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对美好的向往,关乎着这个国家的方向-布达佩斯往事精彩书评

忙里偷闲花了一天时间读完了这本书,信誓旦旦说不再买理想国。不过这本不得不安利。

这几年看过批判冷战,极权的书太多了,这书算是其中最好,最深刻的一本。以往的大部分都如此,一番痛批苏联阵营的极权如何黑暗,以美利坚为首的自由时间如何美好。真的有所谓完美世界吗?真的一切都是伟大领袖一个人得错吗?

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是作者通过童年的回忆及秘密警察的档案,事件当事人的口述来描写作者一家在冷战初期生活在布达佩斯的最初几年故事。

这本书的不同之处,正如导读中所写,权力与极权的黑暗侵蚀对在每个人人性深处其实都是一样的。所以不要总是站在某种道德高度批判,正如书中作者儿童时所困惑的,美好世界美利坚的自由战士为何都会臣服于“秘密警察”,为何自由光明的美利坚也会有政治考量?也会有所谓的政治正确?

人性深处那种被权力极权腐蚀的温床,其实在东西世界都一样,因为这是人性与生俱来的缺陷。道德批判其实在本质上起不到任何徒劳作用。能做就是通过学习教育的健全人格和强大心灵来对抗黑暗,当然更为重要的还有打造囚住恶龙的铁笼。这才是更需要我们去深刻反思的!当然你实在要闭上眼睛,看不到人性光辉的一面,那也是你的自由意志。

这里有关极权意识形态对人性的深刻精彩描绘,这里给大家推荐部精妙绝伦的纪录片《意志的胜利》,请在批判的眼光下观看。对了,主角是希特勒本人。

正如作者一家历经千辛万苦来到了自由美好的天堂美利坚时,却也有种种现实中不完美。从来没有完美的世界,有的只是我们以自强不息来一步一步建设改善我们自己及家园。有的只是通过我们自己不懈的努力所带来的精神文化自信和物质基础丰富。

扯到这里,想起了一个非著名的却很深刻的小故事。

今天提起斯诺,可能没几个人知道了。但那本《西行漫记》却享誉中外,这位西方记者在抗战中来到了革命圣地延安,生活过一段时间,观察了圣地。写出了《西行漫记》,回去后,更对美国上流社会极力歌颂延安的自由,光明平等等。当时中国的第一夫人宋美龄在美为中国抗战的援助而声援。她对这位著名记者说出了一番这样的话。

“斯诺先生,我不怀疑你的内容真实性。但原因只有一个,那是因为他们还没感受到权力的不可抗拒和神秘性。”

2015年的南周新年贺词标题是这样的“你对美好的向往,关乎着这个国家的方向。”

来自: 夜幕

1、推书网发布的文章《你对美好的向往,关乎着这个国家的方向-布达佩斯往事精彩书评》为推书网注册网友“推书小编”原创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推书网文章《你对美好的向往,关乎着这个国家的方向-布达佩斯往事精彩书评》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作者文责自负。

3、推书网一直无私为图书馆转载发布活动及资讯动态。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推书网不承担责任。

4、本文转载链接:https://tuibook.com/uncategorized/20941.html

(0)
上一篇 2024-02-17 23:33
下一篇 2024-02-17 23:33

相关推荐

  • 关于爱与失去,以及我从未告诉你的秘密-无声告白精彩书评

    《无声告白》是一本光芒万丈的小说。 伍绮诗历时六年,写下她的第一部作品,一经出版便获得了令所有人艳羡的成就:横扫欧美各大榜单,还获得了2014美国亚马逊最佳图书第一名。既叫好又叫座,面世至今,仍然在排行榜上占据傲人的排名。 外界光环之下,这部小说自有其打动人的独到之处。《纽约时报书评》的评论家称:“即使我们熟知身边这类故事,也从来没有在美国小说中见过,起码,在伍绮诗之前,没有美国小说处理过这类故事。”几乎所有评论都提及了伍绮诗过人的写作功底,她将种族、性别、家庭、个人追寻自我价值、青春危机、同性之爱等…

    未分类 2024-02-17
    00140
  • 佛莲-一生一世,黑白影画精彩书评

    花一个下午的时间又一遍把《黑白影画》从头看了一遍,看到三十章末尾的时候,忍不住大舒了口气。这种感觉很难形容,在紧凑的冒险or逃亡的旅程中,字里行间那种淡淡的暧昧在程牧云的那句“可颠倒众生”中又瞬间浓稠了起来。 《黑白影画》的背景对于我来说是陌生的,不论是尼泊尔还是印度,亦或是佛,在以前,更多的是一种模糊的印象。但是,就是那样的背景下,整整三十章,给我留下最深刻的恰恰就是莲花。是程牧云背上的莲花纹身,是一笔笔画在温寒身上逐渐淡去的莲花图,是佛莲。莲花是印度的国花,更与佛息息相关,释迦牟尼的七步莲花千叶…

    未分类 2024-02-17
    00130
  • 愿你被这个世界温柔对待-24个比利精彩书评

    In solitude, be a multitude to yourself. 在孤独中,一个人要像一支队伍。 ——罗马诗人Tibullus 400+页的纪实小说,读完后,居然是一种酣畅淋漓后的的无限忧愁,那种痛,难以述说却挥之不去。想到的,居然是上面这句话。 小说一开始,并不见得有多讨喜。想想看,文学类外版图书,再高能的译者也无法100%再现原作,文化差异,背景不同,语言障碍,不可避免的,都会影响到译作的神韵。而当这一切都存在,额外加上10个左右的“主人公”交替同时出现,没有丝毫症状时,读这样的小说,注定了要不断跳来跳去,前后翻页。考验记忆力的时候又到了…

    未分类 2024-02-17
    00127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