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孤独,只是独处-穿越孤独精彩书评

我有一位朋友,知道我在翻译图书,领着他朋友的孩子来找我,说孩子想跟我交流一下,希望能跟我学习翻译。我是半路出家,不敢为人师,讲点体会还是可以的。图书翻译大多是将英语译成汉语,这方面母语是汉语且懂英语的人比较有优势,所以,主要由母语是汉语的人来做。反之则反之。译者的能力方面,首先,汉语的功底非常关键,这是承载金字塔的大地。反倒英语相对不那么重要,因为英语单词记不住是可以查的,不像口译,现翻词典肯定来不及。当然,知识面也要广,因为一本书中可能涉及经济学、心理学、神经科学、历史、逻辑、希腊神话、诗歌、宗教和政治等。有些能力是可以自己多练就能提高的,有些需要有丰富的阅历,有些通过多阅读也能积累,包括读英文原著。图书翻译都是有合同的,有期限要求,它还需要有速度。在短时间内,译者需要集中各种资源,投入大量的时间,耗费大量的精力,此时,译者能否忍受孤独寂寞,能否坐得住显得十分重要。

其实,我担心的就是他可能坐不住。图书翻译是一种孤独的奋斗。很多人坐着读3个月的书都是难事,更别说是翻译图书了。图书译者大都形单影只,一人伏一案,周围一堆书,一台旧电脑,一个半封的网。各人的理解不同,表述方式不同,文字功底不同,翻译理念不同,逼迫图书翻译成为单干户。即使有几人合作翻译图书的,那也必须有一个人从头到尾通读校译,如果认真的话,那跟重新翻译没什么两样,如果不认真的话,可想而知图书的质量。图书翻译不但从形式上表现为一个人的奋斗,而且实质上也是一个人的奋斗,因为你身边几乎没有人懂英语,读书人也不多,更别提翻译图书了。你无从交流,可能谈得来的另外一位译者远在千里之外。此外,你还要忍受冷嘲热讽:又不赚钱,干这个来?这么累,你不能找点能赚钱的事干吗?你怎么老是呆在家里?言外之意,你一事无成,因为中国人认为宅在家里的人都是不成气的人,没有本事,跟人无法相处。更不用说,为了完成合同,你还要减少或放弃社交所带来的孤独。

有些出版社对待译者的态度也让人欲哭无泪,更觉孤独无助。出版社之于译者还不如嫖客之于妓女。除了少部分民营图书公司交稿即付款外,几乎所有国有出版社和绝大多数民营图书公司都是书出版了再给译者付稿费,而嫖娼都是交货即结算,没有见过嫖客完事之后,说等他挣钱了再付嫖资的。嫌不合理,你可以不干,反正有的是人干;嫌书质次价高,你可以不买不读,能咋的?其实,即便一个不认真的译者,也是得不偿失;认真译者的付出则远超所得。可是如果不认真翻译,何谈尊重作者,何谈尊重读者?该行业还存在其他一些变态的思维,比如译者要价高,说明不喜欢翻译。如果非常喜欢,那岂不要免费?自古以来,完整的交易流程都是:交货-验货-付款,钱货两清,完成交易。可是译者交稿之后,出版社不评审,也不付款,而是想什么时候出就什么时候出,完全不顾及译者要等米下锅。如果是竞争激烈的行业也罢了,一家垄断经营的企业也担心挣不到钱?竟然把算计译者这点小钱当成惯例,无耻地沿袭,并且变成霸王合同条款,让译者别无选择。是本事不济,还是中国人不读书?且莫说咱是文明古国,且莫说咱是新中国,且莫说咱是人民出版,这种连一个普通商人甚至嫖客都不耻的行为,为什么能在知识分子成堆的文化产业中多年来相沿成习,食之如甘饴?这种核心价值观肯定不是从旧中国学来的。

从这一角度讲,凡垄断,必轻视,必邪行。

这一切你往往无从诉说,所以愈发感觉孤独。我总是说我给自己判了个无期徒刑,只是偶尔奢侈地放放风。

可是,在读了阿琳·克莱默·理查兹等人的《穿越孤独》(Encounters with Loneliness: Only the Lonely)之后,我对这种孤独有了新的认识。之前的模糊认识得以清晰和确认,现在我知道图书译者的这种孤独其实是一种独处。

《穿越孤独》的目的是从一个宽阔的精神分析视角来探索孤独感的广泛领域,共有各个方面的专家写出的18篇文章,分成4部分:孤独感与创造性和艺术家、孤独感的临床面向、精神分析训练过程中的孤独感、生活事件中的孤独感。“这本论文集呈现了一个万花筒,透过这个万花筒,我们看到当今精神分析学界有关这一重要主题的观点。”(P284)在浏览了全书之后,我把重点放在了第一部分-孤独、创造性和艺术家。

孤独是一种痛苦而复杂的情感状态,没有人能够免受其苦。(P283)那么,什么是独处?即在身体和心理上从他人那里撤回,这是一种单独和自己相处的状态,无论这是自主选择还是被环境所迫。……孤独是我们存在的背景,独处是自我的容器。(P17)

孤独者的宿命是悲惨和渴望,它只会带来更多的痛苦,而独处(solitude)是受欢迎的暂时缓解。……独处即是孤独,也是从孤独之中获得的安慰。(P8)“没有希望的感觉是孤独体验最基本的元素”(P283),而我是充满希望的,因此,我不孤独,只是独处。“从普通的生活轨迹中脱身,孤身一人去创造一件作品,这件作品以某种新的方式向人们讲述存在和生活。不足为奇,独处是一个充满恐惧和喜悦的地方,充满痛苦的自我贬低和狂喜的自我膨胀,而人类的创造(有时是那些最高水平的创造)就发生在这里。”(P19)保罗·奥斯特(Paul Auster)说过:“每本书都是一幅独处的影像,都是作者独守空房,长时间在独处中孵化出的产物。”(P27)

“实际上,虽然他想要强烈地想要一个人呆着,而且十分珍视这种独处,但是他也很喜欢社交。正是这种孤立隔绝和社会化之间的来回拉扯,这种根深蒂固的既需要孤独一人又需要他人陪伴的状态,深深地浸透在他的作品中。”(P9)

其实,阴差阳错,大学时我改学了日语,但很快失去了兴趣。大学毕业后我只好从高中的基础上自学英语(直到现在,我还十分感激我高中时的英语老师,李老师当时应该没有想到我现在走到这条路上。研究生时的王老师则教会了我精读)。在我漫长的自学英语的过程中,从开始漫无目的的学,到为了考研而学,再到为了翻译而学,我时刻都处于一种社交和独处的拉扯之中,“渴望陪伴的同时又无法忍受陪伴”(P9)。它牵扯我的精力,也考验着我的恒心和毅力。比如,在政府期间,我可以和同事们打一会扑克,或输或赢点小钱,但只要有人替我,我立刻就能入静,专心读我的《经济学》,而就在同一间屋里,旁边的同事激战正酣。说实话,没有足够的定力,一个人很容易就随波逐流了。

独处和孤独是不同的,独处提供了一种存在性,因而是无情感的状态,是一种从痛苦之中获得疏解的孤单。(P12)

写作对于贝克特来说至少具有稳定情绪的作用。写作帮助他去探索自我的边界,更好地整合心理和躯体功能。……写作为贝克特提供了一种把对他人的渴望和恐惧(两者往往同时存在)加以外化的途径,帮助他去应对这种分裂……对贝克特而言,陪伴比孤独要好。不过,独处又更好一些。(P14)

亚当·菲利普斯(Adam Phillips)认为“个人独处的危险就是个人潜在自由的危险”。(P25)独处也有可能变成一种衰退和破坏,正如作家(或者主角)可能遭遇非常痛苦的阻塞,长时间无法创伤。甚至有的人为了寻求从创作的痛苦中得到解脱而选择自杀。(P18)但我知道,我选择的道路不会给我带来痛苦和极端。我有的只是疲惫和烦躁,不是痛苦,而是快乐;我有清晰的目标和追求,我的时间和成绩成正比,因此我会努力地延长自己的生命。

虽然艺术家通常是孤独的,但是他们总是在和他人对话,为他人创作,当然这些人包括读者、观众和听众。(P24)而我在翻译过程中,其实虽独处而不孤单,我几乎每天都要跟作者通过电子邮件交流,他们在美国、英国、加拿大、瑞士等国家,还要跟国外出版社的编辑交流,甚至如果作者已经去世,还要跟作者的代理人交流,以期答疑解惑;为了搞准确一个人名或名词,我会跟在网络上联系到的一切人交流;我要与编辑交流,我要跟某些读者交流,我要跟同样从事翻译的朋友交流,为了以较小的代价得到自己心仪的书,还要与网络书商讨价还价……尽管我坐在斗室之内,触觉和视野却是国际性的,没有边界。这是对自由的奖赏。

艺术家的独处是艺术创作的一项必要条件。(P286)创意就像女神,它只在独处的人面前现身(P15,马塞尔·普鲁斯特(Marcel Proust))。从本质上而言,艺术创作是独处的职业(丹妮尔·卡纳夫(Danielle knafo)),对于艺术家而言,自尊和个人满足感的首要来源并非人际关系,而是其艺术产出(斯托尔(Storr))。尽管我不算艺术家,但我在图书翻译过程中有这种体会,当我看到渗透了自己心血的书面市时,心生自豪,感到满足。在得知读者满意、喜欢我翻译的书时,更是高兴得了不得。

周国平教授说过:独处也是一种能力。“人们往往把交往看作一种能力,却忽略了独处也是一种能力,并且在一定意义上是比交往更为重要的一种能力。反过来说,不擅交际固然是一种遗憾,不耐孤独也未尝不是一种很严重的缺陷。”曾经在很长的时间里,周国平的这番话支撑着我的心理,让我孤独地奋斗却不至于崩溃和放弃。我把社会上的人分为两类,一是活在社会上的人,他们的存在感是在别人的眼里,在各种社会关系中如鱼得水;一类是活在自己的天地,追求大多数人做不到也无法理解的目标。耐得住寂寞,才守得住繁华。但凡成功之人,往往都要经历一段没人理解、没人支持、没人帮助的暗淡时光,而这段时光,恰恰是沉淀自我的关键阶段。犹如黎明前的黑暗,捱过去,天也就亮了。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它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王国维精心选择的这三句词不正是对独孤求胜的写照吗!

有时,我感到恍惚,这是一种被迫独处,还是一种自愿独处?被迫独处是一种囚禁,不管是他人还是自己施加的;而自愿独处是自主选择的隐退,目的是投入到自己的事业当中。(P18)

强加的独处未必不是一种赐福,比如法国小说家克莱特(Colette)被丈夫锁在屋子里,不写到一定的页数就不许出去。而且,我觉得强加的独处可以转换成自愿的独处,二者并非完全没有交集的。这让我想到了中国古代遭到贬谪的官员,也许有了独处的环境,不再勾心斗角,才使他们静思,反而成就了他们的才华,比如以王昌龄、高适、岑参等为代表的边塞诗人。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谪居永州期间,柳宗元写出了这首五言绝句。有人认为它反映了作者遭贬谪以后不甘屈从而又倍感孤独的心理状态。作为政治家而言,不能置身于矛盾斗争的土壤,在与人既竞争又合作的博弈中影响他人,影响政策方针,影响政局,影响社会及其发展变化,内心是孤苦寂寞的。遭贬谪就一定是痛苦的吗?据我理解,遭贬谪的痛苦并非遭贬谪本身,而是遭贬谪还不能一走了之,还得干,而且还要在规定的时间里到岗。所以,他们的孤独是被迫的孤独。但柳宗元的这首诗,我更愿意把它理解成它反映的是“独处”之美。怎不见得作者心中想的是:乐土乐土,爰得我所,终于可以独自静一静了。比如东晋诗人陶渊明的《饮酒》: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孤独表达着孤单之痛苦,而独处表达着孤单之荣耀(保罗·迪里奇(Paul Tillich))。我还知道有人说过“正是孤独而不是合群让你变得出众”(It is loneliness that makes you different, not gregariousness)。现在我知道了,此人所说的孤独其实是“独处”。

我喜欢独处,却不是“孤独”的精神病患者,我穿越了孤独,而让我认识到这一点,并以此对自己加以解剖的就是这本《穿越孤独》。
所谓开卷有益。

来自: 黄延峰

1、推书网发布的文章《我不孤独,只是独处-穿越孤独精彩书评》为推书网注册网友“推书小编”原创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推书网文章《我不孤独,只是独处-穿越孤独精彩书评》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作者文责自负。

3、推书网一直无私为图书馆转载发布活动及资讯动态。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推书网不承担责任。

4、本文转载链接:https://tuibook.com/uncategorized/21006.html

(0)
上一篇 2024-02-17 23:34
下一篇 2024-02-17 23:34

相关推荐

  • 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低俗怪谈”-爱情和其他魔鬼精彩书评

    在我的阅读经验里,老马是那种最让人放心的作者,写长点儿写短点儿都灵,写早点儿写晚点儿都妙,甚至写了些啥都不必去考虑……有新书了吗?买买买!正在读萧伯纳?麻烦让一让啦我们家老马要插个队嘿! 也多亏了老马,从未让我失望。 读《爱情和其他魔鬼》之前,还读了老马一个短篇集——《世上最美的溺水者》,完全被迷住,像长大以后才第一次吃到跳跳糖一样,即使早有准备也还是会有冷不丁被击中的感觉,惊喜是一波一波地来,结构之精巧、笔法之狂野、脑洞之巨大都是不可复制级的,总之瑰奇得不像话。而且,厚重与轻盈,它兼而有之,对于不…

    2024-02-17
    00104
  • 伪人物评——给林屿森的情书-顾漫骄阳似我精彩书评

    亲爱的林先生: 请允许我这样叫你,因为你在我心中已经很多年。 第一次认识骄阳这个故事,我并不知道你,并不认识你,因为你几乎没有出现,你只是TT论坛里被乌龟提到过的未出面的男主,你只是晋江主角栏里的一个名字,我几乎不知道你到底是怎样一个人,就因为对你亲妈的信任而爱上你。 后来看到有人说你就是面馆里那个忘记带钱的男子,又有人说其实那不是你,不管怎样,我后来认定了你。 今年骄阳刚开更的时候,我几乎是喜极而泣的。不是因为这个坑终于要填了,而是因为你终于要出现了,我心心念念一整个大学时期的人。 刚开始更新的那几…

    2024-02-17
    00124
  • 企鹅遇上北极熊-丁墨如果蜗牛有爱情-精彩书评

    世间的爱情类型大致可分为4种,最好的一种,两情相悦,互相倾慕;其次,爱而不能,求而不得;再次,情深缘浅,有缘无分;最次,擦肩而过,渐行渐远。W而世间上最美妙的事情,都比不上所爱的人恰巧也爱着自己,彼此温馨又会心的一笑。 《如果蜗牛有爱情》,光看名字一股萌宠的气息扑面而来,这个故事如此可爱而与众不同,并不仅仅说的是一只蜗牛的爱情,而是在这里,有许多萌物,有呆萌的女主,有心动的男人,有最好爱情。 故事最大的亮点在于独树一帜的女主,许诩,从名字到外表到性格,都有一种好萌的感觉,与其说是像一只蜗牛,背着重…

    2024-02-17
    00131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