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读后感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读后感一

这本书实际上是海伦•凯勒的自传,以及她对三天光明的渴望和憧憬。它主要写:海伦•凯勒在19个月大的时候,因患病而失明失聪。她也曾极度愤怒,脾气暴躁,但她在安妮•沙利文老师的帮助下,凭着自己的坚韧与用心体会,走出了坏脾气,从此以后,她凭借着旺盛的求知欲,虽然极度困难,但她如饥似渴地学习,修完了大学课程,而且学会了多种语言。此后,她又一直为盲人、聋人的公益事业而努力工作。她想象了她的三天光明生活,在优美的描写中流露出她对正常人的羡慕与期望,那就是:珍惜美妙的视觉与声音。

读完这本书,我感慨颇多。其实,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已经了解了一些关于她的伟大事迹。而当我将它读完时,我受到了更深的震撼。我震撼于她的勇敢、坚强,她没有选择绝望,而是在黑暗与寂静中感受到了希望,她忘记了坏脾气,而是沉浸在爱的世界中。我震撼于她的勤奋、好学,可以说,是求知的欲望将她从寂寞、颓废中吸引到快乐与忙碌之中。她失明失聪,却能流利地使用语言,她下的苦功,应该比她书中所写还要多几倍。海伦•凯勒说:“我给自己定的目标是:在我有生之年,要努力学会自立,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读后感二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讲述海伦的大半生,如何找到自己的价值、幸福。

命运使她注定不能走康庄大道,但她充满乐观、好奇、耐心,像乡村散步一样,从容不迫、悠然自得、胸怀宽广、兼收并蓄地将知识和思想浸润自己的心田。

她明白消极情绪根本于事无补,极力控制,调整自己不要钻牛角尖。

她把自己比喻成小鹦鹉比利一样,虽然能力有限,却努力做着所能做的一切。

她生命法则是努力把每一天像生命最后一天来珍惜,实现个人价值+自我控制=幸福,以和善的态度,充沛的精力和热情的欣赏来度过。

她的个人传记虽平淡,却每时每刻每地的体会人和物的芳醇甜美。珍惜所拥有的,而不是去极度渴望那些没有得到的。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会把目光长久地停留在那些珍贵的地方,比如亲人和爱人的眼神和脸庞,只有这样,才能将其带进那永久的黑暗,永驻心间。

海伦有着纯洁、闪亮、平静、耐心、有毅力、不浮躁的坚强灵魂。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读后感三

从黑暗走向光明会让人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与欣喜,从光明走向黑暗会让人瞬间对世界充满绝望与不安。

上礼拜我读了海伦·凯勒的自传《我生活的故事》一书,海伦出生没多久就因一场疾病变得又聋又哑又盲,命运给她的重创让她变得性情古怪又难以相处,直到莎莉文老师的出现她学会了用手去感知世界认识世界,精神由此获得了解放。

海伦一直鼓励自己:“我要把别人眼睛看见的光明当做我的太阳,把别人的耳朵听见的音乐当做我的交响乐,别人嘴角的微笑当做我的幸福。”对于海伦来说能够看到世界的影像与听到世界的声音是一个遥不可及而又充满期待的梦想。

我经历过无数的白天到黑夜,黑夜到白天,当我一觉醒来发现自己目之所及是无边无际的黑暗时,我想我一定会十分的恐慌,因为黑暗充满着危险与不安,周遭的一切声响都足以把我变成惊弓之鸟。

我曾闭上眼睛试着从一楼爬到五楼的家,黑暗中的每一步都如在云端让我惴惴不安,我拼命的握住扶手步履迟缓,上楼还没有那么的心惊,下楼才是最让我害怕的,每下一次台阶都在想哪一级台阶是最后一个,生怕自己踩空如球滚落,我没有一次顺利的完成从一楼到五楼的尝试,经常因为害怕爬了两层就放弃了“在黑暗行走”。

当海伦想着《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想要看见什么时,我在想“假如给我三天黑暗”我会怎么度过?

第一天应该是最忙碌的时候,要对自己做很长的心里建设,让自己接受已经失明的事实。尝试着用手去触摸离自己最近的家具,辨明自己的位置,走出自己的房门,记住厕所的路线,尽量慢步摸索不被脚下的东西绊倒,黑暗世界让自己居住十几年的房子变成暗藏玄机的机关密室,每一步都要迈得小心翼翼,夜幕降临于我而言毫无区别,就寝时分辗转难眠多希望只是做了一场失明的梦。

第二天醒来,希望昨天的黑暗只是一场惊梦,遗憾的是并不是梦境,眼前仍然漆黑一片。父母在一旁陪伴我,我虽然伤心但仍然用双手去触摸父母的脸部轮廓,希望记下他们的样子。很多亲戚得知我失明都跑来看望我,说了一堆安慰的话,但只言片语我都听不进,正常人如何理解失明的不便,凡事都要假手于人,黑暗让每一天都变得相当漫长难熬。

第三天在母亲的搀扶下走出了家门,路上的一切声响只能靠耳朵去辨别,身后的滴滴声、周遭的吵闹声都变成警示,让我觉得危机四伏,拉着母亲的手让她带我回家逃离这个可怕的世界。

第四天醒来,眼前的景物都染上了色彩,三天的黑暗体验让我觉得狼狈不堪,我难以想象海伦这么多年来是如何度过无声无影的世界?

海伦说:“在光明的世界里,将视力的天赋只看作为了方便,而不看作是充实生活的手段,这是非常可惜的。”对海伦来说拥有光明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却总是有那么多的人不懂得珍惜眼前看到的景致。

如果我们经历过黑暗,一定不会再这样使用我们的双眼,如海伦所说:“你看到的所有一切都会变得异常亲切,只要是在你视觉范围之内的东西,你都会用你的目光去拥抱它,最后,你将会看到,一个美丽的新世界展现在你眼前。”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读后感四

大名鼎鼎的海伦凯勒,是中学时期老师口中的楷模。 早有耳闻她的著作——《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却一直没有拜读。如果我能有幸早一点读到,或许对今天的生活会更加感恩。

我没有办法想象,如果有一天,我醒来发现眼前一片漆黑,自己再也看不见了,我会怎么办?是在绝望中自怨自艾,还是选择接受现实,学会与这残缺的身体为伴,走完生命的下半程。

作为一个健全的人,好像并没有特别因为自己健全而完整的身体感恩上帝,却自然而然当成了理所应当的事。好像早上醒来,眼睛就该看得见东西,耳朵就该听得到声响一样。 我去过那么多的博物馆,眼睛一扫而过的文物到现在还有几个印在我的脑海中?我去过那么多国家公园,却总是忙着拍照,不曾真正用视觉去感知和铭记这壮阔的天地,任凭河流山川在眼前闪过。

再说阅读,我不知道为什么现在才读到这本书,是我没听说过这本书吗?我早已有所耳闻,却从来没想过要读它。有如此多的名著,有的甚至可以免费读到,而我到现在读过几本?长期以来,我的阅读好像仅仅停留在一些实际的工具书,或是教科书这种必须读的书,还有一些市面上流行的那些鼓吹年轻人必读的畅销书。然而,以上这些书读罢,却少有给我留下深刻的启发和思考。

在读这本书时,有好几次,我的心中涌现许多说不出来的感动。我觉得海伦是在真诚地与读者谈心,把她一生的独特经历和思想与读者交流。 她是那么热爱书籍,因为书籍是她认识世界的窗口,也是她黑暗世界中的一束亮光。我仿佛看到她刚学会认字时的那种热泪盈眶,捧着盲文书一遍又一遍翻阅时满足的神情。这份纯粹的热爱让我感动。然而即便是健全人,也鲜有人像她那样爱书如命。今天的我们都明白,从古到今人类的智慧都沉淀在书籍里,而我们却不太读书 。

也许正是因为她对知识和文化的热情和执着,才让她得以接受高等教育,考入哈佛。也是如此优秀和坚韧不拔的品格,得到响当当的人物的赏识帮助,他们甚至与海伦成为知己。我很感动的一点是,像贝尔,马克吐温,卡内基这样的大人物,除了自身的事业取得的辉煌成就,对海伦给予无私的帮助,他们还拥有关怀全人类的无私爱心和品质。这种关怀并不是为了某种功利的表彰,如果海伦不在自传中娓娓道来与他们的友谊,这段历史仅仅只会存在于他们自己的回忆中。这种发自内心的善良,再次感动了我。

我由衷地佩服海伦的母亲,对于自己孩子的遭遇,她没有抱怨,而是用慈爱和无私的母爱紧紧地包围着海伦,包容她因身体残缺而产生的执拗性格,尽力提供最好的机会让海伦像常人一样受教育。不久前我也晋升为新妈妈,我很难想象当这样的不幸发生在自己孩子身上,作为母亲应该要如何面对这一切,如何来安抚孩子幼小的心灵,如何伴他走过一生。假如我有一天老到不能陪他了,他将如何独自生存。除了这些,还要如何疏导作为母亲的某些负面情绪,重新调整好再回来面对这个身体残缺的孩子。这些我想都不敢想,而海伦的母亲却活出了一个典范。

另一个感动就是陪伴海伦半个世纪的沙利文老师。可以看出,海伦对老师的感情如此之深,否则不会花相当的篇幅在回忆录中描写老师的生平。明明是海伦凯勒的自传,我却读到了两个人的生平,而且对安妮沙利文的生平印象更为深刻。可想而知,仅仅作为老师,这需要多大的耐心和智慧,才能将一个又聋又哑又盲的孩子教育成为一个对人类社会有贡献的伟人。从一字不识到学会盲文,从精通盲文到开口说话,从饱读诗书到考上哈佛,再到后来全身心投身盲人教育事业,沙利文老师从不缺席,一直陪在海伦身旁。这样的老师典范,在现今社会恐怕是找不出一个了。我不禁感叹,上帝在关上一扇门时,真的会为你开一扇窗。沙利文老师就是上帝留给海伦最好的祝福。

还有一个不能不讨论到关键,也是带领海伦冲破黑暗的最重要因素,是海伦对天父上帝的信仰。她在书中多次谈到信仰,强调是上帝的爱带她走出黑暗。她的这份虔诚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基督徒不凡的苦难观——对今生所受的折磨没有抱怨,用尽全力活出最好的自己。对生和死的态度,到达一种超然的境界。海伦的一生是一首披荆斩棘的凯歌,她对永生充满着盼望,期待到达天国以后看见最美的风光,听见最悦耳的声音,与她的亲人以及那些给予她无私帮助的人们再次重逢,紧紧相拥。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读后感五

本书其实是海伦凯勒的自传,后半部分加了一些自己对人生的看法,还是非常棒的。

收获几点:

第一,简单体会了一个盲聋人的生活,虽然很难想象,一个没有声音,没有色彩的世界会是怎样。不过海伦真的很厉害,开口说话,读大学,学习各种语言,“看”各种书,每一种看上去都像是几乎不可能的任务。

第二,读书真的一件无差别的体验,只要你识字了,不管是眼睛看,还是耳朵听,还是手去触摸,书中的世界就会展现在你的心中。

第三,西方世界的教育真的厉害,无法想象一个这样的女性如果是在中国,她的人生会是怎样。当然还有他家的条件,培养一个这样的人应该会耗费不少的社会资源。

最后的最后,书上描写了如果给她三天光明她想要做的事情,其实在我们看来都是特别普通平常的事情。也许真的是得不到的才会去珍惜。

1、推书网发布的文章《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读后感》为推书网注册网友“推书小编”原创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推书网文章《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读后感》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作者文责自负。

3、推书网一直无私为图书馆转载发布活动及资讯动态。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推书网不承担责任。

4、本文转载链接:https://tuibook.com/uncategorized/21127.html

(0)
上一篇 2024-02-17 23:36
下一篇 2024-02-17 23:36

相关推荐

  • 情途不末路-艾小图末路情途精彩书评

    不得不提小图塑造的沈巡,我挺喜欢的。性格上重情义,不是很完美,但很有能力,还有点坏坏的男主。他很有魅力。 大概这个社会本来就对男人比较宽容吧。即使他先前的黑历史那么多,我仍然很期待后面的故事。 但是对于女主,我一直以挑剔的眼光来看她的。优秀而孤傲的女人,自强独立冷血。永远以一副冷漠高傲的面孔示人,仿佛刀枪不入,实则纸老虎一枚,也会有孤单,伤心,难过。 不太喜欢她面对男主孤傲冷血的样子。分手那么多年,两人再次见面,可以说过得都不尽人意。既然沈巡可以大方的对待骆十佳,她怎么就不能对他友好点呢? 她对…

    未分类 2024-02-17
    00257
  • 他不只是在犯罪-雪人精彩书评

    自从十几年前丹•布朗横空出世后,在犯罪、悬疑、甚至是推理小说这方面,欧洲就彻底沦落了。以至于当他们在梦中惊醒回首去看的时候,发现自己最辉煌的岁月,竟然要追溯到柯南•道尔或者是阿加莎•克里斯蒂的那些年代了,久远得甚至让很多人都分不清那究竟是一个年代还是两个年代。 直到北欧崛起了一个叫尤•奈斯博的人。他的海军陆战队发型里,有着与挪威的冰天雪地最为般配的冷酷,他的残忍故事中,也有着挪威极光般令人欲罢不能的灿烂。当你看到他的第一眼,就确定无疑,这个人要么该去犯罪,要么就只能去写犯罪小说了。当然,奈斯博笔…

    未分类 2024-02-17
    00236
  • 杀死一只知更鸟精彩书评

    今天终于拖拖拉拉地读完了哈珀•李的成名作——《杀死一只知更鸟》。有些小感触,作文以记之。 首先 ,故事的背景是大萧条时期的美国。虽然林肯早已签署了《解放黑奴宣言》,南北方也因此干了一仗,但当时的美国特别是南方,还残留着种族歧视观念。由于南北战争的教训,大多数美国人已经摈弃了对黑人的歧视,但仍有部分固执的美国人坚持称黑人为“黑鬼”,不肯放弃他们固有的观念。主人公斯库特的父亲阿蒂克斯是一个南方小镇上的一位律师。小镇上的黑人劳工汤姆被白人农民尤厄尔诬告,尤厄尔指控汤姆强奸了他女儿马耶拉,但事实是马耶拉…

    未分类 2024-02-17
    00229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