南、湖北两个布政使司,域属湖北布政使司郧阳府郧县。
1911年后,民国军政府裁府州厅,改县,域属湖北省郧县。民国3年(1914年)5月,实行省、道、县三级制,属湖北省襄阳道郧县。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将地方政权分为省县二级,域属湖北省郧县。民国21年(1932年)属湖北省第十一行政督察区郧县。民国25年(1936年),属湖北省第八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郧县。
民国35年(1946年)9月,域内建立均郧房、均郧和郧房3县政权机关,属中共中原局鄂西北区第三专署(即武当专署)。
民国36年(1947年)12月郧县解放,域属中原局豫陕鄂区第四专署郧县。民国37年(1948年)6月7日,豫陕鄂区分成豫西和陕南两个行署区,域改属陕南区,隶属县不变。民国38年(1949年)元月,第四专署改称两郧专署,6月陕南区改属西北局,域属西北局陕南区两郧专署郧县。
1950年2月1日,两郧专署划归湖北建制,改为郧阳专署,域属中南局湖北省郧阳专署郧县。1952年12月,郧阳、襄阳两专署合并,隶属湖北省襄阳专署郧县。1965年7月,襄阳、郧阳分署,隶属湖北省郧阳专署郧县。1967年6月6日设立“郧县十堰办事处”,隶属湖北省郧阳专署郧县。同年12月10日,“郧县十堰办事处”经湖北省军区批准更名为“郧阳十堰办事处”,隶属湖北省郧阳专署管辖。1969年11月24日,国务院批准撤销“郧阳十堰办事处”,成立十堰市(县级市)。同年12月1日,湖北省革命委员会下文通知,成立湖北省十堰市,该市为县级单位,归郧阳地区革命委员会领导。1973 年2月17日十堰市改为省辖市。1975年1月4日,中共湖北省委批准,十堰市和第二汽车制造厂实行“市、厂合一”(政企合一)的体制,市革委会和二汽革委会合并成一个机构,名称为“十堰市革命委员会,第二汽车制造厂革命委员会”,一个机构同块牌子。1982 年4月19日中共湖北省委决定市、厂分开,分别组建十堰市市委和二汽党委至今。
——摘自《十堰市志(1999年版)》建置沿革(十堰市地方志编委会1999年编)
《十堰春耕》诗句
明人韩弼有《十堰春耕》一诗:“布谷声里水满溪,南畴北垄把锄犁。勤农不费田官力,腰鼓一声人自齐。”诗歌描绘出一幅在青山秀水之中,农民辛勤耕作的田园风光。
——摘自《十堰通史》明朝时期的十堰(匡裕从、屈崇丽、袁绍北2003年主编)
兴修水利 修筑堰塘
从弘治年间到正德年间,十堰各县共修筑堰塘226个,其中不少堰名至今仍存,如郧县的十堰(今十堰市)、郧西的马鞍、香口,竹山的东川、红岩,竹溪的蒋家堰,房县的化龙堰、高枧等等。
郧县为府之首邑,所修塘堰亦很有成效,以十堰为最大,可灌田千亩以上,郧阳府志录中有《十堰春耕》诗一首:“汉江南岸壤称肥,东作兴时万户机。绿野风和吹麦秀,花村雨细润芳菲。老农堰畔荷锄至,稚子山中驱犊归。化日贵长惟稼事,田家处处静柴扉。”诗中反映了一片恬适景象,正说明当时山区农村的发展变化。由于推行水利,广阔的鄂西北山区甚至出现了“山巅尽是稻香”的局面。
——摘自《沧桑与瑰丽:鄂西北历史文化论纲》移民文化(蒋显福、匡裕从、杨立志2004年主编)
编辑:祝东红、杨柳
责编:昝启英、舒奡
审核:李智、刘娟
终审:彭跃航
1、推书网发布的文章《“十道堰、道十堰”故事会参考资料(第二期)》为推书网注册网友“推书小编”原创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推书网文章《“十道堰、道十堰”故事会参考资料(第二期)》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作者文责自负。
3、推书网一直无私为图书馆转载发布活动及资讯动态。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推书网不承担责任。
4、本文转载链接:https://tuibook.com/readhb/332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